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歌手張靚穎進軍美國歌壇,
日前公開新歌「Dust My Shoulders off」 MV,
翻玩多幅世界名畫的新穎題材,
獲各國網友好評,
而該MV則是由藝人廖人帥執導,
大展鬼才創意。
發想出MV創意點子的是以惡搞出名的團體「Circus」成員廖人帥(LEO) ,他近年經營潮牌服飾有成,也陸續執導過不少華語歌手的MV。
「從小做節目就在惡搞,設計品牌也在惡搞,現在要前進美國還是在惡搞,想說的是創意精神相同,只是規模不同,如果我們常喊好無聊,那為何我們不希望更多的有趣的事情發生呢?」
(廖人帥導演/2014年作品)
張靚穎 【我是我的】MV
不只是MV,更是場創意的冒險!!!
從歌曲play開始到結束,繃緊神經,
將近百人的團隊不允許任何一個人出差錯,這就是熱血的一鏡到底!!!
張靚穎 (英語:Jane Zhang,1984年10月11日-),
中國大陸女歌手,四川成都人,2005年參加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比賽獲得季軍出道。在歌唱比賽中演唱漢語、粵語、西班牙語及英語歌曲。因在比賽中唱出高難度的海豚音,被媒體和歌迷賦予「海豚公主」的美譽。
賽後簽約華誼兄弟,2009年約滿後,與朋友合組公司少城時代,同時與環球唱片簽署全球唱片合約
此次公布的MV,不僅與《Dust My Shoulders Off》整體穩健輕鬆的Urban R&b風格契合,更與歌詞之中的瀟洒含義不謀而合。張靚穎的勇氣與意識也一一呈現,「創意」成為MV最重要的命題。
MV中,隨著張靚穎飾演的倒霉辦公室女郎,接到老闆的抱怨電話,身處芝加哥美術館的她無意間進入了12幅名畫所串聯的奇妙世界。伴隨奇趣流暢的轉場,張靚穎顛覆改寫名畫本身的故事背景,展開充滿想像力的新劇情
拾穗中間彎著腰的女性原來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蒙克的《吶喊》是看到了達利畫中的巨大神獸;而名畫《Nighthawks》寂寞咖啡廳里背對的西裝男,竟然是達利的背影。
為將平面經典3D動態呈現,所有搭景、服裝、甚至演員與歌手全都畫上了"筆觸",張靚穎亦身著濃厚油彩,敬業上陣。
前衛另類的視覺風格配合輕快悅動的旋律,不同的時空之中有著不同的挫折煩惱,而張靚穎瀟洒宣言「Dust My Shoulders Off」,大步向前,又是新的一天。
此次進軍歐美樂壇,張靚穎更代表著中國音樂人與時俱進的新姿態:打破國際對於中國流行音樂成見,跳脫出自己固有的音樂形象,不僅有超前精良的製作,更有瀟洒顛覆的態度。而隨著首單MV的公布,歌曲熱度更將持續發酵,屆時更多的歐美樂迷能夠聽到張靚穎的聲音,聽到中國歌手的音樂態度。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xn3Q6x.html
夜遊者(Nighthawks)
是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的代表作,描繪人們坐在城裡的餐廳吃晚餐。它除了是畫家的代表作以外,也是其中一張最為人所熟悉的美國藝術品。它現在被收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
畫作的靈感來自一個在霍普居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餐廳。霍普在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就開始畫夜遊者,因為在珍珠港之後,他深深地感受到籠罩著美國的一片愁雲慘霧,而他也把這種感覺融入這幅畫作裡。在餐廳外,城市的街都是空空如也的,在餐廳裡的三個人也沒有對對方談話或看著其他人,但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迷失了。左邊的兩人是情人,背對的男人孤獨地坐著。而餐廳內的唯一一個侍應生,雖然有抬起頭來,但似乎是望著顧客們後面的窗戶。各人看似身處同一幅畫面,但又其實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間中,跟雷內·馬格利特的Golconda有異曲同工之妙。
畫作描繪了現代城市生活的苦悶、孤獨;這是霍普一向慣用的主題。如果細心一點看,會發現餐廳沒有明顯的門口可以讓客人走出去,突顯了畫作的另一個主旨:囚禁與限制。霍普否認他是故意畫成這樣的,但他承認「也許,我的確是無意識地在描繪一個大城市的孤獨。」在畫作完成的那個年代,螢光燈技術才剛剛出現,或許可以解釋為甚麼畫中的餐廳對比窗外空空如也而又漆黑的街道,會發出一陣怪異陰森的光。在餐廳的上方有菲利士菸草的廣告。
梵谷一生中,創作了很多自畫像。
梵谷很可能是通過看鏡子中的像畫自己的,即畫像中的右臉實際是他的左臉。
拾 穗
作 者:米勒 Millet Jean Francois
年 份:1857 年
原 作 材 質: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83.5 x 111 cm
館 藏 處:法國巴黎羅浮宮 Musee du Louvre, Paris
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為中心,「拾穗」就充分將農民農忙的景致呈現出來。在畫面中,冷調、金黃的光線賦予人物一種崇高的意像,也賦予農民形象一種英雄史詩般的角色。
