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我們會盡快進行您的訂閱申請。
職業學校/美術 資源版/第三章 美不勝收—探訪西方傳統美術
如果要舉出一位最家喻戶曉的西方藝術家及其作品,相信有相當比例的人都會聯想到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抑或是米開蘭基羅〈大衛像〉。這二位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代表藝術家的作品其精彩程度當然是可以被肯定的,不過事實上在整個西方傳統美術的發展歷程中,還有許多足以代表其所處時代及所活動地區的重要藝術家與藝術傑作。本章即就西方古典美術、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及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陸續興起的巴洛克藝術、洛可可藝術、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加以介紹。
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1503~1506年/油彩畫板/77×53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此作為達文西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畫中女子的神祕笑容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也一直為藝術愛好者所津津樂道。
達文西
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附近的文西城。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博學者,同時兼具了建築師、解剖學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的身分。他與米開蘭基羅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他畫了許多人體解剖的草圖,如子宮中胎兒或是頭骨的形態以及腦部不同的交叉截面圖。也有多種軍事機械的設計,如人力或以馬拉動的武裝坦克車、含呼吸軟管以豬皮製成的潛水裝等。在繪畫中發展出「空氣遠近法」的理論,認為物體越遠,在人的視覺中就越模糊,色彩也會隨距離而變化。著名的畫作如,神祕微笑的〈蒙娜麗莎〉與描繪《聖經》故事的〈最後的晚餐〉等。
西方古典美術
關於人類早期的藝術活動,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當屬舊石器時代的遺物。當時的人們已能在動物骨頭或石器上刻劃簡單的線條,並遺留下一些刻繪於山洞岩壁的圖像、痕跡。
原始時期的美術
舊石器的晚期(約西元前一萬到一萬五千年),在西班牙北部阿爾塔米拉及法國拉斯考山洞,當時的人們曾在洞穴中的壁上繪有許多令人驚嘆的圖畫,至今還保持完整,是已知最早的藝術作品。
洞穴的壁畫/約西元前15000~13000年/法國拉斯考山洞
根據考古學家認定,人類最早的繪畫約在西元15000~13000年前法國南部的「拉斯考的洞窟畫」。〈攻擊人的受傷野牛〉,詮釋巨大的野牛,造形特點是用多種手法表現動物碩大的體積和沉重的量感,線條簡練有力、姿態生動,色彩呈黑褐色,外加簡單的明暗描繪,表現出自然而粗拙的風格,氣勢雄偉壯觀。
在奧地利威倫道夫發現的雕像更以誇張手法表現女性的特徵,亦可視為先人藝術意識的展現。新石器時代(約西元前七千年),人類使用的工具、武器主要為石器,亦有陶器、磚、木等物品,如在巴勒斯坦傑立可發掘出之塗上石膏的頭顱(約西元前七千年);土耳其安哥拉發現的泥塑像、母子像及英國巨石遺跡等。
威倫道夫的維納斯/約西元前28000~25000年/石灰岩/高10.8公分/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藏
