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動作與默劇動作
有些表演者具有某種存在感,可以立刻吸引觀眾注意。即使在表演者做冰冷的技術示範時,也是如此。
事實上,被我們稱之為技巧的東西,就是呈現身體的某種特定方法。
我們在日常生活以及表演時使用身體的方式完全不同。日常生活的技巧是不自覺的,其實都是文化設定好的特定姿態。
若想了解表演者舞台生命的原則,首先必須了解:
日常生活的技巧可以被超越日常生活的表演技巧取代,這些技巧不遵守日常生活已經養成習慣的肢體原則。
表演者就是要運用這些超日常技巧。
特技與超日常技巧
每次在演出之後,通常我們會對表演者說:「辛苦你了。」藉此表達謝意。這句話意味著:「你累了。」
表演者沒有節省自己的力氣,他們努力演出,進而感動觀眾。
觀眾為了他們的付出感謝他們。
而在某些時刻,特技演員讓我們看到「另一個身體」,這個身體運用的是極端異於日常生活的技巧,他們看來好像跟日常生活脫節了。
這不只是非日常生活的技巧,而是「另一種技巧」。
想像的身體
表演者的工作就是編織一張想像的網,跟心理、行為和演員及角色都有關的「魔術般的假設」(magic if),不只是跟身體的生理和機械有關,也是基於想像的脈絡。
這些想像,也就是「魔術般的假設」,和移動身體的物理力量有關。
演員尋找的是想像的身體,不是想像的人物。
能量
談到表演者的「能量」,很容易引起各種誤解。我們賦予「能量」許多具體的意義。
- 詞源上來講,「能量」(energy)這個字代表「在工作」。
- 能量同義詞:「能量」、「生命」、「力量」、「精神」
- 日文:氣合(ki-hai)、心(kikoro)、陰陽(io-in)、腰力(koshi)
- 峇里島:塔蘇(taksu)、維拉莎(virasa) 、巴幽(bayu)和查克拉或脈輪(chikara)
- 中文:滲透、功夫
- 梵文:氣(parana) 和力量(shakti)
行動中的平衡
事實上,演員的生命力就是建立在不斷轉換平衡上。 ——尤金諾・芭芭
用身體行動來做:雙重的連結
讓舞台行動真實(有意識或潛意識的)的兩個必要前題:
- 精準性:即外在的一致性,往往有程式(score)支持著。
- 有機性:即內在的一致性,由演員的存在感支持著,有時候有潛程式(subscore)支持演員的存在感。
有機性代表行動的身心整體,唯獨有機性可以保證精準度之內的自由空間,並允許演員在程式範圍內做即興表演,創造出真正的自發性。
梅耶荷德(生物機械論)
如果你動一下你的鼻子,整身體都會跟著動。整個生物機械學就是基於這個原則。整個身體都會參與最小的器官所做的動作。
德庫斯(現代默劇之父)我們必須能夠只動我們想動的器官(部位),無論是一個器官或是幾個器官。不想動的器官必須保持不動。每個人都知道,但是需要重複地提醒。我們相信,必須不想動才能保持靜止。事實上,我們動的時候其實不一定真正想動,所以我們必須想要不動才能不動。
演員必須能夠完全控制這些器官,要求自己用不自然的超日常方式使用這些器官(也就是說,整個身體)才能打破制約日常生活的自動化和機械化的反應。
第一重連結是打破創造出單一動作、手勢或姿態的自動化。
第二重連結則是打破將更多動作、手勢和姿態組合在一起的自動化。
演員的蒙太奇
蒙太奇(法語:Montage)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
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的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後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延伸領域運用。
我們可以將表演分為兩個不同方向: 程式化的演出系統
演員必須面對不同的製作時,每次都得發明並固定自己的存在感,還要小心的不重複使用之前在別的製作用過的程式。
戲劇人類學家謝喜納:
重建的行為就是將一段活生生的行為,處理成電影導演眼中的一個鏡頭一樣。每一段影片都需要重新組合。這和原來拍攝這段影片的系統(社會、心理、技術)無關,它有它自己的行為。這個行為原本的「真相」或「動機」可能已經失去了。
一段行為已經不是原有過程的一部分,而是獨立的物件或材料,在排練時用來創造一個新的過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