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飲酒》組詩共二十首,本詩為其中第五首,亦是最知名的一首;充分展現隱居山林之幽寂逸趣,情味雋永、耐人細品。「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結廬」: 起造簡陋之房舍,此謂「住家」之意。「人境」:與眾人同住之環境,意謂「人雜囂攘」也。居住在人煙稠密的擾攘環境當中,而沒人車馬喧囂的吵雜感覺。「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君」: 作者自問。問你為什麼能達到如此忘我的境界?入者心之器,因為心境悠遠、恬淡自適,就能避開塵俗,好像居住在偏僻安靜的地區一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南山」:即「廬山」,其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公尺,經常雲霧縹渺,風景秀麗。東籬下黃花偎在秋風輕拂中綻放清芬,心怡其潔而不俗的風華,摘取一把掬以盈懷,悠然抬頭,正與嫵媚南山遙遙相對,凝眸不厭。此聯盡在一個「真」字,乃千古傳誦之名句。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雲:「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沒有刻意,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與大自然的純樸環境契合,讀者心領神會其與天籟合而為一的境界而心嚮往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日夕」:日暮時分。天色向晚,山嵐四向暮合,林野沉浸於寧謐的絕美畫境中,成群的飛鳥伴著薄暮餘暉,相偕回到山林。此聯極寫閑居清幽之境,沐山氣氤氳與飛鳥為鄰,身心俱淨無瑕,與山鳥一起回歸純樸、自然,翳入天聽。「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尾聯點出全詩神髓「真意」兩字,詩人質樸如玉,融入山林大地,渾然晶瑩剔透,一派純淨無華之境,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故說「欲辯已忘言」矣。
陶淵明從汙穢官場文化急流勇退,他高遠的心志,在回歸山林之後得到精神的歸宿。淵明堅貞品格、真淳本性,鎔鑄成詩篇獨特樸實風華,倍受後世評家推崇、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