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我們會盡快進行您的訂閱申請。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10章/漫遊音樂史/臺灣原住民音樂/阿美族歌曲〈老人飲酒歌〉/魯凱族歌謠〈鬼湖之戀〉/排灣族歌謠〈來甦〉/布農族祭典〈祈禱小米豐收歌〉/賽夏族祭典《矮靈祭祭歌》
作者於 2016年03月14日 加入吉寶系統,喜歡他的創作就關注他吧!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第10章 漫遊音樂史 臺灣原住民音樂
漫遊音樂史 臺灣原住民音樂
臺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 日治時期依照居住的地域性,分為平埔族十族及高山族九族。 現行臺灣原住民族,則依照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分為十六族:賽夏、泰雅、阿美、太魯閣、噶瑪蘭、布農、邵、鄒、魯凱、卑南、排灣、達悟、撒奇萊雅、賽德克、拉阿魯哇及卡那卡那富。
賽夏族
泰雅族
阿美族
太魯閣族
噶瑪蘭族
布農族
邵族
鄒族
魯凱族
卑南族
排灣族
達悟(雅美)族
撒奇萊雅族
賽德克族
歌唱的內容 由於原住民並無文字,口傳形式的歌謠成為記錄生活與傳承歷史的重要方法。 歌謠基本上分為兩大類: 1.祭儀性歌謠:祭典歌、慶典歌、報功歌、咒詛歌等。 2.生活性歌謠:勞動歌、敘事歌、飲酒歌、祝福歌、懷念歌、情歌、童謠等。
祭儀性歌謠多具神聖性,有凝聚族人力量之功能,多由全部落參與。 著名的原住民祭儀,如:阿美族的豐年祭、布農族的豐收祭、賽夏族的矮靈祭、鄒族的戰祭、魯凱族的收穫祭、卑南族的大獵祭、排灣族的五年祭、噶瑪蘭族的醫病祭、邵族的牽田儀式等。 慶典包含大量的歌曲與舞蹈,如:阿美族的豐年祭歌舞、泰雅族的口簧舞、鄒族的迎戰神舞、達悟族的頭髮舞。
2005年臺北縣阿美族聯合豐年祭,歌舞慶豐年。
阿美族 豐年祭
賽夏族 矮靈祭
鄒族戰祭。
鄒族 戰祭
魯凱族人酒足飯飽後手舞足蹈地唱著勇士的歌曲。
魯凱族 收穫祭
卑南族猴祭為大獵祭前的少年組祭典,參與猴祭的少年沿途歌唱呼喊。
卑南族 大獵祭
排灣族 五年祭
泰雅族口簧舞。
口簧舞
達悟族頭髮舞。
達悟族 甩髮舞與勇士精神舞
歌唱的形式 由於原住民重視集體性,因而發展出多樣的歌唱形態: 1.單音歌謠:朗誦、獨唱、領唱-和腔、齊唱。 2.複音歌謠:對唱、輪唱、異音唱法、卡農唱法、持續音唱法、平行音唱法、 和聲唱法,以及自由對位唱法。
音樂的變貌 原住民信仰「萬物有靈論」,受到基督教教會音樂與禮拜儀式的影響, 改變了傳統音樂的面貌。 在日本人統治時,吸收東洋歌曲風格和西方音樂的創作手法。 因教育漢語化,作為記錄歷史的傳統古謠也就逐漸消失。
臺灣原住民分布圖。
卑南族 受阿美族及排灣族影響,歌唱方式多為單音唱法,在年祭祭歌、小米除草完工祭歌中有複音唱法。
賽夏族 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唱法與複音平行唱法。著名的《矮靈祭祭歌》,其長篇歌詞與巧妙的押韻法,宛如史詩。
邵族 音樂可分成祭儀性與非祭儀性兩類,曲調多建立在五聲音階上。目前僅存的器樂為木杵與竹筒,以杵歌和杵音最具代表。