威倫道夫〈維納斯〉,形體滾圓豐腴的婦人,頭小且無表情,豐乳肥臀與纖細手臂及瘦削小腿形成鮮明的對比;強調女性的乳房、腹部及大腿部位,誇張女性生理特徵,表達人類鍾情於兩性世界的象徵性渴望。
埃及藝術
埃及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國,其美術的成就亦甚為傑出,如〈Narmer王石碑〉(約西元前三千年)為當今世界上最早記載歷史的藝術品。埃及國王之陵墓金字塔及陵墓內的裝飾、雕刻與〈人面獅身石雕像〉,均使埃及的藝術光輝展露無遺,令人嘆為觀止。
人面獅身像/西元前2722~2563年/金字塔平面圍為200×210公尺,高136公尺
相傳埃及第十八王朝Tuthmosis IV王還是王子時,夢見太陽神對他說如果可令獅身人面像重現,他便可當上法老,長埋黃沙之下的獅身人面像因此重見天日。原來的獅身人面像頭戴皇冠,額套聖蛇浮雕,頦留長鬚,脖圍項圈。經過幾千年來風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項圈已不見蹤影。
希臘、羅馬藝術
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於西元前778年,是希臘紀年的開始,此時期的藝術品皆以一種幾何圖案的結構呈現,可以稱為幾何形風格時期。以黑色或紅色人物為主題的陶繪與石雕為希臘藝術中的傲世傑作。古典的雕刻如〈勝利女神〉〈勞孔群像〉〈維納斯〉等大理石雕像均是結構勻稱、姿態優美的理想人體。古典希臘在藝術風格上的追求大致上可說是以寫實、精緻為依準。
勝利女神/西元前190年/大理石 /高246.4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1883年在Samothrace出土。一般相信〈雙翼勝利女神〉是為了紀念洛斯特海役勝利而創作。勝利女神展開龐大雄健的雙翼屹立在險惡的大海,浪花打濕她的袍子而緊緊貼在胸前和雙腿上。向後揚起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翼構成相當流暢的線條,腿與雙翼間的波浪線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動勢,衣裙質感和褶紋的雕工令人嘆為觀止,表現了極高的技巧和思維。
維納斯/約西元前200年/大理石/高204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維納斯〉雕像由兩塊大理石組成,在左腰部接合,細緻性感的上半身與下半部粗糙繁複的衣褶波紋形成質感上的對比。自雕像正面看,維納斯以右腳為重心站立,左腿屈膝舉踵微抬,肩部則略為擺動傾斜,行雲流水般的波紋線條加上全身韻律味十足的螺旋形式,呈現靜中有動的平衡美感,姿態典雅迷人,雖然缺失了雙臂,但表情與身姿仍難掩女神勃發的生命力,給人寬闊的想像空間。
羅馬藝術
羅馬人對希臘的作品十分崇拜,不但將其運回羅馬,並仿製了許多希臘時期的作品。羅馬之巨型建築以拱門及圓頂為其特色,如鬥獸場、萬神殿等皆是羅馬最古老且保存狀況良好之代表建築。由羅馬時期遺蹟可看出其受希臘建築的影響,唯其在某種程度上仍具羅馬特有之風格。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
早期的基督教與拜占庭藝術
此期拜占庭藝術在建築方面受到東方的影響,圓頂和拱頂之造形與結構為其特色,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堪稱最華麗的教堂之一。莫斯科聖瓦西利教堂則有些許不同,充滿了俄羅斯的色彩,建築物中普遍應用了嵌瓷壁畫。至於繪畫方面的表現,則是以寓言性的人物為畫題創作,如巴黎祈禱文中之大衛在創作讚美詩的插畫。
伊斯蘭教之藝術
伊斯蘭教之藝術與建築大部分受到拜占庭的影響,依然保有圓頂、拱門之特色,在裝飾上則以抽象的圖案變化取而代之,此乃肇因於伊斯蘭教之理論,所有人物和野獸的形象在其教規中是不被允許出現的。至於其建築中最著名的陵墓是印度泰姬瑪哈陵。
羅馬式藝術
此期模擬羅馬式之建築皆甚巨大、華麗。如義大利比薩教堂、佛羅倫斯的洗禮堂等。繪畫方面較具代表性的為13世紀採自《布蘭詩歌》手抄本的〈春日風景〉等作。
哥德藝術
