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四重奏的奠基者─「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
眾所皆知,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一生創作了108首交響曲,80首左右的弦樂四重奏,62首鋼琴奏鳴曲;但他在音樂史上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為弦樂四重奏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境界:無論是標題的選用、曲式的開創、音樂內容的幽默有趣與深度,毫無疑問是弦樂四重奏的發揚者與奠基者。
而海頓的創作內容與標題,經常與他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或者他要表達的言下之意不謀而合:例如作品55號之2的f小調弦樂四重奏,源自於他為一柄遲鈍修面的刮鬍刀所苦,便說:「我願意用我最好的弦樂四重奏來換一把好刮鬍刀」。而此時一位由英國遠渡重洋,希望得到海頓音樂發行權的出版商約翰.布蘭德(John Bland)聞言便立即獻上一組上好的鋼製刮鬍刀,言而有信的海頓就真的將這組弦樂四重奏取名《刮鬍刀》(Razor),手稿送給了約翰.布蘭德。
Festetics Quartet
海頓弦樂四重奏《刮鬍刀》
海頓:「全世界都聽懂我的語言。」
許多喜愛海頓音樂的朋友都聽過他的《告別》、《驚愕》、《時鐘》、《倫敦》等交響曲的典故或是隱含在樂曲裡的寓意,這回來說說海頓另一個著名作品的故事,是關於他為奧國所寫的國歌,也是他的弦樂四重奏《皇帝》裡的第二樂章。
當海頓訪問英國時,聽見英國人齊唱〈天祐女皇〉(God Save the Queen)時所呈現出的民族向心力,他深深感動於此曲對英國人民精神上的激勵。因為當時相對於英國,被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打敗的奧地利一直處在士氣消沉的氣氛中,海頓便決定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首激勵人心的國歌。
於是在1797年1月,以詩人哈什卡(Lorenz Leopold Haschka, 1749-1827)〈天祐吾皇法蘭茲〉(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的詩作寫了〈皇帝讚歌〉。作品完成之後,聯合歌劇院現場所有聽眾,在2月12日奧皇法蘭茲二世生日當天一踏入歌劇院時,全場聽眾起立合唱,氣氛肅穆動人。奧皇感激海頓之餘,更贈送海頓一個純金鼻煙盒以示心意,此曲後來百餘間一直都是奧國國歌。之後,海頓又將此旋律用於他的弦樂四重奏《皇帝》編號76第3首的第二樂章裡。
Schostakovich Ensemble
海頓弦樂四重奏《皇帝》
第二樂章〈皇帝讚歌〉
Attacca Quartet
海頓弦樂四重奏《皇帝》
1918年奧匈帝國滅亡之後,此旋律被填上新詞,成為了現在德國的國歌,每當聆聽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指揮柏林愛樂演奏的版本時,那種莊嚴宏大的音樂宇宙觀更讓人彷彿親身感受到海頓舉筆劃下歷史一瞬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