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8章/漫遊音樂史/音樂劇/音樂劇《悲慘世界》
普通高中/音樂(一)丙版/第8章/漫遊音樂史/亞洲音樂/日本雅樂《越天樂》/韓國散調《伽倻琴散調》/印度西塔琴樂曲《卡非》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6章/漫遊音樂史/爵士樂/紐奧良爵士〈聖人進城來〉/搖擺樂〈歌唱吧〉/咆勃樂〈我掌握節拍〉
第6章 漫遊音樂史 爵士樂
漫遊音樂史 爵士樂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黑奴獲得自由,但是生活依然困苦。他們多數是文盲,只能唱著工作歌(work song)、福音歌(gospel)或民謠來娛樂自己或抒發苦悶,逐漸發展出藍調(blues)與繁音拍子(ragtime)等音樂。
這種陳述心靈的音樂在19世紀末成形,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成為撼動人心的爵士樂(Jazz)。
在廢除黑奴制度之後,黑人在教堂中演唱福音歌。
圖為2007年忠誠讚美福音合唱團(True Praise Gospel Ensemble)。
早期的藍調演唱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多以吉他伴奏。歌手貝利(Lead Belly)為早期藍調演唱的翹楚。
音樂小辭典
工作歌是19世紀黑奴在勞動時所唱的歌曲,以減少勞動的辛苦,通常為應答輪唱的形式,之後演變成為即興式的音樂表演。
福音歌是黑人的宗教歌曲,結合白人的聖歌與黑人的節奏而成。
藍調為抒發情感而唱,由於將音階的第三音(mi)與第七音(si)降半音,給人慵懶 、憂鬱的感覺。
繁音拍子的特色是切分節奏,以喬普林(Scott Joplin)的鋼琴作品為代表。
傑出的爵士鋼琴師喬普林。
喬普林使用傳統記譜法來譜寫繁音拍子,使之大為流行;此首〈楓葉拉格〉(Maple Leaf Rag)為其最膾炙人口的一首繁音拍子樂曲。
早期的爵士樂
19世紀末,爵士音樂逐漸在紐奧良成形。紐奧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 起源自軍樂隊、喪葬樂隊的音樂,融合藍調、舞曲 、進行曲、民謠等元素, 配以切分節奏,以大量獨奏、即興演奏等手法而成。
樂團以小型團體為主,使用小號、長號、單簧管、低音號、套鼓,有時加上小提琴、低音大提琴、鋼琴、吉他。樂器間經常多部同時進行對位吹奏,創造出一種熱鬧歡樂的氣氛。
紐奧良為美國爵士樂的發源地,樂團基本編制由左至右為爵士鼓、小號、單簧管。
紐奧良爵士起源於遊行隊伍的音樂。樂器有小號、長號、薩氏管、低音號和大鼓。
紐奧良的民眾常在舞會、婚禮、葬禮等場合雇用樂隊來演奏。根據葬禮的傳統,樂隊在教堂集合門口,演奏著莊嚴的進行曲及悲傷的聖歌,帶領隊伍向墓地前進;回程則以輕快的進行曲代替輓歌,在演奏、演唱及跳舞間,奠定爵士樂生活化的基礎。
由於樂曲主要用於喪禮出殯,因此常冠上聖人的稱號,如〈聖詹姆斯醫院〉(Saint James Infirmary)、〈聖人進城來〉〈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等。
紐奧良爵士〈聖人進城來〉(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原為靈歌曲調,旋律朗朗上口,極具特色。30年代,由於小號手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的演奏推廣,成為眾所皆知的爵士歌曲。
小號手阿姆斯壯。
音樂補給站
原為喪葬歌曲的〈聖人進城來〉與紐奧良爵士的發展密不可分,由於旋律輕快活潑,極富歡樂氣氛,又冠有著聖人的稱號,成為職業美式足球紐奧良聖徒隊的隊歌。
職業美式足球紐奧良聖徒隊(New Orleans Saints)的標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南方謀生不易,許多樂手離開紐奧良到北方發展,將爵士樂傳入北方各大城市。來自紐奧良的白人樂手則組成迪西蘭爵士樂團(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在芝加哥快速竄起,之後到紐約發展,造成極大轟動,為第一個灌錄唱片的爵士樂團。
第一個灌錄唱片的迪西蘭爵士樂團於1916年灌錄的唱片。