早期哥德藝術風格的流行只侷限於法國巴黎及其近郊,一百年後整個歐洲皆受其影響;到了1550年左右消失殆盡。整個哥德時代是由建築開始,慢慢轉而影響雕刻、繪畫領域。哥德建築風格產生於法國聖德尼教堂、巴黎聖母院。哥德式建築巔峰期如夏特教堂、雷姆大教堂強調直線高度、垂直線的延續性及彩繪玻璃的運用,身處其間可產生巨大的重量感與炫惑感。英國西敏寺修院、義大利佛羅倫斯聖塔克羅卻教堂均為哥德式傑作。
余廷彥 攝/法國巴黎聖母院西正面/1163~1200年/法國巴黎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全長128公尺,全寬40公尺,穹頂33公尺寬;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是巴黎的主教座堂,更是法國文化的中心點,屬哥德式建築形式。
文藝復興(Renaissance)藝術
早在十四世紀,義大利就有些學者開始認為西方藝術走的是衰退之路,而且已有一千餘年。他們懷念並讚美那些古代時期的希臘、羅馬藝術與文學。為了再度發揚古代榮耀,這些學者們開始鑽研古典時代的文學、建築和雕刻。文藝復興一方面是古典藝術的再生;另一方面也可說是中世紀藝術的反動。
十五世紀初,義大利人已經開始關心他們的塵世的、非宗教的生活,開始對於自己的判斷及重要性具有信心。毫無懷疑的信仰、向權威屈服等所有這些中世紀的美德,已不再被人盲目接受。人類的存在及其個體性成為藝術家最關心的課題,而這種新的精神就是所謂的「人文主義」,也是整個文藝復興的主要精神。
“Renaissance”這個字就是古典的文學及人文主義之「再生」的意思。它包括兩個基柱:即「人的再發現」和「世界的發現」;亦即擺脫中世紀的束縛,對自然的美及人對於這自然美的感受,重新加以肯定。但那並不單單意味著古代美術及文化的復活,而是新的文化、新的繁榮、新的生活之誕生,這種新興的、蓬勃的氣氛是瀰漫於生活中的每一層面的。
文藝復興通常被用來指稱發源於義大利的文藝運動,始於十四世紀,而在十六世紀達到巔峰。由於此一名詞涵義廣泛,藝術上的文藝復興大約是指對於古典風格有意識地模仿,或是自覺地回歸古典的價值標準。現今的「文藝復興」一詞已變成象徵性的用語,代表某些特定的美感,如秩序、精確、和諧與明晰。這種精神趨向的最重要結果是一種建築風格的產生。新風格是由佛羅倫斯建築師布魯內勒斯基發明。他捨棄所有哥德式的細節而心儀羅馬風格。他所採用的圓柱、壁柱、柱頭及壁帶等,都重述了古典建築的語彙。阿貝提將這些新觀念彙集起來並舉例說明,編成關於建築一書,作為新風格的典範,自那時起主導歐洲的建築。在十五世紀,除了佛羅倫斯以外,還有許多地方亦發展這種風格。
文藝復興的建築由於依據古典模式和規範,所以不難加以界定。雕刻方面則一直到十五世紀初葉,才反映出文藝復興的風格。如唐那太羅不滿僅是模仿個別的古代裝飾元素,而致力於復興古代作家所頌揚的雕刻精神。米開蘭基羅年輕時就立志與古人一較高下,他努力的目標不再是小件的青銅作品,而是紀念碑式的大理石雕像;他的作品顯示出他向古代名作挑戰的野心,並且要在人體結構和表情上超越古代名作。繪畫上,由於受到古代作家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習於要求繪畫具備高度的寫實性及完美的造形。
瓦薩利將文藝復興的繪畫分為三個明確的階段:第一階段約在十四世紀,在歐洲風格籠罩下,是一種國際哥德式風格,稱為「第一種作風」。1425年左右,馬薩其奧引進了新的繪畫方式,在繪畫上應用科學的透視法,即瓦薩利的「第二種作風」。瓦薩利的「第三種作風」是指精確而合於比例的再現,亦即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一個大師匯萃的時代,包括達文西、米開蘭基羅、拉斐爾及提香等人,他們實現了自喬托以來畫家所努力追求的理想,其所成就的技巧之完美性,使繪畫具有一種輕靈、優雅、和諧的特質。
波提且利/維納斯的誕生/1485年/蛋彩油畫布/175×278.5公分/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藏
根據希臘神話,維納斯站在一只貝殼上,風神把她吹到塞浦路斯島,四季女神正等著迎接維納斯並為她妝扮,奉到諸神面前。波提且利的畫,線性節奏優美,栩栩如生地實體化了「美」是如何降臨於世間的傳說。
