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綱
明華園簡介
作品《蓬萊大仙-李鐵拐》、《何仙姑》、《愛的波麗路》簡介
風神寶寶兒童歌仔戲團
明華園簡介-關於歌仔戲
閩南地區的居民自明末清初開始陸續來臺開墾定居,一併帶來原鄉的風俗文化,從福建傳入的劇種包括:梨園戲、高甲戲、亂彈戲、四平戲、福州戲、潮州戲、莆仙戲、車鼓戲、司公戲、傀儡戲、布袋戲、皮影戲等等,而歌仔戲吸納上述劇種的特色,發展成為獨特的表演藝術,是臺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
歌仔戲以「臺語」發聲,另外,和其他傳統戲劇以假嗓演唱不同,歌仔戲演員以「本嗓」來演唱,還有一大特色是,男主角通常由「女性反串」演出。
明華園簡介
陳明吉先生出生於1912年,因在戲臺下賣涼水而對戲劇產生興趣。13歲加入「新彩雲」戲班,17歲創立明華劇團,「明」取自陳明吉之名,「華」則取自當時與陳明吉有合作關係的戲院老闆蔡炳華之名,臺灣光復之初,陳明在「 明華」後加上「 園」字,改為「明華園」,用以象徵家族興盛之意,1929年創辦至今已八十餘年,目前臺灣首屈一指的歌仔戲團。
明華園簡介
1979年,陳明吉先生將明華園的經營交棒給三子陳勝福,陳勝福身負劇團改革與創新之重責大任,1982年推出《父子情深》,以異邦戀情及私生子認父的情節,引出一段倫理及人性錯綜複雜的故事,榮獲全國地方戲劇比賽總冠軍,並獲得最佳團體演技獎、最佳編導獎及最佳小生獎。
明華園簡介
陳勝福的太太孫翠鳳,被臺灣媒體譽為「無敵小生」,26歲才開始學習歌仔戲,克服語言及身體限制,成為明華園的當家小生。孫翠鳳曾先後獲得文化總會、國民黨文工會表揚,1996年更榮獲「十大傑出青年」殊榮。
明華園簡介
陳明吉於1997年過世,膝下的七子二女面臨分家危機,為了將明華園團結起來,陳勝福將劇團分為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等8個子團,並有繡花園、勝秋團、揚明園、藝華園等四個協力團隊,共計八大獨立子團及四小協力團隊團共十二團,散居於臺灣各地。
各子團各自經營且獨立運作,只有總團公演時才號召各子團人馬配合演出,目前家族三代子弟、媳婦都投入歌仔戲演出行列,在表演藝術界傳為佳話。
明華園簡介
明華園歷經傳統歌仔戲從鼎盛、中落及轉變創新的過程,將傳統歌仔戲融入現代劇場、實驗劇場,也躍登國家戲劇院舞臺,並多次應邀前往國內外表演,獲得法國第一大報《費加洛報》、CNN專訪肯定,足跡遍及臺灣各鄉鎮及醫院、監獄,為臺灣歌仔戲團深具代表者。
影片為2015年作為雙十國慶文化訪問團,出訪多倫多進行演出。
明華園簡介
近年來明華園也注重傳統戲曲的傳承,持續深入校園歌仔戲社團展開薪傳教育的工作,曾代訓宜蘭吳沙國中歌仔戲學員,並協助臺北西湖國小、新莊市公所成立歌仔戲團。
影片為公視推出的「台灣囝仔讚 第111集 臺北市西湖國小-歌仔戲團」。
《蓬萊大仙-李鐵拐》
1987年首演於國家劇院落成之開幕首檔邀演作品,為八仙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取材自古老傳說,描述李鐵拐原是神仙世界第一美男子,因過於狂妄和驕傲,淪為又醜又瘸的乞丐形象。故事以神喻人,啟示世人「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蓬萊大仙-李鐵拐》
1987年,於國家劇院首演後佳評如潮;1992年將舞臺演出製播成電視作品,於公視頻道播出,對於精緻歌仔戲的推廣具有推波助瀾之功;1997年臺灣兒童傳統戲劇節,由明華園第三代菁英子弟兵擔綱演出,同樣獲得滿堂彩;2006年首次出征海外,前往南非斐京劇院演出;2007年於兩廳院20週年慶戶外藝術廣場經典再現,吸引近十萬民眾齊聚觀賞,再創戶外演出觀賞人次紀錄。
《蓬萊大仙-李鐵拐》
由孫翠鳳飾李玄,孫翠鳳精妙地呈現驕傲的李玄,在劇中展現精湛的身段武功及婉轉高亢的唱腔;由鄭雅升飾越女神,鄭雅升是明華園當家旦角,她和孫翠鳳的搭檔,是戲迷眼中的最佳組合,此劇是明華園作品中唯一一部男女主角沒有談戀愛的戲,兩人甚至大打出手結下仇恨,因此,鄭雅升一改正旦溫柔婉約的形象,展現武旦身段與功力;由陳勝在飾李鐵拐,陳勝在為明華園當家丑角,1997年,獲臺灣青商總會頒發「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肯定,也是第一位獲獎的丑角演員。
