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音到樂音
聲音其實是一種振動,透過空氣等介質傳入我們耳中,振動的樣式會受到不同材質、不同大小、不同力度等各種因素影響,也就形成各式各樣不同的聲音。
聲音的頻率以赫茲(Hz)為單位,代表每秒振動的次數,頻率愈低,聽在耳中的感覺便愈低沈。各種動物能聽見的頻率都不一樣,例如鯨魚能聽見低於20Hz的聲音,而狗能聽見超過20000Hz的聲音。
幾百年來,標準音高的定義其實一直在變動,例如在韓德爾的年代,他用的A4音是416Hz,幾乎是現在的降A4音了。現在的標準音高440Hz是1955年由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的,但交響樂團也會使用442Hz為標準調音,這樣音色會比較尖亮一些。
標準音高指的是A4音(La)的頻率,為了避免合奏時每個樂器即使發出同一個音,卻頻率不一致,造成不合諧的情況,一般將A4音的頻率固定在440Hz,調音的時候也可以隨著使用場合及個人習慣更改。
樂音與噪音
在生活中,幾乎無時無刻都聽得到聲音,有些聲音令人感到悅耳,稱為「樂音」,有些聲音則令人覺得不快,是為「噪音」。樂音與噪音固然有主觀的分辨因素,但在音樂的角度上,樂音其實有一個定義,那就是聲波的振動方式是具有規則的。而音樂,其實就是由連續的樂音所組合而成的聲音。
音樂三要素
什麼樣的樂音組合可以被稱為音樂呢?基本上有下列三個條件:
- 旋律:指音的連續變化,高低起伏。
- 節奏:指音的長短、速度與強弱。
- 和聲:指兩個以上的音所組合的方式。
除了這三個要素之外,也有人加入了「音色」這個條件,合稱為音樂四要素。
圍繞在生活周遭的音樂
生活中隨處有音樂的存在,如手機鈴聲、廣播播放的流行樂等等,
但有些常聽見的音樂,你是否知道它們的由來?
學校鐘聲(一)
十六響的學校鐘聲,同學們應該都十分熟悉吧。它的由來,是英國劍橋區一座教堂最初使用的,所以又稱為「劍橋鐘聲」,而英國西敏寺的大笨鐘用這個鐘聲來報時,後來就逐漸成為國際間常用的報時音樂了。
學校鐘聲(二)
在日治時期,上下課的提醒大多還是用手搖鈴聲,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慢慢改用劍橋鐘聲。現在,也有許多學校改用其他音樂來當鐘聲了,常見的如〈念故鄉〉、〈孤挺花〉等,都是世界知名的旋律。
垃圾車音樂(一)
在臺灣,常見的垃圾車音樂主要有兩首,一首是〈給愛麗絲〉,另一首則是〈少女的祈禱〉,都是著名的鋼琴獨奏曲。據說是前衛生署長在選音樂時,正好聽到女兒在練習鋼琴,就把聽到的曲子拿來用了。
垃圾車音樂(二)
相當巧合的是,在北美和澳洲等部分地區,〈少女的祈禱〉剛好是冰淇淋車招攬客人的音樂,所以有些外國人在剛來到臺灣時聽到垃圾車的音樂都會以為是冰淇淋車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