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6章/漫遊音樂史/爵士樂/紐奧良爵士〈聖人進城來〉/搖擺樂〈歌唱吧〉/咆勃樂〈我掌握節拍〉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8章/漫遊音樂史/音樂劇/音樂劇《悲慘世界》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8章/漫遊音樂史/亞洲音樂/日本雅樂《越天樂》/韓國散調《伽倻琴散調》/印度西塔琴樂曲《卡非》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6章/漫遊音樂史/爵士樂/紐奧良爵士〈聖人進城來〉/搖擺樂〈歌唱吧〉/咆勃樂〈我掌握節拍〉
漫遊音樂史 爵士樂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黑奴獲得自由,但是生活依然困苦。他們多數是文盲,只能唱著工作歌(work song)、福音歌(gospel)或民謠來娛樂自己或抒發苦悶,逐漸發展出藍調(blues)與繁音拍子(ragtime)等音樂。
這種陳述心靈的音樂在19世紀末成形,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成為撼動人心的爵士樂(Jazz)。
美國黑人工作歌欣賞
忠誠讚美福音合唱團
福音歌欣賞
早期的藍調演唱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多以吉他伴奏。歌手貝利(Lead Belly)為早期藍調演唱的翹楚。
貝利
〈Black Betty〉
音樂小辭典
工作歌是19世紀黑奴在勞動時所唱的歌曲,以減少勞動的辛苦,通常為應答輪唱的形式,之後演變成為即興式的音樂表演。
福音歌是黑人的宗教歌曲,結合白人的聖歌與黑人的節奏而成。
藍調為抒發情感而唱,由於將音階的第三音(mi)與第七音(si)降半音,給人慵懶 、憂鬱的感覺。
繁音拍子的特色是切分節奏,以喬普林(Scott Joplin)的鋼琴作品為代表。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樂歷史:繁音拍子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音樂家:喬普林
喬普林鋼琴演奏
〈楓葉拉格〉
早期的爵士樂
19世紀末,爵士音樂逐漸在紐奧良成形。紐奧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 起源自軍樂隊、喪葬樂隊的音樂,融合藍調、舞曲 、進行曲、民謠等元素, 配以切分節奏,以大量獨奏、即興演奏等手法而成。
樂團以小型團體為主,使用小號、長號、單簧管、低音號、套鼓,有時加上小提琴、低音大提琴、鋼琴、吉他。樂器間經常多部同時進行對位吹奏,創造出一種熱鬧歡樂的氣氛。
紐奧良的民眾常在舞會、婚禮、葬禮等場合雇用樂隊來演奏。根據葬禮的傳統,樂隊在教堂集合門口,演奏著莊嚴的進行曲及悲傷的聖歌,帶領隊伍向墓地前進;回程則以輕快的進行曲代替輓歌,在演奏、演唱及跳舞間,奠定爵士樂生活化的基礎。
由於樂曲主要用於喪禮出殯,因此常冠上聖人的稱號,如〈聖詹姆斯醫院〉(Saint James Infirmary)、〈聖人進城來〉〈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等。
Zygos Brass Band
〈Saint James Infirmary〉
Acoustic Jass
〈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
紐奧良式爵士樂送葬行列
紐奧良爵士〈聖人進城來〉(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原為靈歌曲調,旋律朗朗上口,極具特色。30年代,由於小號手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的演奏推廣,成為眾所皆知的爵士歌曲。
小號手阿姆斯壯。
阿姆斯壯
〈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
André Rieu
〈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
Connor Going
〈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
四部合唱版
音樂補給站
原為喪葬歌曲的〈聖人進城來〉與紐奧良爵士的發展密不可分,由於旋律輕快活潑,極富歡樂氣氛,又冠有著聖人的稱號,成為職業美式足球紐奧良聖徒隊的隊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南方謀生不易,許多樂手離開紐奧良到北方發展,將爵士樂傳入北方各大城市。來自紐奧良的白人樂手則組成迪西蘭爵士樂團(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在芝加哥快速竄起,之後到紐約發展,造成極大轟動,為第一個灌錄唱片的爵士樂團。
迪西蘭爵士樂團
