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8章/漫遊音樂史/音樂劇/音樂劇《悲慘世界》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9章/漫遊音樂史/中國音樂史話
技術高中/音樂丙版/第12章/音樂知識/亞洲音樂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8章/漫遊音樂史/亞洲音樂/日本雅樂《越天樂》/韓國散調《伽倻琴散調》/印度西塔琴樂曲《卡非》
第8章 漫遊音樂史 亞洲音樂
漫遊音樂史 亞洲音樂
世界音樂巡禮
「世界音樂」一詞令人聯想到一群非洲原始部落的土人敲打著葫蘆殼,這樣的描述勾勒出世界音樂粗略的面貌。世界音樂就是世界各地區的音樂,由職業或非職業音樂家演奏(唱),藉著音樂反映出當地民族特有的文化,以記譜系統或口傳方式延續。
世界音樂可分為兩大類型:
1.屬於有城市文化的音樂,包含古典、傳統及流行音樂。
2.屬於未開化、原始地區的部落音樂,如非洲及美洲印第安人的音樂。
音樂補給站
德國的謎樂團在1990年的專輯《西元1990年》,結合祕魯的排簫、中世紀的聖歌,以及現代的迪斯可節奏,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聲音。這種結合民俗、古典與流行而成的世界音樂概念不斷創新,逐漸成為一種流行音樂的新趨勢。
圖:謎樂團《西元1990年》專輯封面。
世界音樂沒有絕對的美學標準;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的京戲唱腔尖銳刺耳;相對的,許多中國人認為西洋的美聲唱法矯揉造作。
但隨著地球村概念的推廣以及資訊的快速流通,不同地域與種族的人藉著認識別人的音樂,進而以更寬廣的胸襟了解彼此文化的差異。
世界音樂依地域可分為
五大洲九大地區
亞洲音樂
亞洲音樂根據不同民族的音樂形式與風格,可分為
東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及中東地區。
東北亞地區
東北亞地區包含中國、韓國、日本,此地區因地緣關係和歷史因素,其音樂與文化受中國影響甚鉅,其音樂特徵以「五聲音階」為主,因此又可稱為「五聲音階文化區」。然而經過長時間在地化的發展,逐漸呈現不同的音樂特色。
日本
日本傳統音樂稱為邦樂,綜合中國音樂系統以及日本文化美學,
呈現歌、舞、樂、劇四大類,包含雅樂、能樂、歌舞伎、文樂等。
音樂小辭典
雅樂於唐朝傳入日本宮廷,是日本現存最早的音樂形式。能樂為男性演員配戴面具演出的歌舞劇,以笛子與鼓來伴奏。歌舞伎是融合歌唱、對白、器樂和舞蹈的戲劇形式,以三味線伴奏。文樂則是日本傳統的木偶戲,以三味線伴奏。
現代的雅樂演出
能劇。
市井小民的娛樂─ 歌舞伎。
雅樂意指「雅正之樂」,盛行於平安時代,以器樂曲居多,包含管樂器、弦樂器,以及打擊樂三大類。雅樂《越天樂》相傳為漢文帝所作,於西元435年傳入日本,作為葬禮音樂之用。此曲在日本極受重視,也是昭和天皇就職典禮的音樂。
莊嚴神聖的日本雅樂,也是日本宮廷音樂。
日本傳統的樂器多源自中國,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
以尺八(洞簫)、箏、三味線(三弦琴)、琵琶等最具代表。
臺灣尺八協會會員劉穎蓉演奏尺八。
演奏尺八的修行僧。
日本箏大師─渡邊治子。
來自北海道的三味線二人組─吉田兄弟(吉田良一郎、吉田健一),他們成功揉合傳統鄉謠民樂和爵士樂、搖滾樂、電子樂器等元素。
琵琶系家族。
音樂小辭典
三味線即三弦琴,16世紀由中國傳入琉球(現沖繩),成為沖繩三線,之後又傳到日本本土,成為三味線,最初為傳統音樂的伴奏樂器,後來廣泛被當作民謠的伴奏樂器。近年來受到新一輩作曲家的重視,將之加入流行音樂中,表現強烈的日本風,如喜納昌吉的歌曲〈花〉、宮澤和史的歌曲〈島唄〉;而日本歌手夏川里美以三味線自彈自唱的歌曲〈淚光閃閃〉,更是備受喜愛。
沖繩新民謠的始祖─喜納昌吉以日本傳統樂器三線來伴奏歌唱。
