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技藝術發展緣起
文化部於2010年,提陳「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藉由「辦理數位表演藝術節」、「徵選表演藝術團隊創作跨界作品」以及「成立表演藝術與科技跨界工作小組」等三大工作項目,旨在培育跨界創作人才、推廣優質數位表演藝術、增加藝術欣賞人口並促進經驗觀摩交流。其中,數位表演藝術節為計劃中重要的一環。
臺灣科技藝術發展緣起
文化部自2011年舉辦數位表演藝術節,分別為「滲透 - 2011數位表演藝術節」、「雲端冒險 - 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數位啟示錄 - 2013數位表演藝術節」、「穿越象限 - 2014數位表演藝術節」、「潮 - 2015臺灣科技藝術展示會」及「2016臺灣科技藝術節」。
數年下來,臺灣的科技藝術已有初步的成果,例如:一當代舞團的《W. A. V. E.》與《身體輿圖》、狠劇場的《空的記憶》與《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安娜琪舞蹈劇場的《第七感官》與《Re: Second Body》、黃翊的《黃翊與庫卡》,或在地實驗的「梨園新意—機械操偶計畫:《蕭賀文》實驗表演」都已經是國際上知名的跨領域科技藝術跨域表演的成熟作品。
滲透 - 2011數位表演藝術節
由文建會主辦、廣藝基金會承辦,活動期程由2011年7月至11月,活動包含研討會、國際論壇、工作坊,演出陣容則有國際知名團隊:明和電機的《一百伏特的紐》、高木正勝 & 廣藝愛樂的《ULBU》及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光音交響曲》,國內則有在地實驗「《蕭賀文》梨園新意操偶」及第二屆數位藝術表演獎得主XOR的《死亡的過程》等。
明和電機《一百伏特的鈕》
團長土佐信道的哥哥在1993年成立了劇團,並以父親的電機代工廠「明和電機」為之命名。土佐信道認為:「科技的普及與發達促使音樂脫離『物質』(即樂器),成為一種『資訊』,聽音樂則變成資訊的處理。」他嘗試喚起人們享受由樂器產生音樂的快感,同時探討人、樂器與介面的關係,以「前衛的」方式玩弄數位產品,開發「物」的多義多用性。
高木正勝&廣藝愛樂《ULBU》
高木正勝為橫跨音樂與影像的創作者,作品兼具實驗性和時尚性。音樂影像作品曾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倫敦SketchGallery、新加坡Esplanade藝術中心等地展出,更曾和Agnes b. 合作店內聲音影像。
本次演出與廣藝愛樂合作,以臺灣在地精神出發,一同帶領觀眾進入高木的「臺灣無邪之地」。
雲端冒險 - 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
由文化部主辦,廣藝基金會承辦,活動自9月29日起為期六週,在臺北、高雄兩地舉辦共15場節目,演出當中可以看到自動舞臺、環景攝影、感測遙控、貼圖投影等科技的導入。
精彩節目包括梁基爵獲得香港「環球設計大奬」的作品《電紫兔/克》
以及英國模仿狗劇團《謀殺克雷曼》等。
梁基爵《電紫兔/克》
梁基爵為橫跨流行音樂與實驗性多媒體音樂創作的香港藝術家,曾獲得「環球設計大奬2011」銅獎及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電子藝人」,與鄭秀文和陳奕迅等藝人合作。
《電紫兔/克》每一件樂器都是原創自製,結合機電互動與多媒體影像,展現極富趣味性的電子音樂盛宴。
模仿狗劇團《謀殺克雷曼》
英國的模仿狗劇團善以各類實驗形式,透過數位媒體、設計元素和肢體演出的融合運用,挑戰當代劇場敘事與表演的嶄新可能性。本劇以雙層旋轉舞臺搭配靈活的遮幕和前後投影,讓舞臺演出呈現難以置信的多重視角與奇幻感。故事以雙重敘事法進行,敘述醫院中的一樁離奇謀殺案。
數位啟示錄-2013數位表演藝術節
由文化部主辦,廣藝基金會承辦,在文化部「科技表演藝術旗艦計畫」邁入第四個年頭之際,一方面引進國際具指標性的科技展演節目,一方面輔助國內藝術家之跨界合作,試圖創造專屬臺灣的科藝風景。活動串聯北高兩地,包含科技與表演藝術創新結合的表演節目、藝術家跨界講座及校園啓蒙工作坊。