現場演奏欣賞
20年代的大樂團(Big Band)
20年代的芝加哥夜生活蓬勃,大量來自紐奧良的樂手在此匯集,成為新的爵士樂中心。20年代中後期,大樂團蔚為時尚,紛紛在夜總會和舞廳駐場,受到年輕樂迷的歡迎,舞曲也隨之盛行。
大樂團重視獨奏即興的能力,因此培育出許多優秀的樂手,其中以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貝西伯爵(Count Basie)、顧德曼(Benny Goodman)等樂團最為出色。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音樂家:艾靈頓公爵
音樂補給站
20年代的爵士樂被認為是世俗的舞廳音樂,難登大雅之堂。
爵士樂團領隊懷特曼(Paul Whiteman)為了提升爵士樂的藝術地位,1924年委任作曲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創作鋼琴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蓋希文巧妙地將爵士樂元素注入西方古典音樂中,獲得極大的成功與迴響,為日後爵士樂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Maxim Eshkenazy指揮
Andrew Armstrong鋼琴獨奏
保加利亞國家廣播交響樂團演奏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30年代的搖擺樂(Swing)
隨著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樂團逐漸縮編,演奏更適合跳舞的搖擺樂,爵士樂晉升成為流行樂界的主流,出現許多知名的藝人與樂團。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樂歷史:搖擺樂
顧德曼樂團於1937年所錄製的搖擺樂〈歌唱吧〉(Sing, Sing, Sing),受到廣大的喜愛。樂團富有創意的即興演奏,使得錄音長度達8分40秒,塞爆78轉速唱片的雙面容量,為搖擺樂的最佳代表作。
此曲旋律討喜、節奏輕快,具有搖擺樂平滑流暢的四拍節奏。
顧德曼和他的樂團
〈Sing, Sing, Sing〉
搖擺爵士舞
顧德曼和他的樂團
〈Sing, Sing, Sing〉
Clare Teal , Jamie Davis
& Elaine Delmar
〈Sing, Sing, Sing〉
2015年BBC逍遙音樂節
〈歌唱吧〉被翻唱、改編的版本不計其數,更為超過50部的電視、電影配樂。
顧德曼樂團於1938年進入紐約卡內基廳演出,成為第一個進入古典音樂殿堂的爵士樂團。
〈Sing, Sing, Sing〉
選自電影《走音天后》
〈Sing, Sing, Sing〉
選自電影《搖擺狂潮》
〈Sing, Sing, Sing〉
電影《大藝術家》宣傳影片配樂
〈Sing, Sing, Sing〉
選自音樂劇《Fosse》
音樂補給站
顧德曼1938年的卡內基廳音樂會,為爵士樂史無前例的創舉。當時卡內基廳的演出皆為古典音樂,從未演出爵士樂這類通俗音樂。音樂會隔日即得到高度評價,盛況以12吋78轉記錄兩個拷貝,分別由顧德曼與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保存。1950年哥倫比亞公司發行唱片,銷量超過百萬張。其中〈歌唱吧〉由於冗長的即興演奏,成為12分2秒的作品,是顧德曼的經典錄音。
顧德曼和他的樂團
〈Sing, Sing, Sing〉
1938年卡內基廳音樂會現場錄音版
電影《班尼.顧德曼的故事》
宣傳影片
40年代的咆勃樂(Bebop)
40年代的爵士樂風格驟變,有些樂手不滿足搖擺樂中受限的即興段落,改採小編制合奏,炫技與競技的氣氛逐漸攀升,使得音樂複雜緊密,發展出一種難以駕馭、吵雜喧鬧的新樂風,稱為咆勃樂。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樂歷史:咆勃樂
此時期的樂手強調即興演奏,以高度變化的節奏、創新的和聲革新爵士樂,以格列斯比(Dizzy Gillespie)和帕克(Charlie Parker)為代表。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音樂家:格列斯比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音樂家:帕克
帕克 & 格列斯比
薩氏管及小號演奏
帕克是偉大的薩氏管樂手,以出色的演奏、細膩的音色撼動爵士樂界,他與格列斯比開創40年代咆勃樂的新紀元。
電影《菜鳥帕克》
宣傳影片
電影《菜鳥帕克》
尚未出名的帕克上台吹奏薩氏管片段
咆勃樂通常為五重奏的小樂團形式,多演奏引用自藍調或百老匯爵士樂曲的旋律。
帕克演奏的咆勃樂〈我掌握節拍〉(I Got Rhythm)以蓋希文的搖擺樂名曲為基礎,其快速的節奏、創新的和聲,取代搖擺樂流暢的節奏與和諧的編曲,革新爵士樂的音樂語言。
帕克
薩氏管演奏
〈I Got Rhythm〉
蓋希文
鋼琴演奏
〈I Got Rhythm〉
Ella Fitzgerald
〈I Got Rhythm〉
〈I Got Rhythm〉