宮澤和史的歌曲〈島唄〉在日本造成極大轟動。
韓國
韓國傳統音樂分為雅樂與民俗樂;雅樂受到中國雅樂的影響發展而成,民俗樂則以歌唱類的雜歌、獨奏的散調以及合奏的巫樂為代表。
散調為韓國雅樂中的器樂獨奏曲,也可作為樂曲的名稱。散調曲式自由,需有高度的演奏技巧與即興能力,段落長短可依演奏者的能力增加或減少 ,隨興地插入樂段,戲劇張力極高。
韓國的雅樂演奏。雅樂起初為宋朝祭祀樂,之後作為宮廷音樂演出,帶有歌頌統治者的歌詞。
散調音樂中以伽倻琴散調流傳最廣,無論在旋律、節奏,或音樂的變化與表現,堪稱散調音樂的典型代表。《伽倻琴散調》於1890年由金昌祖創始其演奏形式,之後發展出許多流派,也是流傳最廣,面貌最豐富的樂曲。
音樂補給站
伽倻琴的外形似箏,有12、13或15根絲弦,以五聲音階定弦,相傳於6世紀傳入韓國,之後發展成為宮廷雅樂的重要樂器。19世紀末,伽倻琴音樂出現變化,音樂從緩慢的宮廷雅樂,逐漸轉變為輕快活潑的散調,琴身也由大變小,成為適合演奏快速音符的散調伽倻琴。
韓國傳統樂器─伽倻琴。其右彈左按的演奏方式大致和箏一致,可以獨奏、重奏、合奏,也可以彈唱。
韓國常見的傳統樂器有伽倻琴、玄琴、杖鼓,用來伴奏舞蹈或戲劇。韓國舞蹈多姿多彩,配以扇子或花冠等道具,極具特色。
韓國的散調。獨奏者用伽倻琴、玄琴、箏等樂器演奏。
韓國傳統樂器─玄琴。源自中國古琴,面板上有七根弦。演奏者多為女子,有彈、挑、劃等多種奏法。
2006年韓國KBS電視臺年度大戲《黃真伊》。黃真伊為16世紀朝鮮才女,為彈奏玄琴的高手。
韓國傳統樂器─杖鼓,又稱長鼓或細腰鼓。
韓國的戲劇包括假面劇、木偶劇、曲藝、唱劇、話劇等,其中假面劇為韓國文化象徵,在傳統戲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韓國安東每年舉行國際假面舞藝術節。
東南亞地區
東南亞包含泰國、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與印尼等國。
越南受到中國的影響,反映強烈的中國色彩,其他國家因語言、文化的差異,發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
緬甸因位於東南亞與南亞之交界,文化型態上亦呈現雙重風格。
泰國
泰國因地理位置的關係,音樂深受中國、印度,以及鄰近國家的影響,旋律以五聲音階為主。
泰國音樂傳統為口傳心授,並無記譜法,音樂多為兩拍子,在基本節奏之上,以不同的速度鋪陳出樂曲的氛圍。傳統樂器因地區的不同,音樂風格各異,代表性的有木琴、笙、杯形鼓等。
泰國木琴,由13根圓木條組成。
吹奏泰國笙的樂手。
泰國杯形鼓。
越南
越南的音樂受中國的影響極深,其音律與樂器多以中國音樂為本;後因民族南遷而吸收印度教的精華;19世紀成為法國殖民地,歐洲音樂因此傳入。
越南音樂分為兩派:
.南方:曲調婉約,以宮廷音樂為主。
.北方:曲調明快,以民間音樂為發展。
越南的器樂音樂以合奏為主,稱為「五絕」:箏、胡琴、月琴、琵琶、三弦。
越南民族樂器數量繁多,其中以16弦箏、單弦胡琴、月琴、手拍式竹管樂器、木琴等最具代表。
越南單弦胡琴獨特的演奏方式。
越南傳統竹管樂器。
寮國
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音樂受到中國南方苗族的影響較深,都使用
木頭音箱的笙,除了伴奏歌舞外,也是說唱藝術的重要樂器。
寮國的器樂合奏「馬荷里」,為古代高棉人所創的音樂形式,初期是以弦樂器為主體的合奏,而後加入打擊樂器,現被用來作為傳統器樂合奏形式的總稱。
寮國民間隨處可見「馬荷里」合奏。
緬甸
緬甸位於東南亞和南亞的交界,其音樂與東南亞和南亞音樂有所區隔。
音樂特色有兩大類:
.強風格:合奏,以排鼓為主奏樂器。
.柔風格:獨奏或伴奏形式的宮廷樂歌,以鳳首箜篌為主奏樂器。
緬甸的特色樂器─鳳首箜篌。
印尼
印尼的傳統音樂種類繁多,其中以鑼鼓合奏的「甘美朗」最負盛名。
甘美朗一詞為爪哇語,意為「敲、打、抓」,是印尼傳統銅鑼,主要以打擊樂器為主,有銅鑼、鐵木琴、鼓,加上其它管弦樂器,共二十餘種樂器。
