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導演(Film Director)
電影導演是電影拍攝時的總監督者,導演須依據劇本提供藝術和劇情方面的指導,控制電影劇情的細節和發展流程,並指導演員的演出,其中包括為演員設定拍攝位置、動作和協助演員培養演出情緒等,導演可說是引領整個劇組的靈魂人物。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為相當具指標性的獎項,獲獎次數最多的是約翰福特(John Ford, 1894-1973),共四次獲獎,其次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共三次獲獎,提名最多的是惠勒(William Wyler, 1902-1981),共計十二次提名,代表作品包括《羅馬假期》、《賓漢》等。
截至2016年為止,近五年獲獎的導演及作品,包括阿利安卓(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1963-)《神鬼獵人》及《鳥人》、柯朗( Alfonso Cuaron, 1961-)《地心引力》、李安( Ang Lee, 1954-)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哈札納維西斯( Michel Hazanaviciu, 1967-)《大藝術家》以及霍伯( Tom Hooper, 1972-)《王者之聲》。
阿利安卓
墨西哥籍導演,以製作廣告及電視節目起家,2000年首度以《愛情像母狗》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2015年和2016年各以作品《鳥人》和《神鬼獵人》連續奪下第87、88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成為繼約翰福特(第13、14屆)以及約瑟夫·孟威茲( Joseph Leo Mankiewicz, 1909-1993)(第22、23屆)之後,史上第3位成功連莊此獎的導演。
柯朗
墨西哥籍導演,2014年以《地心引力》奪下奧斯卡第86屆最佳導演獎,成為奧斯卡金像獎史上首位抱回此獎的拉丁美洲裔導演。代表作品包括《人類之子》、《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李安
臺灣導演, 1999年以《臥虎藏龍》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2006年和2013年分別以《斷背山》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獲得第78和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也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
法籍導演,2011年以黑白默片 《大藝術家》奪下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英國籍導演, 2010年以《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導演,代表作品包括《悲慘世界》、《丹麥女孩》等。
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Allan Spielberg, 1946-)
美籍導演,作品具極高的藝術性且兼備人文關懷,代表作包括《大白鯊》、《ET外星人》、《侏羅紀公園》、《勇者無懼》及《A.I.人工智慧》等,曾以《辛德勒的名單》及《搶救雷恩大兵》獲頒1993年及1999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加拿大籍導演,1997年以 《鐵達尼號》奪下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代表作品包括《魔鬼終結者》、《阿凡達》等,其中,《鐵達尼號》和《阿凡達》目前仍是世界電影史上票房前兩名的作品。
詹姆斯·卡麥隆
(James Cameron, 1954-)
捷克裔美籍導演,1975年和1984年分別以《飛越杜鵑窩》和《阿瑪迪斯》奪下奧斯卡第48屆及57屆最佳導演獎,其中,《飛越杜鵑窩》為全世界第二部囊括奧斯卡五大至尊獎項(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影片)的電影。
米洛斯·福曼
(Milos Forman, 1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