波提且利
波提且利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家。約1465年從菲力浦.李彼學畫,並受維羅丘、波拉烏羅畫風的啟示。
他所作的宗教畫及以神話、歷史為題材的寓意畫,富有詩意和世俗氣習。他運用十五世紀新的繪畫方法,發展了中世紀的裝飾風格,創造出富於線條節奏,精緻明淨的獨特畫風。作品有《春》《維納斯的誕生》《誹謗》及但丁的《神曲」插圖等。
波提且利受當時富有的梅迪奇家族之一的成員羅倫卓.梅迪奇之託,為他的鄉村別墅繪製了《維納斯的誕生》這幅名畫。
取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范艾克/阿諾菲尼夫婦結婚畫像/1434年/油彩木板/82×60公分/倫敦國立肖像畫廊藏
此作以赭石色、紅色、綠色為色彩主調,在環境與人物的空間深度、層次與色調明暗的安排上,串接得相當自然。從室內裝飾到新婚夫婦服飾上的細節描繪,再到背景的物象襯托,全都經過仔細觀察,鉅細靡遺,無一例外。
米開蘭基羅
義大利藝術家,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卡普萊斯。想成為像古希臘雕刻家那樣偉大的藝術家,但因為教皇的命令,他不得不放棄自己喜愛的雕刻工作,轉而從事繪畫教堂的工作。他遺留下的繪畫創作,只有梵蒂岡宮中的西斯汀教堂的壁畫和〈創世紀〉巨型天頂畫。這兩幅空前偉大的傑作,使他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畫家。畫中每一個人物都畫得非常突出而有力量,充份顯示了米開蘭基羅的藝術天才和狂熱的生命力。中年所作〈大衛〉雕像,依據《聖經》大衛戰勝巨人歌麗亞故事所做。是象徵著為正義而奮鬥的力量。晚年創作梅迪西陵墓雕像〈晨〉〈暮〉〈晝〉〈夜〉等,顯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動與意志的矛盾,具有悲劇的性質。
拉斐爾
為義大利復興時期畫家,出生於中義大利高原烏爾比的一個藝術世家,從他的畫家父親得到繪畫技巧的訓練。應羅馬教皇朱利斯二世的委託,來到羅馬負責創作梵蒂岡宮剛完成的四個新廳的壁畫。1511年,四幅壁畫完成,分別代表「神學」「哲學」「法學」與「文學」的作品〈聖禮的辯論〉〈雅典學派〉〈原德〉及〈帕那蘇斯山〉,分掛大廳四周。他的畫風寧靜而和諧,對稱協調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也畫了許多聖母與聖子的宗教畫,被尊稱為「聖母畫家」。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
巴洛克(Baroque)藝術
巴洛克是十七世紀歐洲藝術的總稱。不過它也像藝術史上其他的風格一樣,是慢慢形成的。早在十六世紀末便開始了,而在十八世紀也仍然可見其蹤跡。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個大變動的時代,科學上的新突破和地理大發現後,大家都喜歡以一種活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來觀察這世界。
透過這些外表的現象,可以發現十七世紀藝術的發展趨向與當時的政教爭權有密切的關係。自十六世紀初,德國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之後,一度受到衝擊而大為失勢的羅馬教廷在十七世紀又發起了另一起反宗教改革的運動。而這種力挽頹勢的行動實際上是宗教與商業力量及政治強權的勾結,其結果卻帶來了科學的發展、人智的發達及財富的增加。
所以實際上,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大國間的國勢之爭與新舊教的權力之爭,互相糾纏在一起的。大略來說,在盛行新教的國家以尊重自由及崇尚物質為主,努力發展科學新知;而在舊教的勢力範圍中,則以宮廷與教會為中心,極權政府如路易十四努力鼓舞雄壯華麗的美術風格,一方面既可誇示其代表強大世俗權力的宮廷趣味,他方面又與狂熱而莊嚴的舊教儀式相配合,因此產生了表現力量與富足的十七世紀巴洛克美術。