三齣重點表演節目,包含囊括創新劇場觀念的《罪惡之城》、中西哲學思辨的《蛻變》及突破視覺魅惑疆界的《迷幻樂園》。
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罪惡之城》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製作,知名藝術家王俊傑與跨界團體豪華朗機工共同創作。故事內容描述於資訊爆炸與錯亂而毀滅的末日前 24 小時,四位原本無交集男女之間真實與想像交錯的故事。
當代傳奇劇場《蛻變》
由當代傳奇劇場製作演出,吳興國擔任藝術總監,《蛻變》改編自存在主義的卡夫卡經典奇幻小說《變形記》,演繹主角由人變成蟲的孤絕心情,以及當外在事實改變了,人於人之間的關係也會隨之改變的殘酷道理,當中吳興國自由轉換京劇身段與現代劇場語彙為一大特色。
穿越象限-2014數位表演藝術節
由文化部主辦,廣藝基金會承辦,特請邱誌勇擔任策展人,以「象限・穿越」為題,梳理過去四年「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劃」所累積的經驗與展望。
此次首度跨出北高兩地,到嘉義進行演出,演出內容包括HH 《同步感染》、狠劇場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體相舞蹈劇場 《Mr. R》、一當代舞團 《WAVE.微幅 》 及狠主流多媒體 《空的記憶 》 等。
一當代舞團《WAVE.微幅》
一當代舞團以海浪/波形 (wave) 為整體意象,呈現面對自然與人工、真實與虛擬、時間記憶與感官體驗等當代生命的錯綜經驗,從而觀照身體在這些轉變之間的消長關係。
狠劇場《我和我的午茶時光》
由周東彥執導,演繹當代社會中人們與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難分難解的生活現象。表演過程中邀請觀眾加入主角的臉書,兩人聊天的紀錄甚至成為劇場的背景影像,讓觀眾和作品有了對話,另外,周東彥巧妙利用Google Map街景功能,讓實體城市的實際時空與劇場的即時性產生聯結,也能在移演過程中更因地制宜,在地(local)觀賞者也能對作品有更深刻的共鳴。
潮 - 2015臺灣科技藝術展示會
由文化部主辦,廣藝基金會承辦,於8月21日至27日在臺北三創數位生活園區辦理為期7天的「臺灣科技藝術展示會」。由邱誌勇及陳鎮川聯合策展,以科技、時尚、流行、藝術交流為主軸,結合劇場、舞蹈、音樂、流行時尚與新媒體等多角度的實驗精神。系列活動包含跨界對談、科技藝術專業技術展示和黑色流明、安娜琪舞蹈劇團、山豬影像工作室及梁基爵帶來的精彩演出。
黑色流明《黑色流明2》
以LED冷光與雷射,結合炫目的特效,製造出分身與瞬間移動的魔幻視覺,將光的表演推向無限可能。
2016臺灣科技藝術節
由文化部主辦,廣藝基金會承辦於8月12日至9月25日於臺北、新北跟桃園舉辦,包含「潮快閃」活動、科藝裝置特展及APP潮任務及科技藝術演出,陣容包括:台南人劇團《Solo Date》、安娜琪舞蹈劇場《Second Body》、山豬影像《小王子》、黑色流明《X_Xroom》以及林夕、陳鎮川、許哲珮的《潮派對》。
安娜琪舞蹈劇場《Second Body》
謝杰樺負責演出概念與編舞,概念始於車輛駕駛經驗:不需要思考就能反射性控制方向盤、剎車、油門,讓車體隨心所欲前進、轉彎、穿梭巷弄之間的身體記憶。
作品先建構「身體」(First Body)的存在,隨後加入360 度全身投影,形構「非自然身體」(Second Body),並產生有別於第一種身體的運動經驗。兩者的轉換是否會使我們重新定義身體?第二種身體如何在此過程中取代第一種身體的存在?
台南人劇團《Solo Date》
由蔡柏璋負責編導演,首度嘗試獨角戲演出,挑戰一人分飾多角。故事內容敘述,當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他決定透過民間信仰、靈媒,乃至人工智慧科技重製了那本該逝去的,不料卻揭開了許多謊言與秘密。劇中藉由劇場性十足的扮/卸裝轉化,搭配現場即時投影的流暢轉換,從不同敘事觀點重現這場追尋逝去愛人的思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