達悟族 居住於蘭嶼,與本島隔絕,保存質樸的歌唱風格,完全不使用樂器。演唱方式多為單音朗誦唱法,慶祝工作房落成的敘述歌為異音唱法。
鄒族 以戰祭中的祭祖和迎戰神典禮最為重要,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唱法與複音和聲唱法,是少數使用三拍子或複拍子節奏的族群。
魯凱族 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唱法與複音持續音、複音異音唱法。樂器包括鼻笛、縱笛及橫笛。
泰雅族 音樂沒有和音,音樂形式多為單音唱法,以獨唱與對唱為主。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舞為特色。
排灣族 五年祭為盛大祭祖靈儀式,歌謠多為集體演唱,以領唱-和腔,結合對唱,類似口語對答的形式,也擅長複音持續音唱法、異音唱法。常用樂器有雙管鼻笛、單管鼻笛、縱笛及橫笛。
拉阿魯哇族 音樂以祭典樂舞為主,其中最重要的為貝神祭,主要的祭祀對象為神靈與祖靈。祭典由八首祭歌所組成,以求族內平安、農獵豐收、族人興盛。
噶瑪蘭族 是蘭陽平原最早的原住民,長期的遷移與文化變遷,使得歌謠大多佚失,只保存少數的祭歌,曲調簡潔,歌詞艱深。
賽德克族 音樂較泰雅族豐富,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唱法與複音卡農唱法。
布農族 以複音和聲唱法為主,擅長泛音的使用,如著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弓琴是最普遍的樂器。
卡那卡那富族 歌唱的方式多為單音齊唱,偶爾有兩聲部的複音唱法。音樂以歌謠為主,包含祭典歌謠、一般歌謠、童謠三大類,音樂多建立在大三和弦及小三和弦之上。最重要的祭典為感謝豐收的栗祭。
太魯閣族 以歌舞為主,歌曲風格單純質樸,舞蹈以女性為重點,男性的舞步簡單。常用樂器有口簧琴、木琴。
撒奇萊雅族 文化及祭典深受阿美族影響,曲調結構建立在五聲音階上,演唱方式以單音唱法為主,偶而會有對唱或輪唱的形式。
阿美族 演唱方式包含單音的所有唱法,以及複音卡農、複音對位唱法,曲調結構建立在五聲音階上,以豐年祭歌曲最為重要。
民族音樂研究所
代表性歌謠 阿美族歌曲〈老人飲酒歌〉是部落的長老們閒來無事,聚集在集會所飲酒談天時所唱的歌,又稱為〈老人相聚歌〉或〈老人長歌〉。 此首歌曲共有三個樂句,由領唱者以即興的方式演唱。 之後族人以不同歌詞的獨立聲部答唱,時而匯集成同一聲部,最後結束在主音上。
郭英男 〈老人飲酒歌〉
阿美族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歌謠多伴有舞蹈,反映其熱情開朗的性格。 阿美族的祭儀性歌謠以豐年祭的歌曲最為重要。
豐年祭為阿美族最重要的慶典儀式,祭祀掌管狩獵、捕魚與戰爭的神祇,由男性族人主導。
女性族人在豐年祭最後一天加入歌舞行列,清亮柔美的音色與男子渾厚雄壯的歌聲,形成鮮明的對比。
音樂補給站 臺東阿美族馬蘭部落的郭英男是國寶級的演唱家,自小展現音樂天賦,他將阿美族的音樂帶出部落,讓全世界聽見。 圖:郭英男與好友們組成馬蘭吟唱隊,前排 為郭秀珠與郭英男,後排由左至右為: 郭林姑、郭國治、郭秀英與陽順英。