《蓬萊大仙-李鐵拐》
《蓬萊大仙》的神話故事,二十年來不僅傳唱了臺灣的大城小鎮,亦吸引國際矚目,2008年明華園推出《蓬萊大仙》國際版,以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為起點展開巡演,特色是不暗燈、不落幕,全劇一氣呵成,特別加入「雙空中飛人」的高難度動作。
影片為《蓬萊大仙》國際版。
《何仙姑》
《八仙傳奇系列之何仙姑》為上下兩集五小時的連本大戲,創下臺灣傳統戲劇首例。2006年於國家戲劇院首演,2008年推出全新經典版。
《何仙姑》
本劇以「蓬萊八仙」唯一的女神-何仙姑為主角,描述未成仙之前的何仙姑原是男兒身,名為張四郎,在大唐御花園工作,因對荷花的喜愛與瞭解,而及時為武則天解了大圍,劇中張四郎和武則天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姊弟之戀,兩人有相當精彩的調情戲。孰料張四郎一覺醒來驚覺一切只是夢一場,此時武則天已死,時序進入唐明皇李隆基朝代,於是張四郎在人世間尋覓武則天是否已輪迴,甚至一度誤以為楊貴妃就是武則天轉世。直到歷經一切之後,才恍然大悟自己所罣礙的,並非世俗短暫的男女之情,而是更深、更廣、可以潤澤大地的長久之愛,於是成為真正的女神,解救蒼天女性的苦與憂。
《何仙姑》
劇中著名的段落是「三度梳妝],以「三度梳妝,始定乾坤」的偈語,道盡何仙姑從男變女的轉變,跳脫女人不如男人的傳統桎梧,陳勝國指出:「真正愛世人的神仙,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就像父母的愛,所謂『父母無相』應該也是這個意思。《何仙姑》的創作,即是對社會的男女兩性問題提出省思。」
影片為三度梳妝的段落。
八仙系列
明華園戲劇總團1987年首部八仙系列作品《蓬萊大仙—李鐵拐》,推出後備受歡迎,並成為明華園的經典作品之一,迄今演出已超過千場以上,並在之後陸續製作蓬萊大仙的系列作品。
和民間傳說不同的是,明華園的八仙系列,每位神仙都有他各自描述的主題,李鐵拐講的是「滿招損、謙受益」、呂洞賓談的是「勇氣」、張果老與藍采和論的是「友情」、何仙姑「愛是無相」,曹國舅說的是「善惡一念間」,漢鍾離則是明華園八仙系列最後一位登上蓬萊仙島的神仙,戲劇內容表在在寄遇編導陳勝國對臺灣這個蓬萊之島的深沈關懷,以「魚在水中遊,鳥在空中飛,人人安居樂業」為八仙的完結獻上最衷心的祝福。
明華園 八仙系列 創作年表:
1987年 蓬萊大仙(李鐵拐) 首演:國家戲劇院
1987年 八仙傳奇之張果老與藍采和 首演:第八屆新象國際藝術節 中華體育館
2003年 劍神呂洞賓 首演:國家戲劇院
2004年 韓湘子 首演:國家戲劇院
2006年 何仙姑(上/下集) 首演:國家戲劇院
2008年 新版何仙姑 首演:國家戲劇院
2010年 曹國舅 首演:高雄市至德堂
2011年 蓬萊仙島—漢鍾離 首演:國家戲劇院
《愛的波麗路》
2016年的《愛的波麗路》融入現代歌舞劇,結合詩人路寒袖的現代詩,將詩的意境立體化呈現在舞臺上,此劇的另一大特色是,為明華園創團以來「歌仔戲元素最少的一齣戲」。
全劇僅有兩段戲中戲是歌仔戲,不過兩段都是經典,分別是鄭雅升、陳昭賢分飾祝英台、梁山伯所唱的〈樓台會〉,以及陳子豪、晨翎扮演薛平貴、王寶釧所唱的〈回窯〉。
《愛的波麗路》
當家小生孫翠鳳在此劇中飾演精靈「波麗路」,除了歌仔戲以外,更包含現代舞及流行歌等元素,大膽嘗試各種元素的跨界組合。
風神寶寶兒童歌仔戲團
成立於2012年,由陳勝福和孫翠鳳的女兒陳昭賢擔任團長,是臺灣第一個介紹歌仔戲的兒童劇團。「風神」(臺語:神氣之意)是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對臺灣傳統戲劇傳續的寄望,希望每一個喜歡傳統戲劇的孩子都能抬頭挺胸、走路有風,「寶寶」則是陳昭賢小名。
本團成立的初衷是盼在西方和外來文化充斥的現代社會,能讓更多的孩子愛上臺灣的傳統藝術文化。
風神寶寶兒童歌仔戲團
《風神寶寶之火燄山》取材自小說《西遊記》,演出爆笑逗趣的現代版《西遊記》,融合3D動畫科技和現實生活的教育議題,並在舞蹈設計中結合傳統身段,成功打造新型態的東方兒童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