命名
天鼓,取諧音tank drum,由瓦斯桶propane tank改造而得名。它還有各種不同的名字:steel tongue drum鋼舌鼓,由音片型狀而得名;飛碟鼓,由造型而得名;無憂鼓、忘憂鼓,由音質感受而得名。
原理單純,音質優美,天鼓的名聲藉由網路很快擴張了開來,世界各地都開始了這個樂器的製作與販售,天鼓也逐漸從純手工回收改造瓦斯桶的DIY樂趣走到了工業化量產的層次。
鼓體
普遍來說,未達工業化量產的標準,必須製作快速及節省成本。量產的天鼓會直接從瓦斯鋼桶製造廠取得全新的鋼蓋來製作,這樣的鋼蓋稱作「封頭」,是各種工業用鋼管剛槽、氣瓶等工件的末端密封材。
使用封頭的好處是現成品的取得快速又便宜,若不是特別重視造型,不須花費鉅額資金製作鼓身成形用的模具,更不用費時費力的切割掉一個已焊接完整的瓦斯鋼桶。
直筒狀腔體是最普遍的,因為取得及加工最容易,基本上就是直接拿瓦斯桶來製作了,特徵是有個直直的側邊,其共鳴大,但聲音也最容易糊,且攜帶困難。
碟狀腔體則可增加攜帶性及美觀感,並藉由大小及音孔來控制聲音的呈現。而碟狀腔體主要有三種形式:直邊型、銳邊型、弧邊型。
依制式封頭的製造來看,由於金屬鋼板有其自身的物理彈性,沖壓成形時會因為弧度的限制而產生彈翹,要不就將低弧度選擇做成銳邊型,要不就直接做成折角來「箍住」彈翹的邊口,成了直邊型。因此目前的弧邊型封頭為了克服這樣的困難,便是將弧度做大,介於直邊的臨界點來固定形狀,看起來胖胖的。
音孔
聲音在同一個空間裡撞來撞去而糊成一片,所以我們給它們一個出口,讓它們像觀光一樣,各自逛過腔內的風光了,就可以離開了,不要打架。我們用開設「音孔」的方式避免聲音悶糊在一塊。
高音頻振動快,離開的快,相對低音頻振動慢,駐留在腔內較久,我們可以也藉由音孔的位置大小來呈現需要的頻率質感。
一般音孔做在底處是為了節省音片區域的空間,讓音片可以多做幾個,多幾個音符,或者有更大的調音空間(切的長一點做低音)。而做在同一面的好處則是從音孔出來的聲音是直接面對演奏者的,增加了聆聽的敏感性跟音量,加上聲音可以在鼓內凝聚後再從上方反射出來,可提高共鳴音量及穿透力。
開孔朝下則會需要經過地面或環境反射才間接聽到聲音,這時聲音已經減弱了,另外聲音因為沒經過在腔內的凝聚而直接從下方孔「漏」掉,失去了穿透的力道,聲音傳播的距離就減短了。
然而無論朝上還是朝下,音孔開的越大,聲音的力量就漏失越多,但為了方便做鼓內的防鏽上漆處理,大多都要開到手或機器能伸進去的大小了。
音片
音片是天鼓這類「簧振」樂器的最核心,藉由來回振動摩擦空氣來產生音頻。因此,長度(嚴格來說是體積)與材質密度決定了音片的振動速度,也就決定了音高。
音片越長,來回振動越花時間,也就是振動的慢,越慢就是音頻越低,反之音頻就越高。而密度越高越硬的材質則振動越快,同樣長度下,越硬的材質,音頻越高。音片的造型五花八門,但都跳脫不了這些影響音準的條件。
然而即使天鼓已經進入了工業量產的生產模式,但音準的調校可謂「差之毫釐,距之千里」,任何一家廠牌無論使用什麼方式來快速切割他們的天鼓音片,最後都還是需要人手做最後的調整。
材質
材質是最直接決定聲音好壞與音色質感的關鍵,製作天鼓的材料主要有兩種,碳鋼以及不鏽鋼,因為制式的封頭蓋只有這兩種材料。碳鋼便宜但非常容易生鏽!因此製作上必須為此作特別的防鏽工程,而因為碳鋼性質較軟,音色聽起來是較溫和的,但延音也較短,聲音穿透力弱;而不鏽鋼堅固耐用,音色聽起來是清脆明亮的,聲音穿透力也很高,但加工處理的難度與費用也比碳鋼高出許多。
然而最重要的,優美而持久的延音,就跟材質整體的疏密有關了,在同樣材質下,不同部位的密度高低會嚴重影響著音波傳遞的順暢性。
密度越高越硬則越有彈性,延音就長,矛盾的是,太硬則會讓聲音死硬僵滯,大大降低聲音傳播的開展性!太軟則不足夠振動出穩定而持續的音頻,聲音「沒有力氣」傳播開來,聽起來「噗噗噗」的,悶悶的,無法稱得上是能動人心弦的樂器了。
因此,材質的挑選與處理就成了金屬樂器製作的奧秘所在,可試想日本武士刀的工藝,太軟不說,太硬又容易脆斷,他們是如何造就世界上最銳利又堅固的刀呢?