迪西蘭爵士樂團,成員有拉羅卡(Nick LaRocca)、席爾斯(Larry Shields)、愛德華斯(Eddie Edwards)、拉格斯(Henry Ragas)和史巴巴羅(Tony Sbarbaro)。
20年代的大樂團(Big Band)
20年代的芝加哥夜生活蓬勃,大量來自紐奧良的樂手在此匯集,成為新的爵士樂中心。20年代中後期,大樂團蔚為時尚,紛紛在夜總會和舞廳駐場,受到年輕樂迷的歡迎,舞曲也隨之盛行。
1920年代的大樂團為爵士樂重要的形式。
大樂團重視獨奏即興的能力,因此培育出許多優秀的樂手,其中以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貝西伯爵(Count Basie)、顧德曼(Benny Goodman)等樂團最為出色。
(左)艾靈頓公爵發展獨奏與合奏一體的理念,並將即興演奏樂段記載於樂譜中。
(右)他所率領的芝加哥大樂團極受歡迎,使黑人爵士樂隊開始為白人觀眾所接受。
(左)美國爵士樂巨人貝西。
(右)貝西的大樂團。
顧德曼(前方站立者)和他的樂團(Benny Goodman and His Orchestra)。
音樂補給站
20年代的爵士樂被認為是世俗的舞廳音樂,難登大雅之堂。
爵士樂團領隊懷特曼(Paul Whiteman)為了提升爵士樂的藝術地位,1924年委任作曲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創作鋼琴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蓋希文巧妙地將爵士樂元素注入西方古典音樂中,獲得極大的成功與迴響,為日後爵士樂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爵士樂團領隊懷特曼。
美國作曲家蓋希文從紐約百老匯到卡內基廳,身兼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演奏家、作曲家的身分。
〈藍色狂想曲〉首版樂譜封面,為單樂章的鋼琴協奏曲,提升爵士樂的藝術地位。
30年代的搖擺樂(Swing)
隨著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樂團逐漸縮編,演奏更適合跳舞的搖擺樂,爵士樂晉升成為流行樂界的主流,出現許多知名的藝人與樂團。
顧德曼樂團於1937年所錄製的搖擺樂〈歌唱吧〉(Sing, Sing, Sing),受到廣大的喜愛。樂團富有創意的即興演奏,使得錄音長度達8分40秒,塞爆78轉速唱片的雙面容量,為搖擺樂的最佳代表作。
此曲旋律討喜、節奏輕快,具有搖擺樂平滑流暢的四拍節奏。
「搖擺樂之王」顧德曼。
〈歌唱吧〉被翻唱、改編的版本不計其數,更為超過50部的電視、電影配樂。
顧德曼樂團於1938年進入紐約卡內基廳演出,成為第一個進入古典音樂殿堂的爵士樂團。
音樂補給站
顧德曼1938年的卡內基廳音樂會,為爵士樂史無前例的創舉。當時卡內基廳的演出皆為古典音樂,從未演出爵士樂這類通俗音樂。音樂會隔日即得到高度評價,盛況以12吋78轉記錄兩個拷貝,分別由顧德曼與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保存。1950年哥倫比亞公司發行唱片,銷量超過百萬張。其中〈歌唱吧〉由於冗長的即興演奏,成為12分2秒的作品,是顧德曼的經典錄音。
1938年顧德曼卡內基廳音樂會的宣傳海報。
40年代的咆勃樂(Bebop)
40年代的爵士樂風格驟變,有些樂手不滿足搖擺樂中受限的即興段落,改採小編制合奏,炫技與競技的氣氛逐漸攀升,使得音樂複雜緊密,發展出一種難以駕馭、吵雜喧鬧的新樂風,稱為咆勃樂。
此時期的樂手強調即興演奏,以高度變化的節奏、創新的和聲革新爵士樂,以格列斯比(Dizzy Gillespie)和帕克(Charlie Parker)為代表。
格列斯比顛覆小號的演奏風格,創造出極具即興風格的爵士樂。
帕克為爵士樂史上才氣縱橫的薩氏管樂手。
帕克是偉大的薩氏管樂手,以出色的演奏、細膩的音色撼動爵士樂界,他與格列斯比開創40年代咆勃樂的新紀元。
1988年電影《菜鳥帕克》(Bird),描述爵士樂巨人帕克起伏的一生,由克林.伊斯威特執導,佛瑞斯.惠特克飾演帕克。
咆勃樂通常為五重奏的小樂團形式,多演奏引用自藍調或百老匯爵士樂曲的旋律。
帕克演奏的咆勃樂〈我掌握節拍〉(I Got Rhythm)以蓋希文的搖擺樂名曲為基礎,其快速的節奏、創新的和聲,取代搖擺樂流暢的節奏與和諧的編曲,革新爵士樂的音樂語言。