圖:印尼甘美朗主要的樂器有銅片琴類、
鼓、鑼、竹笛、撥弦及拉弦樂器。
甘美朗樂團由鼓手掌控演出,團員多為男性,其風格與編制可分為:
.大聲:戶外音樂,使用聲音響亮的金屬樂
器與各式的鼓。
.小聲:室內音樂,使用聲音輕柔的弦樂器
與管樂器,有時會加入人聲。
圖:在室內演出的甘美朗樂團,使用大聲的
金屬樂器與各式的鼓。
甘美朗的音階系統包含五聲音階以及七聲音階兩種,其演出通常與宗教儀式和節慶宴會有關,或是用來伴奏宮廷舞蹈和戲劇,其中的皮影戲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戲碼以印度教神話故事的題材為主。
圖:甘美朗常用來伴奏宮廷舞蹈。
南亞地區
南亞地區包括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此地區的音樂文化,深受印度文明影響,因此有「印度音樂文化區」之稱,此區音樂以即興演奏為主,包含旋律、節奏與持續音三種要素,其中以印度的音樂表現最為出色。
印度
印度音樂與詩、舞蹈、演劇密不可分,音樂不只作為欣賞、娛樂之用,也是信仰的行為。
印度音樂的樂器可分為三類:旋律樂器、節奏樂器、持續低音樂器。
.北印度: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音樂風格華麗,旋律樂器以西塔琴為代表,塔不拉鼓為
節奏功能的樂器。
.南印度:受印度教影響,音樂嚴謹細緻,旋律樂器以維納琴為代表,雙頭鼓為節奏功
能的樂器。
17世紀的畫中描繪西塔琴與雙頭鼓伴奏蓮花舞的演出。
外形類似魯特琴的西塔琴結構非常複雜,已有超過七百年的歷史。
印度南方最古老的弦樂器─維納琴。
演奏時通常(如圖)將琴水平置於演奏者的膝上或將琴首置於肩上。
西塔琴是北印度常用的樂器,為長頸直柄,下方有一葫蘆狀的共鳴箱,共有7條弦,在琴格下方另外有11至13條不等的共鳴弦,彈奏時左手以食指和中指按弦,右手以金屬撥子撥弦而發聲,演奏者通常席地盤腿而坐,將琴置於兩腳間以取得平衡。
西塔琴樂曲《卡非》為印度音樂旋律型的入門曲,
因旋律簡單,也是許多印度電影的配樂。
著名的印度音樂家─拉維.香卡,自1956年開始致力於推廣印度傳統音樂。
西塔琴大師香卡的女兒阿奴須卡.香卡繼承父親的衣缽,也是西塔琴的名家。
音樂補給站
印度音樂中的旋律型如同曲子的主旋律,演奏者依據旋律型作即興演奏,呈現豐富多樣的面貌。因此,同一首樂曲會因演奏者能力的差異而有所變化。一般而言,大師級的演奏者至少需熟知五十首以上的旋律型態。
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包含西亞和北非)為伊斯蘭音樂文化區,音樂以阿拉伯微分音階為主。若依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則分為阿拉伯、波斯和突厥三大系統。
中東地區傳統音樂分為:
.古典音樂:包含大型樂曲的木卡姆、非組曲類的塔克辛,以及聲樂的拉亞里。
.民俗歌謠:工作歌、敘事歌和娛樂用的歌曲。
.宗教音樂:以蘇非教派的宗教音樂最為特殊。
中東地區的木卡姆樂團及舞者。
蘇非教徒為中世紀伊斯蘭教的苦行僧。
宗教儀式以吟誦《古蘭經》開始,在充滿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之中,舞者穿著白色的斗篷跳起迴旋舞,藉著身體的不斷旋轉進入冥想狀態,與真主合一,通常以笛、擦弦樂器、彈弦樂器、小鍋鼓、對鈸等來伴奏。
圖:蘇非教派迴旋舞。
音樂補給站
13世紀的伊斯蘭聖徒,依據宇宙旋轉理論創始迴旋舞。修行者身著白衣裙和黑罩袍(代表塵土),頭戴高帽(代表墓碑),向麥加方向及相互行禮後,便脫掉黑袍開始旋轉。他們雙目閉合,將抱在胸前的雙手轉成右手掌朝上(代表承受上天恩賜),左手掌向下的姿勢(代表天恩賜予人民),利用靜默-沉思-旋轉-沉思-靜默的儀式,達到冥想的境界。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