選自電影《春風化雨1996》
Nikki Yanofsky
〈I Got Rhythm〉
音樂補給站
帕克的即興能力和演奏速度常讓人嘆為觀止,使學習者不得其門而入。有鑑於此,爵士教育家艾柏索德(Jamey Aebersold)針對帕克不同時期的錄音,採錄60首樂曲,收錄在《帕克全能寶典》(Charlie Parker Omnibook)中,成為學習咆勃樂最佳的教材,其中帕克最常用的示範曲調為蓋希文的名曲〈我掌握節拍〉。
《帕克全能寶典》
50年代的酷爵士(Cool Jazz)
相較於咆勃樂的熱情奔放,50年代的爵士樂變得較為舒緩。
小號手戴維斯(Miles Davis)的專輯《 酷爵士的誕生》(Birth of the Cool) 以簡單樸實的音樂語言,表現酷爵士內斂自省的樂風,與熱鬧喧囂的咆勃樂形成對比。
酷爵士的樂手多受過古典音樂訓練,強調嚴謹的曲式結構,不喜愛炫技即興,重視樂手間純熟的默契,在演奏中相互影響、對話,成為動人的樂曲。
戴維斯專輯《酷爵士的誕生》。
戴維斯
小號演奏
〈Deception〉
音樂補給站
小號巨擘戴維斯是推廣40年代咆勃樂、奠定50年代酷爵士,開創60年代融合爵士的先鋒,他受咆勃樂大師帕克的提攜,中斷茱莉亞音樂院的學業,轉入紐約52街的酒吧實戰演出,隨後自組五重奏,不斷吸納與培養後輩,跨越膚色、種族、國籍的藩蘺,成為一代宗師。
戴維斯叱吒樂壇近五十年,共發行專輯近兩百張,涵蓋40至80年代的各式爵士樂風,如同一部爵士樂發展史。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音樂家:戴維斯
電影《瘋狂邁爾士》
宣傳影片
60年代的自由爵士(Free Jazz)
為了抗衡客觀冷靜的酷爵士,60年代的爵士樂手開始思考黑人音樂中原始的解放精神,強調自由即興的演奏,這種狂放的自由爵士擺脫傳統的音樂手法,力圖回到原始的黑人音樂風格。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樂歷史:自由爵士
自由爵士樂以柯曼(Ornette Coleman)1961年的專輯《自由爵士》(Free Jazz)為名,擺脫曲式、和聲、節奏的限制,使樂思完全解放,有時會夾雜人聲的哭號、叫囂,甚至樂器的悲鳴。
柯曼
薩氏管演奏
〈Free Jazz〉
音樂補給站
自由爵士樂的誕生與60年代初期黑人民權運動息息相關,是黑人爭取人權與自覺運動的戰歌。
自由爵士最大的特色在於演奏者各自表述,可以盡情地即興演奏,不受任何限制,以柯曼、柯爾川(John Coltrane)、艾勒(Albert Ayler)的音樂為代表。
「自由的先知」爵士大師—柯爾川,於1960年代提倡自由爵士的概念。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音樂家:柯爾川
柯爾川
薩氏管演奏
〈My Favorite Things〉
前衛派薩氏管樂手—艾勒。
艾勒
薩氏管演奏
〈Ghosts〉
70年代的融合爵士(Fusion Jazz)
60年代中期,搖滾樂崛起,爵士樂也無法抵擋這股強大的音樂潮流。
70年代,戴維斯推出2張專輯《沉默之道》(In A Silent Way)和《即興精釀》(Bitches Brew),使用電吉他、電鋼琴、電貝斯等電子樂器,結合搖滾樂節奏,開啟融合爵士的時代。之後,各形各色的音樂元素皆可融入爵士樂,爵士樂的發展進入百家爭鳴的世代。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樂歷史:融合爵士
戴維斯
小號演奏
〈Bitches Brew〉
音樂補給站
爵士樂的成形與發展為不斷混血融合的結果:非洲的節奏風格、歐洲的和聲概念、西班牙的切分韻律,以及軍樂隊中銅管樂器的使用,創造出50年代的古巴拉丁風、60年代的巴西波沙諾瓦(Bossa Nova)風,以及70年代的搖滾融合風。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樂歷史:非洲節奏
馬沙利斯介紹
爵士樂歷史:拉丁爵士
Astrud Gilberto
〈The Girl from Ipanema〉
80年代的新咆勃樂(New Bebop)
80年代爵士樂的發展欲振乏力,面對先輩們涉獵過的音樂,爵士樂手選擇回到過去,從經典爵士樂中尋找題材和創造靈感。
這波復古的熱潮,以小號手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為首,創造出以咆勃樂風為基調,配以紐奧良爵士、搖擺樂與靈魂樂色彩,強調演奏技巧與典雅旋律的新咆勃樂。
80年代新咆勃樂的代表—小號手馬沙利斯。
馬沙利斯
小號演奏
〈Caravan〉
馬沙利斯
小號演奏
〈Cherokee〉
經過百年來的發展與演進,爵士樂從卑微的地位到成為受重視的樂種,1987年美國參議院與眾議院通過一項決議,正式將爵士樂定為「美國國家財富」。
爵士樂如同牛仔褲和麥當勞,對美國的通俗文化影響甚鉅,它不只是美國的音樂財產,也是全世界的藝術寶藏。
課本沒教的事
欣賞了課本介紹的爵士樂後,你是不是也為爵士樂著迷!請搜尋資料並選擇一位知名的爵士歌手(樂手)或團體,介紹其代表性的專輯作品,並簡單剖析其音樂風格與特色。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