米勒在畫作中初次使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可以見諸收割之後一望無垠的稻田中站立的三個人。其簡潔紮實的素描功力,及風景處理上對於不必要部份的省略之點特別引人注目。
馬車、馬、房子、樹木、雜草等的背景及其間所見的小人影,乃是此一廣大的勞動場面所不可或缺的成份。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作 者:威梅爾 Vermeer Jan
年 份:1665 年
原 作 材 質: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44.5 x 39 cm
館 藏 處:荷蘭海牙莫瑞修斯博物館 Royal Cabinet of Paintings Mauritshuis, The Hague
這是一幅謎一樣的作品,畫中背景裡的濃黑,以及赫然出現的亮麗女子孤影,像威梅爾的這種畫法,在他的作品中現存的僅此一幅。這幅畫如同他的大部份肖像畫一樣,認不出畫的是何許人。威梅爾則是一個全然不同於林布蘭特的畫家,他的筆法綿長流暢,同時也細膩得多。
少女頭部的造型渾厚有力,尤其是在畫法上還使用了明暗對比的效果,頗具林布蘭特手筆的特徵。歸根究底,這一點又淵源於那位繪畫藝術的大改革家卡拉瓦喬,而從威梅爾最早期的作品中,無疑可看出卡拉瓦喬的遺風。
畫中光線聚集在少女碧藍的絲巾和臉上,這種特色可見於所有受過卡拉瓦喬影嚮的畫家手筆,其中也包括了十七世紀的畫壇三雄:林布蘭特、維拉斯奎茲,以及魯本斯。威梅爾活靈活現地勾勒出少女的一臉嬌嫩、雙唇的潤濕感、從下領延伸至頸項問的一彎細線、以及那對水靈的雙眼。
她明亮的凝眸中隱含著熱切,率直地召喚著畫外的觀賞人,有人會因此而想起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只是在這裡的畫中,沒有那幅文藝復興時期傑作中的神秘感。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Christina's World)是1948年美國畫家安德魯·魏斯繪製的一幅現實主義蛋彩畫,描繪一名臥在褐色荒原上、望向背景裡灰房子的女性。
此畫現為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永久藏品。
畫中的女性是安娜·克里斯蒂娜·奧爾森(Anna Christina Olson,1893年5月-1968年1月27日),患有小兒麻痺症,因而下身無法活動。魏斯和她相識,1940年到198年間多次以她與她的弟弟為模特繪製作品。 不過雖然畫中女性的姿勢是來自克里斯蒂娜,但實際上真正的模特是魏斯的妻子貝琪(Betsy)。
背景中的房子是緬因州庫欣的奧爾森別墅,現由緬因州的法恩斯沃斯藝術館(Farnsworth Art Museum)負責管理,並對公眾開放。
《大傑特島的星期日下午》
是法國畫家喬治·修拉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同時也是一幅典型的點彩畫派作品。
作品描繪的是大碗島上一個晴朗的下午,遊人們在樹林間休閒的情景。在畫面中共有四十個人物。
這幅巨大的繪畫作品創作共耗時兩年多。修拉為了創作這一幅作品繪製了四百多幅的素描稿和顏色效果圖,以研究構圖和色彩。在這幅作品中,修拉採取點彩畫法,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各種經過仔細分析處理的紫、藍、紅、黃等色點,經過一年的時間點滿在畫布上。
作品中的大碗島實際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畔訥伊和勒瓦盧瓦-佩雷之間的塞納河畔,與現在的拉德芳斯商業區有一小段距離。在1884年修拉剛開始進行創作時,這裡是一個遠離市郊的休息寓所。這裡多年前也曾經作為工業場地,不過現今已成為了公共花園和住宅開發用地。
這幅畫首次於1886年展出。現藏於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內。
吶喊 The Scream ( The Cry )
作 者 : 孟克 Munch Edvard
年 份 : 1893 年
畫 作 材 質 : 蛋彩.紙板 Tempera on cardboard
原 作 尺 寸 : 83.5 x 66 cm
館 藏 處 : 挪威奧斯陸國家畫廊 Nasjonalgalleriet Norway, Oslo
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藏於國家畫廊的這個版本、藏於孟克博物館的兩個版本和私人收藏的版本,1895 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複製。
孟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組作品是以吟誦生命、愛情和死亡為題材的組畫,其中又以「吶喊」這幅畫最具代表性。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象物體暗示正在發出尖叫聲,只見中央有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孤獨人形,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