接合
接下來,將調音好的兩片封頭上下接合,基本上就完成了一個天鼓了,但是要成為「商品」,還必須加上許多後期處理。在說明後期處理之前,先就封頭的「接合」來討論,因為接合的方式對音質也有直接且重要的影響。接合後的密合性越高,音頻振動的傳導越順暢,共鳴跟音量以及延音都會有所提升。主要的接合方式分為四種:鎖合、夾合、膠合、焊接。
鎖合就是鎖螺絲,是最簡單的方式,也很牢固,但密合性最差,因為只有鎖螺絲的點是密合的。
夾合,最脆弱的接合,容易因碰撞而分離,因此通常會搭配環氧樹直脂做膠合,增強牢固,否則一摔就分開了;而搭配膠合後的密合性會高於鎖合,因為藉由樹脂膠能增加更多的接合面積。
以上三種皆為「異質接合」,意思是接合處由不同於鋼蓋本身才值得元素做接合,只有第四種的「焊接」屬於「同質接合」,是屬於技術門檻最高也最貴的接合方式。焊接是讓金屬經由高溫熔化後,相鄰材料間產生分子層次的結合,無法再分開,只能破壞!而由於材質已經融為一體,聲波振動傳導可以是最完整而無阻的。
後期處理
最後,要將天鼓送到使用者面前,就不能只是個工件了,而得是個看得上眼的「商品」。前面提到天鼓製作與材質,最符合量化生產條件的就是「碳鋼封頭」了,但它很容易生鏽!也容易刮花。因此要做防鏽處理,這層表面的處理除了直接關係到天鼓的耐用程度以外,也決定了天鼓最後的美觀呈現,因此即使是使用不鏽鋼材質的天鼓也需要做後期表面的美化處理。
後期表現處理最普遍的作法就是烤漆,可以做出最多樣豐富的美術呈現,但因為質地較軟,較容易刮傷,且需要等待漆料乾燥,操作費時。而漆料內的化學溶劑也對人體及環境有一定程度的傷害。
因應這個問題,現在大多數會使用「粉體烤漆」,相對於溶液方式的烤漆,它是採用粉狀漆料施以高溫燒結的方式固化附著在物體的表面,硬度高較能抗刮傷,粉料能重複利用減少浪費,燒結後即操作完成,加快了製作的速度,缺點就是顏色與樣式較單調。
順帶一提,表面處理也會影響聲音的呈現,軟烤漆的包覆能降低敲擊金屬時產生的刺耳的尖銳高頻,而粉烤硬漆則會稍微阻礙音片的振動,降低了延音的長度。
另外還有「電鍍塗裝」。藉由電流將物質分解並附著於需要施作的物件表面上,能讓物件呈現各種金屬光澤的樣貌,但對人體以及環境的傷害最嚴重,抗刮強度不足,也不便宜,屬於逐漸被淘汰的方式了。
最後,除了因應氧化生鏽而施作的表面處理之外,像是使用不鏽鋼作為材質的天鼓還能採用「直接表面處理」,意思就是直接對材質做處理,不再包覆其他塗料或塗層,這樣做的好處是最能保留材質本身的「質感」,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對音色的影響,然而依施作的效果不同,許多方式都還是需要經由人工來處理,難度與費用都會提高許多。
天鼓的最大魅力,來自於其純淨甜美又綿延繚繞的樂音,相對於在華麗的演奏中的快意與激情,天鼓愛好者或許更多篇好那在谷中林間風載葉隨的聲,在廊清房簡穿梭迴盪的音,忘卻意圖操作的去享受著那單純的波動,藉由聲音的軌跡去品味著空間的各個角落。
好壞是與需求對應的主觀認定,或許有人選擇音高而降低了舒和的悅聽性,有人選擇共鳴而降低了聲音的辨識度,有人選擇演奏的操作性而將低了音波的綿延等⋯⋯完美,只是一個階段平衡的選擇。
職人匠師們用盡心力追求卓越,隨著時間推衍,奉獻給了世界繁泛美藝,我們知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知曉了限制,或許才是自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