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聲學
室內聲學探討的是聲音與空間的關聯性,包含聲音的反射、吸收、擴散及混響時間等理論,其中以反射及混響時間最為重要,聲音的反射會影響殘響值(reverberation),因應不同表演性質,適當的殘響值也會有所差異;混響時間是指聲音在空間中瀰漫、混響、並衰減直到聲音結束所經過的時間,會對聲能強度有所影響。
室內聲學與建築設計
室內聲學與聲音的傳播息息相關,是良好的音樂展演空間在設計時必須考量的,許多學校利用活動中心、室內體育場、或是禮堂充當音樂展演空間,這些都會影響聲音的傳播,例如聲音分散無法集中、殘響效果差。
一般會使用反響板、吸音筒、大理石牆面、地毯、泡棉等來改善聲音的傳遞效果。
檀格塢音樂棚
(Tangle Wood)
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於1938年落成,有5,100個座位,為了解決回音的缺點,設計師在天花板增加「雲朵」,形成天棚的設計,藉此減少聲音的反射、縮短時間延遲的空隙、增加聲音的逼真感。
此外,舞臺區的反射板為了改善聲部平衡問題,設計為局部透空,可逸散部分聲能,弦樂區域的反射板透空部分上方則另加一層反射板來加強聲音的反射。
柏林愛樂音樂廳
(Berlin Philharmonic)
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西側的文化廣場區,於1963年落成,有2,452個座位,由建築師夏隆(Hans Scharoun ,1893-1972)打造成五角幾何圖形,其設計思維是以音樂為中心,因此觀眾席圍繞舞臺四周。
帳棚式的天棚、天花板垂吊的反射板及吸音筒皆使聲音圓滿的傳達到觀眾席各區,座椅裡的泡棉也具有吸音的功能。此音樂廳最著名的特色為觀眾與舞臺的近距離,各區觀眾席最後一排距舞臺皆在30米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