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倻琴
伽倻琴(가야금)是一種撥弦樂器,為朝鮮半島傳統樂器,從朝鮮三國時代時代流傳,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秦漢的古箏製成,與蒙古雅托葛(蒙古箏,Yatga)、越南的彈箏(Ðan tranh)以及日本的和箏(こと)等形制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可移動調音。20世紀60年代後出現了改革伽倻琴,擴大音箱,增加弦數,並按七聲音階定弦。以往的伽倻琴有十二根琴弦,琴弦的材質為絲綢;現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箏基本一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和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
四物鼓樂團
韓國HATA是韓國傳統鼓藝的精髓,四物代表的是圓鼓、長鼓(沙漏鼓)、小鑼與銅鑼,這種表演在表演者頭上的帽子接上彩帶,藉由脖子的甩動來帶動彩帶的旋轉,並配合韻律節奏,配合著身段與節奏,展現出韓國特有的表演風格,如此搭配的表演,帶有傳統韓國味道
日本太鼓
和太鼓又常被稱為鬼太鼓,是一種原始的打擊樂器。以木頭製作的鼓身上,兩邊鼓面 以皮覆蓋,震動皮革來發出聲音。與其他的打擊樂器相比,太鼓震動的響亮聲音是它的特 徵。在歌舞伎、能樂、神社寺院的傳統祭典或儀式上都經常被使用。
越南傳統音樂
越南音樂樂種豐富,宮廷音樂歷史悠久,受中國雅樂風影響深、堂中樂(也就是順化的歌曲)以及越南阮伴唱的民間歌曲在民間頗為流行,大體說來宮廷音樂用的是北調dieu bac與中國五聲音階類似,比較不同的稱為dieu nam(南調)有較多的微分音,通常為民間音樂或室內樂(小合奏)所用。此外,還有來自越南中央高地的bahnar少數民族的樂器,竹琴或綁笛、竹箏音樂結構簡單為較為少見的樂器。
因氣候及地域的關係,大多生產竹子與青銅,此國家樂器多為吹管類或是青銅製的擊樂器。
泰北的馬路(Maw Lum)說唱民間藝術
泰國是以泰族占多數的國家,而泰族也和及他周邊的民族融合,因此各民族除了各具的特色外,也相互融合,由於泰國在東南亞是魚米之鄉、人民普信小乘佛教,樂天知命、本土的民歌民謠也很動聽,如泰北撣族音樂和中國苗族及緬甸的撣族系出同源,14管的蘆笙及竹製樂器都是共同的最愛。清邁的情歌非常溫柔宛約,趣味橫生及泰北的馬路(Maw Lum)是一種說唱的民間藝術,演唱者運用得特的嗓音演唱,內容俏皮逗趣,深具趣味性。
緬甸豎琴
緬甸的樂器有三寶,緬甸豎琴、沙印瓦印圍鼓、竹排琴;
緬甸的樂器最有名的也是最珍貴緬甸豎琴(Saung Gauk) 13/14弦,(唐代稱鳳首箜篌,最初是7弦琴)琴座是以硬木根製成,琴柄酷似菩提樹葉;雍容華貴,精緻典雅,外形像一條船。據說此琴可追溯到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經阿拉伯、伊朗、印度傳到緬甸。源遠流長。
此琴適合聲樂伴奏、合奏,獨奏,音色清新優雅、娓娓動聽,獲得此琴只應天上有的雅號。近年來還可西方小提琴合奏,倍受世人愛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