「巴洛克」本來是指一顆很大而形狀不勻稱的蚌珠,以別於我們所習見的小巧而光滑、勻稱、渾圓而美麗的珍珠。有一個十八世紀的建築師認為:凡是建築,其外表都應該是簡單、平滑、勻稱的,因此他對十七世紀那種複雜而考究的樣式,稱之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自此,該詞便被沿用。今天「巴洛克」單純地用以指明十七世紀的藝術及其獨特的風格。
繪畫上,畫家們很少在畫中使用水平與垂直線,而傾向於使用弧線與對角線。他們希望如此可以把觀賞者的眼光帶進他的畫裏;他們的畫充滿了動勢和戲劇性的光影與色彩,並嘗試使畫中的空間看起來能產生無限遠的錯覺。建築上亦然,它們往往使人產生興奮、動作和戲劇性的感覺,建築物正面和裏面都充滿了裝飾;至於整個造形則大量採用弧線,因此,圓屋頂是極普通的,大的扶梯也是特色。建築師也開始注意建築物四周的景觀,例如配以十分考究的庭園、廣場、噴泉、柱廊及雕像等。
貝尼尼/聖德勒撒的沉迷/1645~1652年/大理石 /等身大/羅馬維多利亞聖母堂藏
此雕刻作品刻畫在瞬間當中化為凝止的姿態,極富動感;作品洋溢著無與倫比的想像力,表現出流暢繁複的戲劇性情境,具有靈敏如繪畫般相等的線性表現,又能與建築相融合,成為建築物裝飾上的一部分。
貝尼尼
出生於那不勒斯,隨父親到羅馬。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跟傑出的建築師,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臺設計師、煙花(煙火)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1605年為教皇保祿五世工作,之後得到紅衣主教希皮奧尼.波給塞的贊助。較成熟的作品是在羅馬維多利亞的聖母堂雕像〈聖德勒撒的沉迷〉上,描述西班牙加爾莫羅修會的修道士的神體驗,他描繪聖德勒撒的夢,天使用愛的箭矢刺穿她的心臟,用類似瀑布般的布匹覆蓋著祭壇後方顯露出來的光芒,這個建築跟雕像巧妙的結合,聖德勒撒的身影跟天使是用白色大理石刻出的,自然光從上方灑落在雕像上。
魯本斯/優美三女神/1639年/
油彩畫布/221×181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這幅作品為魯本斯的晚年之作。對於學習古典美術及義大利繪畫的魯本斯而言,創作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讚美充滿生命力的人體,他對人體的處理著重於身體的解剖、色彩的渲染和形式的表達。此作以三個不同的角度呈現女性身體之美感,此一構圖形式,也常見於其他畫家與雕刻家之作品中。
魯本斯
出生於德國錫根 ,父親是律師。是法蘭德斯派畫家、版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國,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家鄉安特衛普,並接受了天主教洗禮,宗教也成為他生涯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1600年前往義大利學習繪畫,他受到提香、米開蘭基羅和卡拉瓦喬等人的風格影響很大。1608年母親病危,他趕回安特衛普,從此留居於法蘭德斯,並受法蘭德斯大公封為宮廷畫家,成為羅馬風格畫家公會之一員。從1621年至1630年間,魯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訪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曾成功地為西班牙和英國締結了友好關係。他擅長神話、歷史、宗教及風俗畫,也精於肖像畫及風景畫。
林布蘭/夜巡(局部)/1642年/油彩畫布/359×435公分/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藏
民兵連團體的畫作。律動感的構圖與戲劇性的光源,真人等身般大小的畫中人物彷彿從陰影中浮現出來,中央的隊長被強光照射,與隱入後方的隊員形成強烈對比,大面積的暗色背景,增添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林布蘭
