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公司委託作曲家譜寫音樂,由樂團在播映現場演出,《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4)為經典作品。
《國家的誕生》
二、從無聲到有聲(1920-1930)
《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 1927)是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但由於同步收音技術尚未成熟,大部分片段仍為無聲。
《爵士歌手》
此時期第一部同步對話與配樂的影片是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的《黑函》( Blackmail, 1929 )。
→《黑函》電影片段
三、黃金時代(1930-1950)
許多電影片商成立音樂部門,培養出大量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電影音樂人才,如紐曼( Alfred Newman, 1901-1970)為《咆哮山莊》(Huthering Heights, 1939)的配樂即為此時期的經典之作。〈Cathy's Theme〉 為當中最具著名的配樂。
→〈Cathy's Theme〉
紐曼共九次獲頒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目前為獲獎紀錄保持人,擔任福斯電影公司音樂總監二十年,為公司創作膾炙人口的片頭曲:20th Century Fox Fanfare(見影片),此曲已有75年歷史。
其代表作品有《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 1955)、《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1956)。
四、流行音樂的影響(1950-1970)
電影公司為了商業考量而裁撤音樂部門,大量引進流行音樂,如:由披頭四( The Beatles)主演及演唱的《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 1964)主題曲。
隨著科技發達,作曲家開始使用電子合成樂器等虛擬音源,以季默(Hans Zimmer, 1957-)為代表,1988年的《雨人》(Rain Man)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之後再以《愛在心裡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以及《神鬼戰士》(Gladiator)等作多次入圍奧斯卡與金球獎,1995年以動畫電影《獅子王》獲得最佳電影配樂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