馬蘭吟唱隊 「唱歌是生活」 歌源紀錄片
馬蘭吟唱隊 〈老人飲酒歌〉等組曲
傳唱阿美古調 二代馬蘭吟唱隊成軍
1993年德國謎樂團的歌曲〈返璞歸真〉,擷取郭英男〈老人飲酒歌〉近二分之一的原音,此曲更因成為1996奧運宣傳短片配樂而大量曝光,引爆原住民音樂著作權益的話題。 郭英男高亢的歌聲感動了全球數十億人的心靈,使臺灣原住民的音樂成為世界的焦點。
1993年謎樂團《幻樂新曲+精選》專輯封面。
謎樂團 〈返璞歸真〉
1996年奧運宣傳短片
課本沒教的事 你聽過郭英男《生命之環》這張專輯嗎?有人說這是上帝送給臺灣人的禮物,有人說這張專輯是首張真正屬於臺灣人的世界音樂。 是什麼魔力讓學者們紛紛以各種角度解讀?是什麼樣的悸動讓沒有歌詞的音樂可以打動人心,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 請上網試聽,並寫下你的感動。
魯凱族歌謠〈鬼湖之戀〉為古老的傳說故事,描述美麗的巴冷公主,與住在鬼湖的百步蛇王相戀,受到父母和族人的反對,但蛇王通過考驗,終於與巴冷成婚。 此曲為巴冷與家人分別時的對唱,表達不捨的離情。其歌詞大意為:「親愛的爸媽及族人們,我要嫁到鬼湖了,當我的頭飾消失在漩渦中,表示我已進入湖底,但我的容貌與歌聲,會永遠留在部落裡。」
舞思愛 〈鬼湖之戀〉
〈鬼湖之戀〉 動畫版
鬼湖位於屏東縣與臺東縣交界,為中央山脈南段的高山湖泊,為魯凱族原住民的聖地。
2010年臺北花博舞蝶館所演出的《百合戀》,改編自魯凱族的人蛇戀神話。圖為巴冷公主到鬼湖邊為父親採草藥,與百步蛇王相遇的情景。
《百合戀》 預告片 2010臺北花博
《百合戀》 2011年1月4日最後一場全紀錄 臺北花博舞蝶館
魯凱族的祭儀性歌謠有英雄報功歌、巫術祭儀歌;生活性歌謠則有聯歡舞曲、情歌、童謠、生命禮儀歌等。 其中生命禮儀歌曲目龐大,包含婚禮哭嫁歌與喪禮哭喪歌兩種。由於男兒有淚不輕彈,哭調多由女子演唱。 婚期的前五天新娘須演唱哭嫁歌,向親友道別,感謝他們的照顧,女方的女性長輩也以哭調回應,表達不捨之情。
音樂補給站 魯凱族歌謠的演唱形式可分為: 獨唱:僅用於英雄報功歌,向族人誇耀自身的英勇事蹟。 領唱-和腔:是最常見的形式,為領唱者先唱,眾人再應合。 對唱:用於男女的情歌、婚禮哭嫁歌與喪禮哭喪歌。
排灣族歌謠〈來甦〉為排灣族失傳已久的古調,由丹耐夫正若譜曲而成。 此曲是長輩給予剛成年男子的祝福,要他們努力奮鬥,繼承常青樹的悠遠精神,永垂不朽。其歌詞大意為:「願你成為常青樹,願你化為片片常青葉。」
阿Van 〈來甦〉
漢口國中合唱團 〈來甦〉
排灣族的歌謠除了祭祀祖靈,或祭拜鬼魂的神歌外,大部分歌謠為生活性歌謠, 包含敘述歌、祝福歌、懷念歌、情歌、童謠等。 歌謠的音域窄小,類似唸謠。 歌詞多屬即興創作,因此優雅、高尚且不做作的歌詞,成為評價歌者的重要標準。
排灣族歌謠吟唱。
排灣族德文古調紀錄片
vuvu賴金蘭 排灣族祖靈祭歌
泰武古謠傳唱 〈追求女友之歌〉
泰武古謠傳唱 〈相思〉
Puzangala希望兒童合唱團 排灣童謠
音樂補給站 排灣族歌謠均為集體演唱的形式,以領唱-和腔,結合對唱方式呈現,類似生活的口語對答。 排灣族人擅長以冷靜、內斂、機智的方式對唱,用以化解誤會、娛樂交流、達成共識、建立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排灣族人歌唱時,實詞與虛詞交互出現: .實詞:艱澀抽象,詞意難懂。 .虛詞:由固定曲調組合而成,穿插於實詞段落間,類似副歌的形式。