生於荷蘭萊頓,父親是磨坊主,17歲在阿姆斯特丹隨畫家拉斯特曼學畫,1627年回家鄉開畫室招徒作畫,並畫了許多自畫像,1631年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畫家,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受人讚揚。他對戲劇很感興趣,收集許多的道具、靜物,運用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明暗對比強烈,有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又被稱為「聖光畫家」。1640年,他常到鄉村漫步和作畫,創作了一些風景的素描與版畫。他的自畫像忠實地描繪了各個時期中不同的心路歷程,畫了將近一百多幅的自畫像。
洛可可(Rococo)藝術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後立刻產生一種釋放的反動,擺脫凡爾賽宮那種過度鋪張以及儀式化的生活方式。結果之一,就是法國生活的中心轉回到巴黎,並且建立一些新的城市住宅,比那些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小,但遠較它們舒適。
「洛可可」其意為岩狀裝飾,基本上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主要是C形漩渦狀花紋以及反曲線的使用。此外,就其1730年前後最成熟的形式言,是用在嵌板及其他地方的對稱曲線的設計。十八世紀前期的瓷器和金銀作品是這種發展的最佳例子。這種由小曲線所表現的優美、愉快特質也可以在當時的繪畫與雕塑中發現。例如華鐸、布雪,甚至霍加斯的作品。
洛可可風氣最盛的地方是德國和奧國。在信仰天主教的德國南方,這種風格產生了幾十座美麗的教堂以及雕像。瓜第、提也波洛、哥雅都製作了不少傑作。但洛可可在義大利和西班牙卻不怎麼流行。
布雪/維納斯的誕生/1740年/油彩畫布/130×162公分/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藏
這幅畫作是受瑞典大使暨收藏家德辛伯爵委託所繪製的。畫面中的場面頗為浩大,由海豚所牽引的隊伍圍繞著維納斯,另有美惠三女神、半人半獸的海神、海中仙女以及愛神等神話人物,漂浮於波浪之間,讚頌著維納斯的誕生。
布雪
法國畫家,典型的洛可可裝飾畫家。創作題材如希臘羅馬神話、人物肖像畫、田園風情畫等都極為拿手。布雪不但有許多令人稱頌的畫作,也曾替賽弗爾瓷窯繪製瓷器草圖。也為凡爾賽、楓丹白露、瑪爾利和柏爾胡等地的皇邸所做的巨型飾樣,到歌劇場上使用的鞋、扇等的道具設計。風格花俏,表現了十八世紀中葉,法國浮華、幽雅之風。但他太在乎華麗色彩,過於矯飾營造而受到誹議。若以藝術上的成就而言,顯然犯了膚淺、花俏的過失;若以裝飾藝術來論他的成就,他具備了多樣的才能和傑出的手法,符合當時風氣的需要。
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藝術
新古典主義是指十八世紀中葉在羅馬興起並迅速擴展到歐美各地的運動。這個運動的出現,一方面是對巴洛克與洛可可的反動,另一方面也是為一些藝術家渴望重振希臘羅馬藝術的赤忱所驅。這種渴望大都是由這個運動的精神導師溫克曼所激勵起來的。
從1748年起,海古拉寧與龐貝遺址的發掘,給這個運動帶來了衝擊,有人甚至認為這兩個遺址的發掘引起了新古典運動。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件事為古代藝術的真面目提供了一些新的證據。這種知識透過一些刊物廣為傳播,其中的圖片經常被人當作創作的模式。十八世紀的新古典運動中所謂的古代藝術指的是羅馬藝術。造成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考古學家的一些重大發現。