〈我掌握節拍〉由著名的美國爵士大師蓋希文(左)和他的詩人哥哥艾拉共同創作。
音樂補給站
帕克的即興能力和演奏速度常讓人嘆為觀止,使學習者不得其門而入。有鑑於此,爵士教育家艾柏索德(Jamey Aebersold)針對帕克不同時期的錄音,採錄60首樂曲,收錄在《帕克全能寶典》(Charlie Parker Omnibook)中,成為學習咆勃樂最佳的教材,其中帕克最常用的示範曲調為蓋希文的名曲〈我掌握節拍〉。
爵士教育家艾柏索德。
《帕克全能寶典》。
50年代的酷爵士(Cool Jazz)
相較於咆勃樂的熱情奔放,50年代的爵士樂變得較為舒緩。
小號手戴維斯(Miles Davis)的專輯《 酷爵士的誕生》(Birth of the Cool) 以簡單樸實的音樂語言,表現酷爵士內斂自省的樂風,與熱鬧喧囂的咆勃樂形成對比。
酷爵士的樂手多受過古典音樂訓練,強調嚴謹的曲式結構,不喜愛炫技即興,重視樂手間純熟的默契,在演奏中相互影響、對話,成為動人的樂曲。
戴維斯專輯《酷爵士的誕生》。
音樂補給站
小號巨擘戴維斯是推廣40年代咆勃樂、奠定50年代酷爵士,開創60年代融合爵士的先鋒,他受咆勃樂大師帕克的提攜,中斷茱莉亞音樂院的學業,轉入紐約52街的酒吧實戰演出,隨後自組五重奏,不斷吸納與培養後輩,跨越膚色、種族、國籍的藩蘺,成為一代宗師。
戴維斯叱吒樂壇近五十年,共發行專輯近兩百張,涵蓋40至80年代的各式爵士樂風,如同一部爵士樂發展史。
酷爵士的引領人物—戴維斯。
2015年電影《瘋狂邁爾士》(Miles Ahead),講述爵士音樂家戴維斯經過五年放浪形骸的「沉澱期」之後再度復出的那段日子。由唐.奇鐸自編、自導、自演。
60年代的自由爵士(Free Jazz)
為了抗衡客觀冷靜的酷爵士,60年代的爵士樂手開始思考黑人音樂中原始的解放精神,強調自由即興的演奏,這種狂放的自由爵士擺脫傳統的音樂手法,力圖回到原始的黑人音樂風格。
自由爵士樂以柯曼(Ornette Coleman)1961年的專輯《自由爵士》(Free Jazz)為名,擺脫曲式、和聲、節奏的限制,使樂思完全解放,有時會夾雜人聲的哭號、叫囂,甚至樂器的悲鳴。
自由爵士樂代表—柯曼。
專輯《自由爵士》。
音樂補給站
自由爵士樂的誕生與60年代初期黑人民權運動息息相關,是黑人爭取人權與自覺運動的戰歌。
自由爵士最大的特色在於演奏者各自表述,可以盡情地即興演奏,不受任何限制,以柯曼、柯爾川(John Coltrane)、艾勒(Albert Ayler)的音樂為代表。
「自由的先知」爵士大師—柯爾川,於1960年代提倡自由爵士的概念。
前衛派薩氏管樂手—艾勒。
70年代的融合爵士(Fusion Jazz)
60年代中期,搖滾樂崛起,爵士樂也無法抵擋這股強大的音樂潮流。
70年代,戴維斯推出2張專輯《沉默之道》(In A Silent Way)和《即興精釀》(Bitches Brew),使用電吉他、電鋼琴、電貝斯等電子樂器,結合搖滾樂節奏,開啟融合爵士的時代。之後,各形各色的音樂元素皆可融入爵士樂,爵士樂的發展進入百家爭鳴的世代。
戴維斯在爵士樂中融合其他流行音樂元素的兩張專輯《沉默之道》和《即興精釀》。
音樂補給站
爵士樂的成形與發展為不斷混血融合的結果:非洲的節奏風格、歐洲的和聲概念、西班牙的切分韻律,以及軍樂隊中銅管樂器的使用,創造出50年代的古巴拉丁風、60年代的巴西波沙諾瓦(Bossa Nova)風,以及70年代的搖滾融合風。
80年代的新咆勃樂(New Bebop)
80年代爵士樂的發展欲振乏力,面對先輩們涉獵過的音樂,爵士樂手選擇回到過去,從經典爵士樂中尋找題材和創造靈感。
這波復古的熱潮,以小號手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為首,創造出以咆勃樂風為基調,配以紐奧良爵士、搖擺樂與靈魂樂色彩,強調演奏技巧與典雅旋律的新咆勃樂。
80年代新咆勃樂的代表—小號手馬沙利斯。
經過百年來的發展與演進,爵士樂從卑微的地位到成為受重視的樂種,1987年美國參議院與眾議院通過一項決議,正式將爵士樂定為「美國國家財富」。
爵士樂如同牛仔褲和麥當勞,對美國的通俗文化影響甚鉅,它不只是美國的音樂財產,也是全世界的藝術寶藏。
課本沒教的事
欣賞了課本介紹的爵士樂後,你是不是也為爵士樂著迷!請搜尋資料並選擇一位知名的爵士歌手(樂手)或團體,介紹其代表性的專輯作品,並簡單剖析其音樂風格與特色。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