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希文協奏曲〈藍色狂想曲〉
美國音樂的發展長久受到歐洲樂壇的影響,缺乏自己的特色,19世紀末開始流行的爵士樂,也被認為是譁眾取寵的酒吧音樂,難登大雅之堂。
一直到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出現,才讓歐洲的作曲家重視美國這塊有著無窮魅力的音樂寶地。
從百老匯到卡內基音樂廳,蓋希文身兼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演奏家、作曲家的經歷,成為美國「窮人翻身致富」的典型例子。
蓋希文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區,從小便對爵士樂耳濡目染。1916年開始創作流行歌曲和百老匯劇;1924年爵士樂團的領隊懷特曼(Paul Whiteman, 1890-1967)為了提升爵士樂的藝術地位,特別委託蓋希文創作〈藍色狂想曲〉,《紐約時報》更以「什麼才是美國音樂?」的標題來報導這場首演。1946年由葛羅菲(Ferde Grofé, 1892-1972)將之改編為管弦樂版本,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音樂會曲目之一。
懷特曼和他的樂團演奏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1924年6月10日錄製版本
安德魯.李頓鋼琴獨奏
達拉斯交響樂團演奏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原始爵士樂團版
Libi Lebel指揮
德州醫學中心樂團演奏
葛羅菲《密西西比組曲》
〈藍色狂想曲〉並非原汁原味的爵士樂,蓋希文巧妙地將爵士樂要素注入傳統音樂中,這樣大膽而先進的曲風,成功地將爵士樂帶入藝術音樂的殿堂。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首版樂譜封面。此作品是以單樂章協奏曲的形式寫成,大大提升爵士樂的藝術地位。
樂曲一開始由單簧管在低音Fa吹奏顫音,之後以上行滑奏帶到高音Si,以將近三個八度的寬幅,引導出即興風格的音階作為開場。
接著鋼琴奏出主題後的第二段裝飾奏,重複之前單簧管的旋律。
之後鋼琴以自由即興、不受拘束的速度演奏第二主題,呈現慵懶的藍調曲風,曲速轉趨活潑,將整體的發展推向高潮。
弦樂與管樂演奏溫暖熱情的第三主題,最後樂曲速度急速加快,鋼琴以華麗的演奏技巧將此主題盛大地再現,帶向凱旋的終結。
蒂勒曼指揮
郎朗鋼琴獨奏
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演奏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古樂新風貌
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同時也是著名鋼琴演奏家,更是少數跨足古典與流行樂界的全能大師。他對〈藍色狂想曲〉相當喜愛,並留下幾個指揮的版本,其中以1959年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錄音彌足珍貴。在此版本中,伯恩斯坦親自擔任鋼琴獨奏,其詮釋風格怡然自得,極具靈氣。
圖:1959年伯恩斯坦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
團演出〈藍色狂想曲〉的錄音版本。
伯恩斯坦指揮與鋼琴獨奏
紐約愛樂演奏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