大致說來,古典主義藝術作品中包含了完美、永恆,以及希臘人對於生活之觀念的一些價值判斷。它強調了思考的秩序和明晰性、精神的尊嚴與寧靜、結構的單純及均衡與比例的勻稱。新古典主義與早先的各種古典復興運動都不同,因為這是藝術家首次有意地從風格和題材兩方面來模仿古代藝術,而且知道他們模仿的是什麼。在雕塑方面尤其如此,古代雕塑作品流傳下來的數量要比繪畫或建築大得多,保存的狀況也比較完善。以法國為例,新古典主義繪畫的精神首先在普桑的作品出現,而為後來的大衛和安格爾的風格立下基礎。原來法國自大革命之後,洛可可風格的繪畫很快便失去魅力,其實這就是理性主義對享樂主義的反動。
新古典主義的繪畫一般趨向於靜態的構圖,注重素描而色彩趨於冷調,題材多半取自古代歷史,肩負起教育市民的功用。可惜這種繪畫除了大衛和安格爾之外,其他追隨者成就平平,無甚可觀,再加上十九世紀初,政治與經濟上的遽變和不穩定,不久之後,藝術的主流便被更加有力的浪漫派所取代。
大衛/何瑞希艾的宣誓/1784年/油彩畫布/335×427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畫中歐哈斯三兄弟向父親宣示為國犧牲的決心,表現出的愛國情操對當時的法國有教化作用。右方柔弱的婦女對比了左方三兄弟毫不妥協的堅強意志,營造一種強烈的舞臺戲劇效果。
大衛
法國畫家,為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 。生於巴黎中產階級家庭。最初的繪畫老師是他的遠親,洛可可畫家布雪。1774年獲羅馬獎;1781年,他為擁護新古典主義而放棄洛可可畫風,採用了卡拉瓦喬式的強烈明暗對比法。1784年成為皇家藝術院院士,創作了〈何瑞希艾的宣誓〉,一舉成名,這幅作品的古典英雄主義主題、莊重的色彩和嚴謹的構圖成為古典主義的代表作。1793年他創作了〈馬拉之死〉,描述馬拉在浴室被暗殺的場景。1797年拿破崙掌權,成為拿破崙的宮廷畫師,為拿破崙創作了許多大型歌頌作品,如〈拿破崙加冕儀式〉等。
浪漫主義(Romanticism)藝術
十九世紀前半,法國的藝術家們又開始尋求新的繪畫方式。當時法國大革命已經結束,而產業革命正在進行。許多藝術家們覺得像大衛那種形式化的古典派作品已經不能夠表達那種「不安的」新時代精神了。在歐洲,人權思想已經相當發達,人們要求自由和政權,藝術家也要求從古代的種種風格與教條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所以此後的藝術家一個個都是實驗者,他們為未來的種種藝術革命播下種子,而其領導者仍為法國,並以巴黎為世界的藝術中心。
一般來說,浪漫主義的藝術家都目睹了過去的秩序之崩潰,因此作為理性主義的反動,他們高揚個人情緒、奇幻和想像的地位,重視原始的自然甚於文明,憧憬那不論是在時間或空間上距離很遙遠的事物,而不關心目前的、現在的存在。表現在浪漫主義人物的精神上的特質是:孤寂、困擾、哀傷、悲觀。當然,這種劃分也並非絕對的,例如安格爾的作品便不乏浪漫派的異國情調,而傑利柯和哥雅的浪漫派作品並不避免現實的題材,至於德拉克洛瓦更是曾經熱中地模仿過米開蘭基羅,而後者無疑地是文藝復興的古典主義。
較諸以往的繪畫,浪漫主義的作風更加自由,筆法更加順暢,色彩及明暗對比強烈亦為其特色。其所選擇的題材大多為驚心動魄的戲劇性場面,如戰爭、屠殺、海灘等等,往往畫裏擠滿了人群、馬匹,而天空經常是一片風暴來臨般的不安氣氛。整體而言,浪漫派繪畫是大膽而自由的、熱烈而激盪的,充分表現了一個重視個人自由及原創力的時代特質。
一幅船難的情景,畫面中,竹筏、風帆布、惡浪,一群人擠在狹小搖晃的竹筏上,個個疲乏羸弱、面色蒼白,有人神情痛苦絕望,有人已昏厥,整個構圖維持巧妙的平衡。若自左上角向右下方拉出一對角線,可以見到明顯的氣氛對比,左下方的人們個個淒然無助,只剩絕望的氣息,而右側卻有一群人不放棄一絲絲希望的曙光,不住地振臂揮動手中的衣物,向遠方求援,展現出人們絕處求生的奮鬥意志。
傑利柯
傑利柯是法國首批浪漫派的畫家之一,其生活與繪畫皆表現出浪漫派風格的活力。由於獨立而富裕的經濟狀況,使他能隨心所欲地在繪畫及馬匹兩方面投注大量的心力。
傑利柯受格羅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在畫馬和選擇當時社會題材這兩方面。他在技巧上的革新也很值得注意:他不再做許多的精細草稿或局部研究,而由模特兒依一草圖擺姿勢,然後直接在畫布上畫。
