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曾說:
「音樂和繪畫是相通的,只要透過適當的詮釋,可以將音樂形象化且形象音樂化 。」
音樂與色彩的聯結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實驗室最新研究發現,音樂家們對音樂與色彩的詮釋並非憑空想像,而是來自於音樂聽起來的「情緒」。在實驗中,受試者會分別聆聽18首不同調性、速度的古典音樂作品,受試者需要將曲子與37種顏色進行配對。結果發現,受試者會將速度比較快的曲子和明亮的顏色配在一起,並將比較緩和、陰沈的曲子和暗色系配對。
當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無意中會幫每一首曲子選擇情緒,如:活潑的、沈悶的、生氣的、冷靜的。而研究顯示,音樂聽起來的情緒,和人對音樂色彩的解讀呈現高度正相關。研究人員因此得出「情緒」是人腦中音樂與色彩連結的關鍵。
音樂結合繪畫作品
音樂結合繪畫的案例在音樂史上自19世紀起蔚為風潮,尤其是印象樂派最為盛行,如著名音樂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即認識許多當代畫家,他的作品如《月光》、《海》、《快樂島》等皆是藝術互通性的最好表現;民族主義音樂家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的作品《展覽會之畫》也是結合音樂與美術的案例,更有音樂家身兼畫家的情形。
德布西《月光》與莫內《日出.印象》
德布西通過各種音響表現出夜晚大海的寧靜、變幻無窮的景色,更描繪出對光、色的感覺;而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則運用色彩將自然景色的瞬間印象再現於畫面之上,通過景色中的冷暖對比,描繪出晨霧中起伏的流水在光線的折射下所產生的豐富多彩,使人感受到畫面中和諧的節奏和韻律感。
德布西《快樂島》與華鐸《航向希提拉島》
在克里特島(Crete)西北的希提拉島,傳說是愛神維納斯居住的地方,會帶給戀人幸福。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 1684-1721)《航向希提拉島》中描繪男女們紛紛乘船前往島上朝拜,德布西根據此畫的詩情與氣氛,寫作這首洋溢快樂歡笑的鋼琴曲,音樂內容描繪情人們乘船赴希提拉島的想像。
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與哈特曼《基輔大門》
1874年穆梭斯基參觀哈爾特曼(Alexandrovich Hartmann, 1834-1873)遺作展覽會,這些圖畫未必只是描繪俄羅斯的景色,也有法國、羅馬、波蘭等地的風物畫。穆梭斯基看到這些作品中的10幅畫後觸發靈感,將所得到的印象譜成《展覽會之畫》。全曲共分為10段,每段皆根據一幅哈特曼的畫作而作,且各有標題用以詮釋畫中特性,〈基輔大門〉便是其中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