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我們會盡快進行您的訂閱申請。
技術高中/音樂丙版/第14章/音樂知識/臺灣原住民音樂
作者於 2016年03月14日 加入吉寶系統,喜歡他的創作就關注他吧!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第14章 音樂知識 臺灣原住民音樂
音樂知識 臺灣原住民音樂
臺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日治時期依照居住的地域性,分為平埔族十族及高山族九族。平埔族居住在平原或淺山地區,與漢人接觸較早,漢化較深,音樂的保存較不完整。而現行臺灣原住民族,則依照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分為十六族:賽夏、泰雅、阿美、太魯閣、噶瑪蘭、布農、邵、鄒、魯凱、卑南、排灣、雅美(達悟)、撒奇萊雅、賽德克、拉阿魯哇及卡那卡那富。
賽夏族
泰雅族
阿美族
太魯閣族
噶瑪蘭族
布農族
邵族
鄒族
魯凱族
卑南族
排灣族
雅美(達悟)族
撒奇萊雅族
賽德克族
歌唱的內容 由於原住民並無文字,口傳形式的歌謠成為記錄生活與傳承歷史的重要方法。各個族群的語言、風俗不盡相同,音樂表現也各異其趣。歌謠基本上分為祭儀性歌謠與生活性歌謠兩大類。
祭儀性歌謠 多具神聖性,有凝聚族人力量之功能,多由全部落參與。著名的原住民祭儀,包括阿美族的豐年祭、布農族的豐收祭、賽夏族的矮靈祭、鄒族的戰祭、魯凱族的收穫祭、卑南族的大獵祭、排灣族的五年祭、噶瑪蘭族的醫病祭、邵族的牽田儀式等。 慶典本身的儀式繁複,參與者眾,包含大量的歌曲與舞蹈,其中以阿美族的豐年祭歌舞、泰雅族的口簧舞、鄒族的迎戰神舞、雅美族(達悟族)的頭髮舞最具代表性。
2005年臺北縣阿美族聯合豐年祭,歌舞慶豐年。
阿美族 豐年祭
賽夏族 矮靈祭
鄒族戰祭。
鄒族 戰祭
魯凱族人酒足飯飽後手舞足蹈地唱著勇士 的歌曲。
魯凱族 收穫祭
卑南族猴祭為大獵祭前的少年組祭典, 參與猴祭的少年沿途歌唱呼喊。
卑南族 大獵祭
排灣族 五年祭
泰雅族口簧舞。
口簧舞
雅美(達悟)族頭髮舞。
雅美(達悟)族 甩髮舞與勇士精神舞
歌唱的形式 由於原住民重視集體性,生活勞作與慶典活動常為多人共同參與,因而發展出多樣的歌唱形態: 1.單音歌謠:朗誦、獨唱、領唱-和腔、齊唱。 2.複音歌謠:對唱、輪唱、異音唱法(見於所有族群)、卡農唱法(泰雅、太魯閣、卑 南、阿美)、持續音唱法(排灣、魯凱、卑南)、平行音唱法(布農、鄒)、和聲唱 法(布農、鄒),以及自由對位唱法(阿美)。
音樂的變貌 原住民信仰「萬物有靈論」,其歌謠與祭典儀式,多為尊重萬物靈性而生,反映出語言與信仰之美。在日本統治的50年間,吸收東洋音樂的要素,使得音樂逐漸產生變化;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又因教育漢語化,原住民的母語不受重視,許多古老語言隨之失傳,作為記錄語言的傳統古謠也就逐漸消失。近代更由於西方文化影響,使得傳統音樂改變面貌,失去其原有的社會功能,只剩下表演藝術的欣賞目的。
臺灣原住民分布圖。
卑南族 受阿美族及排灣族影響,歌唱方式多為單音唱法,在年祭祭歌、小米除草完工祭歌中有複音唱法。
賽夏族 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唱法與複音平行唱法。著名的《矮靈祭祭歌》,其長篇歌詞與巧妙的押韻法,宛如史詩。
邵族 音樂可分成祭儀性與非祭儀性兩類,曲調多建立在五聲音階上。目前僅存的器樂為木杵與竹筒,以杵歌和杵音最具代表。
雅美族(達悟族) 居住於蘭嶼,與本島隔絕,保存質樸的歌唱風格,完全不使用樂器。演唱方式多為單音朗誦唱法,慶祝工作房落成的敘述歌為異音唱法。
鄒族 以戰祭中的祭祖和迎戰神典禮最為重要,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唱法與複音和聲唱法,是少數使用三拍子或複拍子節奏的族群。
魯凱族 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唱法與複音持續音、複音異音唱法。樂器包括鼻笛、縱笛及橫笛。
泰雅族 音樂沒有和音,音樂形式多為單音唱法,以獨唱與對唱為主。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舞為特色。
排灣族 五年祭為盛大祭祖靈儀式,歌謠多為集體演唱,以領唱-和腔,結合對唱,類似口語對答的形式,也擅長複音持續音唱法、異音唱法。常用樂器有雙管鼻笛、單管鼻笛、縱笛及橫笛。
拉阿魯哇族 音樂以祭典樂舞為主,其中最重要的為貝神祭,主要的祭祀對象為神靈與祖靈。祭典由八首祭歌所組成,以求族內平安、農獵豐收、族人興盛。
噶瑪蘭族 是蘭陽平原最早的原住民,長期的遷移與文化變遷,使得歌謠大多佚失,只保存少數的祭歌,曲調簡潔,歌詞艱深。
賽德克族 音樂較泰雅族豐富,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唱法與複音卡農唱法。
布農族 以複音和聲唱法為主,擅長泛音的使用,如著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弓琴是最普遍的樂器。
卡那卡那富族 歌唱的方式多為單音齊唱,偶爾有兩聲部的複音唱法。音樂以歌謠為主,包含祭典歌謠、一般歌謠、童謠三大類,音樂多建立在大三和弦及小三和弦之上。最重要的祭典為感謝豐收的栗祭。
太魯閣族 以歌舞為主,歌曲風格單純質樸,舞蹈以女性為重點,男性的舞步簡單。常用樂器有口簧琴、木琴。
撒奇萊雅族 文化及祭典深受阿美族影響,曲調結構建立在五聲音階上,演唱方式以單音唱法為主,偶而會有對唱或輪唱的形式。
阿美族 演唱方式包含單音的所有唱法,以及複音卡農、複音對位唱法,曲調結構建立在五聲音階上,以豐年祭歌曲最為重要。
民族音樂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