來義鄉 排灣族文化之旅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是布農族傳統祭典音樂。 這首傳統的複音歌謠,傳說源於先祖們在獵場上的奇遇,因聽到自然界的壯麗聲響,心生敬畏之情,因此模仿傳唱;又由於當年的小米豐收,因而代代傳唱,向上天祈求豐年。 聖潔莊嚴的〈祈禱小米豐收歌〉,由6-12位成年男子演唱,依據音色及音域分為四部。 領唱者發聲後,各聲部便依次以無意義的母音「u-e-e-o」應答,以三度、四度、五度音程逐漸疊起上昇,初時須費力傾聽,調整自己的音程,待和聲磅礴壯大、圓滿和諧時,音樂便驟然停止,令人震懾。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布農族複音合音 〈祈禱小米豐收歌〉
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 〈祈禱小米豐收歌〉
雖然此曲稱為「八部合音」,但實際只有四個聲部,由於每位歌者的音質迥異,因此產生八部合唱的錯覺,是泛音現象使然,這獨特的和音唱法,使布農族精緻的音樂文化享譽國際,成為世界級的文化資產。
布農族 八部合音
非常傳奇 八部合音
音樂補給站 〈祈禱小米豐收歌〉是一月撒種祭到三月拔祭期間所唱的歌曲。撒種祭前,祭司會慎選族內行為聖潔的成年男子6至12名,環繞種粟地的四周,以逆時針方向緩緩移動,在祭司的領唱下,各聲部以和聲加入,祈祝小米的豐收。由於布農族相信荒腔走板的歌聲會惹天神震怒,必遭天譴而五穀不豐,因此演唱此曲,必嚴守禁忌,全力以赴。
民族音樂學家吳榮順與曾毓芬編著《我用生命唱歌─布農族的音樂故事》,蒐羅彙集布農族的傳唱音樂與歌謠,藉由文字與音樂的紀錄,期許祖先流傳的文化資產能永續傳承。
賽夏族的祭儀性歌謠只有《矮靈祭祭歌》,矮人祭原為作物收成的豐年祭,直到傳說幫助豐收的矮人族因常調戲族內婦女,被賽夏人害死,矮人詛咒賽夏人將遭天譴,因而將豐年祭改為矮靈祭,除了表達對矮人愧疚,也祈求作物的豐收與族群的平安。 由於矮靈祭是懺悔的祭典,具有神聖性與嚴肅性,所以平時禁唱。《矮靈祭祭歌》由16首古謠編串而成,每首再分數節,整套祭歌結構嚴謹,宛如史詩,堪稱原住民族音樂的瑰寶。
侯壽峰繪《賽夏族:矮靈祭》。
苗栗南庄的向天湖為賽夏族矮靈祭的地點。
祭歌的音樂樸實嚴謹,通常由領唱者起頭,而後加入齊唱,領唱的部分只有固定的曲調,沒有固定的歌詞,歌者即興的創作歌詞。 除了第4首與7至11首外,其他各首均以虛詞“kali nape”開頭,接以某一植物名稱,並以此名稱作為尾音押韻。 第一首〈迎神歌〉使用許多完全四度音程,表現純粹、樸實的美感,其歌詞為:「以柿子樹為題,招請矮靈,供奉食物,用魚作菜…。」
我們的島─人間.矮靈祭
音樂補給站 矮靈祭主要是對矮靈懺悔的祭典,所以舞步簡單樸實,即便是徹夜的祭典, 也都維持著漩渦狀的隊形。 祭典每2年舉辦1次,每10年有1次大祭。祭儀活動為時5天,第一天為迎靈, 中間三晚為娛靈,以及第五日為送靈。 除迎神歌之外,其他娛靈及送靈時所演唱歌曲均伴以腳步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