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隻小船和教堂的尖塔。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所呈現的變形、扭曲的尖叫面孔、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繫的骷髏。
聖安東尼的誘惑
作 者:達利 Salvador Dali
年 份:1946 年
原 作 材 質: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89 x 119 cm
館 藏 處: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博物館 Musee Royaux des Beaux-Arts, Brussels
聖安東尼的誘惑 是把傳統的宗教題材作為誘發幻覺的手段,以表達一個苦行者如何抵制誘惑的意象,畫面充滿荒誕離奇的魔幻意味。
宗教傳說中的隱修士聖安東尼,據傳是集體隱修制度的創立者。他自己擬訂了一些隱修紀律,從 20 歲起便禁欲修行。從西元 286 年前後到西元 305 年,隱居在尼羅河畔的皮斯皮爾(今戴爾梅蒙)山中。
說他終於力勝魔鬼,抵住了種種誘惑。這是一個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廣為採用的壁畫題材。
達利以奇特的想像力把聖安東尼畫在左下角處,裸著枯瘦的身體,高舉十字架,向那咄咄逼人的奔馬與大象伸出,而馱著象徵世間種種欲望的女裸體和宗教桂冠的馬和大象等,它們的腿一下子升高了好幾倍,象徵了魔似的在繼續升高。四肢越升越細,如抽絲一般,景象十分可怖,也不可理喻。
薩爾瓦多·多明哥·菲利普·哈辛托·達利-多梅內克,普波爾侯爵,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一般簡稱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他與畢卡索和馬蒂斯一同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3個畫家。
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達利因為人們觸目驚心、與夢相關的超現實主義畫面所熟知。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此外達利的繪畫藝術同時與電影、雕塑和攝影藝術接軌,促成了與影像藝術家的豐富合作。達利有著塑造極具個性又能得到認可的作品風格的獨特繪畫才能。這種風格振奮人心並讓其他創新都相形見絀。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1931年創作完成的《記憶的永恆》,也被叫做《軟表》。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並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
莫里茲·柯尼利斯·艾雪(或譯為埃舍爾、艾薛爾)(1898年6月17日-1972年3月27日),為知名荷蘭版畫藝術家,其活躍於義大利、瑞士、比利時與荷蘭地區60年間,也正好是歐洲歷史上充滿混亂與革命的時代。艾雪作品反應出幽微的內心世界,也是他對於當時歷史的反思,也反映出他探討宇宙秩序奧密的渴望。艾雪的版畫技術卓越,足以充分善用不同技巧的優點。他以明顯的黑、白色對比與精準的線條刻劃,樹立了與眾不同的版畫風格;他也創造演繹出複雜奇幻的變形結構,顛覆了自然的規律。艾雪作品中的卓越技術令人驚艷,他經常以重複排列的圖形填充畫面空間,甚至將平面的畫面轉變為凹或凸的球面,讓圖形排列的透視效果更顯著。
人 子
作 者:瑪格利特 Magritte Rene
年 份:1964 年
原 作 材 質: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原 作 尺 寸:116 x 89 cm
館 藏 處:瑟斯頓羅伊斯畫廊 Thurston royce gallery, Allentown
1964年,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瑪格利特創作了一幅在後世廣為流傳的經典畫作《人子》(又名《戴黑帽的男人》)。薄霧彌漫的背景前,一位身穿黑色西服、頭戴黑色禮帽的男士靜靜站立,他的面部則被一隻綠色的蘋果完全擋住,給欣賞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實際上,不僅僅是《人子》,這位大師的其他作品中也經常可以看到畫中人物的面孔被遮擋起來。對於這種創作習慣和創作風格,瑪格利特曾解釋道:“我們眼前看到的事物,底下通常還隱藏著別的事物,人們對眼前清楚易見的事興趣不大,反而會想知道被蓋住的是什麼東西。”
也許正是被畫作中彌漫的神秘感所吸引,一直以來,很多收藏家都希望能將瑪格利特的畫作收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