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原子理論
將物質以物理方法分割,而未變更其原來物質特性之最小微粒者稱為分子(molecule)。
再將分子以化學方法分解,使其失去原來物質特性之最小微粒者稱為原子(atom)。
圖1-1-1 原子構造圖
基本原子包含由中子(neutron)及質子(proton)所組成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與一群環繞在外圍軌道之電子(electron)
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電子數=質子數=原子序,電子與質子電荷相等、極性相反,所以原子為電中性,即淨電荷為零。
電子環繞原子核的分散軌道稱爲層(shell),由內而外分別用K、L、M、N等表示之,各層電子數有其最大的之限制,如公式(1-1-1)所示:(此公式僅適用到第四層)
原子之最外層稱爲價層,在此層之電子稱為價電子。矽及鍺之價電子有四個,所以其原子價=4;銅之價電子有一個,所以其原子價=1,元素價電子最多不會超過8個。
圖1-1-2 矽、鍺、銅之原子構造圖
1-1-2 導體、絕緣體及半導體
最外層電子易受外面能量(如熱、光、磁等)影響,使其脫離原子,脫離原子的電子稱為自由電子。
一般金屬材料其價電子數=1,可視為優良的導電材料。
一般非金屬材料如雲母、玻璃、橡膠等,其化合後之價電子數=8,稱為八隅體,自由電子甚少,不易導電,可作為良好的絕緣體材料。
有些材料如矽(Si)、鍺(Ge)等其價電子數=4,其導電性介於導體與絕緣體間,適合做半導體材料。
1-1-3 正離子及負離子
失去電子之原子呈現出帶正電荷,稱為陽離子(cation)或正離子。
若原子獲得其他鄰近原子釋放出之電子,則此原子呈現出帶負電荷,稱為陰離子(anion)或負離子。
能量的種類很多,如電能、位能、動能、化學能、聲能、核能、磁能等等。
宇宙間能量不滅,我們不能毀滅能,也不能產生能,只能夠把能從一種形式改變到另一種形式,以適合我們的需要。
功
在有力作用的地方,就有功
具體形式就是距離的變動
功的效果是多樣的,像電燈發亮、電梯上升等等。
功是施給物體一定的力(F),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其移動距離為S,力乘於移動的距離,稱為功。
功與能量之符號同為W,在SI單位制之單位爲焦耳(Joule,J),等於牛頓-公尺(N-m),亦可轉換為公斤-公尺(kgw-m),如下所示:
1J = 1N-m =1/9.8 kgw-m (其中 1kgw = 9.8N)
在電能方面,實用的電能單位是仟瓦小時(kWh)。
1-4-1 靜電荷
當物質失去電子時,該物質即帶正電荷(positivecharge);反之,當獲得電子時,該物質即帶負電荷(negativecharge)。
帶電體內所含電荷(electric charge)的數量稱爲電量,符號為Q,以庫侖(C)爲單位。
1庫侖=6.25X10^18個電子
換言之:1個電子=1/( 6.25×10^18)庫侖=1.6×10^-19庫侖。
我們可藉由不同物質摩擦生熱,而使這些物質分別帶正、負電荷。
例如:將絲綢與玻璃棒摩擦時,玻璃棒之原子中有部分電子因獲得足夠熱能而脫離軌道,移到絲綢的原子內,因此摩擦後玻璃棒帶正電,而絲綢帶負電。若再以貓皮與塑膠棒摩擦後,貓皮帶正電而塑膠棒帶負電。
以上之摩擦產生静電,適用於絕緣體。
圖1-4-1 兩根均為正電荷之玻璃棒互相排斥現象
圖1-4-2 分別帶正負電荷之玻璃棒與塑膠棒相吸現象
1-4-2 靜電感應
將帶正電荷的玻璃棒靠近金屬棒,則在靠近玻璃棒的一端感應出負電荷;而另一端感應出正電荷。此種使導體正負電荷產生暫時分離的現象,稱為靜電感應。
電壓(voltage)是電位(potential)、電位差(potential difference)、電動勢(electromotive force)及電壓降(voltage drop)之通稱,其單位為伏特(volt),符號為V。
水位:以海平面為基準,水池A的水位是海拔200公尺,水池B的水位是海拔50公尺
電位:以大地為基準,電路中任一點對地之電位差,即為該點的電位。
VA表示A點之電位,VB表示B點之電位
VAB為AB兩點之電位差,即VA-VB
圖1-5-3 水位及水位差圖解
1-5-2 電動勢及電壓降
水因聯通管原理,當閥打開後,AB水位會相同。
電的情形完全相同,將不同電位之兩點用導線連接起來,電荷就在導線間移動,產生電流。
圖1-5-5 水位與水流之關係
1伏特(V)之電壓等於移動1庫侖之電荷做1焦耳(J)之功(工作)。
換言之,外加V伏特之電位差使Q庫侖之電荷移動時,其做功W=QV,因此電壓定義為:
單位庫倫之電荷,自元件一端移至另一端時所做的功
即如公式(1-5-1)所示。
圖1-5-7 電壓之定義說明
電動勢是驅動電荷移動的原動力,其電流流動方向是由電動勢高電位流出,低電位流入。
電動勢具有供給電能的能力,又稱為電源或主動元件,如發電機、電池等等。
當電動勢驅使電流流經被動元件(又稱負載),在被動元件兩端的電壓(V)稱為電壓降,其電流方向由被動元件的高電位流入,低電位流出。
產生電壓降之元件為消耗電能,稱為被動元件或負載,如電阻器、電燈、冷氣機等等。
圖1-5-8 電動勢及電壓降說明圖
1-7-1 功率
運用能量即可做功,而單位時間所做的功或消耗的能量,稱為電功率(electrical power),代號為P,單位為瓦特(W)。而1瓦特表示每秒做1焦耳的功。
1馬力(horsepower,hp)
一匹強壯的馬在1秒鐘將76公斤重物提升1公尺所做的功。
馬力與瓦特之關係如下:
1馬力:大約=746瓦特=3/4仟瓦特
圖1-7-2 1馬力的定義
1-7-2 電能
在電路中,若兩點間之電位差為V 伏特,則將Q 庫侖之電荷自一點移至另一點所做的功,稱為電能,以W 表示,單位為焦耳。
圖1-7-3 系統的能量轉換
1-7-3 效率
任何形式之系統,可將輸入之能量轉換成有用的工作能量的能力稱為「效率」(efficiency),代號為η,故效率可定義為輸出能量對輸入能量之比值,並以百分率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