百日戰爭期間,他因不滿路易十八軍隊的倒戈投向拿破崙,而加入步兵,護駕國王逃往比利時邊界。此後又對此舉懊悔,而與復辟派反對者的立場一致。這種立場反映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如希臘獨立戰爭、反奴役、宗教審判等題材上。
1816年他至義大利遊歷一年,並對米開朗基羅的畫做深深著迷,他曾熱心地研究米開朗基羅的畫。1820~1822年間他住在英國,在這段期間內他作了許多關於馬和倫敦街道上窮人景象的石版畫。他的作品數量不多,但他對浪漫派卻產生深遠的影響,年輕的德拉克洛瓦對他極為崇敬。1822年,他回到法國,並於兩年後去世。
取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哥雅/1808年5月3日/1814年/
油彩畫布/266×345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描寫西班牙馬德里1808年5月3日的槍殺事件,官兵拿槍瞄準反抗群眾,反抗者瞪大了雙眼的驚恐表情,寫實的呈現流血暴力事件。畫面中央下方的光,照亮並加強了恐怖的意象。
哥雅
哥雅於1776年開始為皇家織造廠繪製織錦的大型素描草圖,由此展開一生成功的事業,到了1799年他已經被西班牙宮廷任命為首席御用畫師。然而,1792年他因病失聰,連帶地作品也改變了,他繪製了一系列名為「幻想畫」的蝕刻作品,這些作品變得粗暴並反諷地攻擊當時的禮儀、風俗以及教會的弊陋。1819年,哥雅開始從事石版印刷的新藝術創作,他完成了許多鬥牛畫、單版版畫、利用蝕刻法和細點蝕刻法做成的銅板畫。
哥雅受到提也波洛的西班牙濕壁畫的影響後,開始大量繪製裝飾性作品。他曾潛心研究過前任宮廷畫師委拉斯蓋茲的作品,因此他的風格到最後,竟趨於印象派的形式。他對十九世紀法國繪畫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馬內,因此哥雅在西方被譽為古代大師的延續,現代繪畫之開創者。
取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寫實主義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畫家在其作品中雖仍表現出浪漫主義的氣質,但卻揚棄了與生活無關的神話與虛幻題材,而以忠實記錄日常生活所見為尚,走出了一條寫實主義的道路來。此期畫家以庫爾貝最具代表性。
自然主義(Naturalism)
1826年照相術發明,使得畫家們必須對於繪畫的目標重新再做一次檢討。另外一個問題是,因為工業製造顏料之大量生產,而這些早期的顏料商品品質並不好,其中深藍色及棕色都會很快變灰、變黑,所以有些畫家又開始使用純粹色。於是不論是團體或是個人畫家,都分別在尋求如何發展某種寫實的繪畫風格。
其中在巴比松村附近的楓丹白露森林寫生而得名的巴比松派,是把畫架帶出畫室寫生的一群。這在西方美術史上是第一次主張,而印象派則是繼承此精神且更堅定地執行下去,同時也執行的更徹底。巴比松畫派雖然希望把握住自然界瞬息萬變的真實性,但是他們的理想並沒有完全實現,而是由後來的印象派畫家加以完成。
米勒/拾穗/1863年/油彩畫布/81×101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在米勒眼中,農民都有著單純的心與虔誠的宗教情懷。在冷調、金黃色光線的烘托下,落日餘暉裏三位農婦因為逆光,臉部和身體遠比周遭的景色、乾草堆都要昏暗得多;在強烈的對比下構築出一個穩定的畫面。
米勒
出身農民世家,幼年時便顯露出繪畫的天才。年輕時為了生活,畫了一些浪漫主義風格的肖像與女性裸體。1849年法國政府訂製了一張〈乾草工人休息〉,他用賣畫的這筆錢到巴比松定居。當時,畫家盧梭和狄亞茲已經在那裏定居,米勒十分嚮往他們的生活。1850年受到了盧梭的影響,將注意力轉向到農村與風景的題材上。他的作品刻劃出那個時代平民的心境,表現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他一生描繪農夫的田園生活,筆觸親切而感人。代表作品有〈牧羊女〉〈拾穗〉〈晚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