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與音樂的結合
冥想起源於歐美近年來熱門的保健方式,英語中的冥想"medita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meditari",為醫治的意思,意味著自古以來便存在著透過冥想恢復身心靈健康的觀念。當冥想與音樂結合時,音樂具有引導的作用,透過輕柔風格的音樂能更快使心靈沉澱。近幾年在歐美系國家的小學已開始使用音樂冥想讓學生在上課前進入專注的狀態。
音樂的功能
科學研究指出,人腦腦波的頻率可分為四類,依最高昂到最沉潛排列為:
β(Beta)波,大約在13赫茲以上
α (Alpha)波,大約在8~12 赫茲
θ (Theta)波,大約在4~7赫茲
δ (Delta)波,大約在0.5~3赫茲
後兩者是已進入睡眠狀態,而第一種β波則是最亢奮的狀態,若過高就會開始產生壓力,是現代都市人最常見的狀況。音樂具有主動、積極的功能,可提升創造思考,並使右腦靈活,透過音樂的引導,β波會逐漸平靜轉為α波,身心也會逐漸安定。
科學的佐證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研究所與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張榮森(1943-)博士,與夏威夷大學醫學院共同研究音樂聲波能的科學物理現象,研究發現,透過科學原理的聲波可影響神經系統的物理振動,進而刺激身體細胞運動,讓身心獲益。
許多知名科學家、醫生也贊成此研究成果,像是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英國科學家布萊恩・佐瑟夫遜 (Brian D. Josephson, 1940-),以及日本暢銷著作《腦內革命》的作者春山茂雄(1940-)博士。
如何選擇音樂
關於適合冥想的音樂,各個研究會有些許差距,而使用不同的音樂類型。一般人大多數都選擇純音樂作為冥想、靜坐音樂,這些音樂會有一個共同點:音樂節拍都略等於人類心跳的頻率。有趣的是,並非所有悅耳的音樂都可以達到提升心靈的療效,根據美、德、日音樂心理學家研究實證指出,如果聆聽的樂曲無法讓聽者感到親切或喜歡的話,是無法達到放鬆神經、解除壓力的效果。
目前最具公信力與權威性的音樂冥想研究機構為美國的蒙羅科學研究所(The Monroe Institute),蒙羅科學研究所結合「雙耳波差」、「腦波理論」、「左右腦理論」、「雙腦同步原理」等理論,開發一套「雙腦同步音樂」。反覆測試後證實可活化腦波,提升大腦意識能,讓腦波處在高度和諧及平衡的狀態,進而讓注意力集中、穩定情緒。
在教育界、企業界、醫學界及宗教界皆有引入這套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