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特瓶
寶特瓶,亦寫作保特瓶,是一種常見的塑料瓶,其中「寶特」是英語「PET」的音譯。PET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為製造寶特瓶的原料。
現代社會大量製造及使用寶特瓶,但寶特瓶無法自然分解,所以如何處理寶特瓶垃圾的問題即成為現代社會所面臨的一大環保課題。由於寶特瓶可以回收再製與再利用,因此許多社會皆針對寶特瓶設有回收機制。
寶特瓶回收再利用
石油製造的產品千變萬化,能夠根據需求生產出不同材質的塑膠。飲料杯、寶特瓶、塑膠袋、水管等等,便宜又方便的塑膠製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而導致臺灣每年製造的塑膠垃圾,相當驚人。
根據環保署公布的資料,2015年臺灣人的垃圾中,塑膠就占了15%。這些塑膠製品,要超過500年才能分解,已經成為環境的隱憂。
回收非永續循環
這些回收寶特瓶通常會由清潔隊交到回收商手中,經由壓磚、解磚、脫標、粉碎、浮選等等程序後,最後重新制成塑膠粒再次使用,這類的材料被稱做rPET(循環塑膠物料)。
看似生生不息的循環,背後卻存在許多問題。
寶特瓶回收問題多
臺灣歷年來所回收的寶特瓶量,平均都落在9萬至10萬公噸間。若以600毫升的寶特瓶換算,等於每年回收45億支寶特瓶。
事實上這45億支寶特瓶,都是由原油提煉出的原生材料,並非rPET製成。原因在於臺灣現行法規中,禁止回收寶特瓶材料用於食品容器及包裝製作。法規的限制,讓臺灣每年仍必須消耗7千萬公升以上的原油製作寶特瓶。
對環境負擔大
寶特瓶並非進入回收系統後,就不會製造污染。「內容物不可回收時,本身就是一種汙染。」許多人並不習慣在回收前,先將容器沖洗乾淨。回收廠商要再另外處理過這些寶特瓶,才能回收使用。「瓶內盛裝的東西各式各樣,所以洗出來的水都是很混濁、黃色的泥漿狀。」回收寶特瓶固然環保,但仍然會對環境造成負擔。
環保紗
5支寶特瓶可以製成1個環保袋,10支寶特瓶可以製成1件T恤。雖然寶特瓶和衣服看起來沒有關聯,但是事實上,環保紗跟一般紗的品質完全是一模一樣,它們的本質都是「聚酯纖維」。一個寶特瓶中 90%以上可回收再製成聚酯纖維,而一公斤的寶特瓶相當於0.8公升的原油。
rPET易黃化
另外,rPET在製作的過程中,經過多次高溫溶解,容易導致材料黃化。在加熱的過程中,除了黃化、還會導致PET的物理性質衰退。物理性質的衰退,讓rPET只能製出短纖維做為填充物。很多號稱寶特瓶製作的衣服,「其實裡面只有部分rPET,剩下的還是原生材料。」
減少寶特瓶使用
所以回收是不得已的方法,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不要使用。塑膠的普及性,讓臺灣人忽視背後的開採、環境成本。
「這些都不在業者考量範圍內,所以塑膠是便宜的,付出的代價卻很高。」
特別感謝
感謝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接受採訪拍攝。
影片來源
http://www.asiahowto.com/company-allfilms.jsp?ei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