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搜尋專案、作者
透過關鍵字、作者名稱快速找尋內容。
觀看專案
翻閱簡報可由下方進度欄位的左右鍵調整或是由右側欄位快速瀏覽上下頁面。
想要放大視窗吉寶也提供全螢幕瀏覽喔!
挪威藝術家孟克的作品〈吶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無非是畫面中央捧著雙頰狀似吶喊的扭曲人形,堪稱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畫作之一。全球各地不少個人、藝術家、電影、動畫、文化創意產品甚至自然界,都有各式各樣對〈吶喊〉的致敬或者模仿,接下來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第四單元 表演藝術的養成內涵與多元特性/四、無所不在的表演藝術
介紹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例如:剛裝潢後的房屋、廚房油煙、美耐皿餐具。
介紹音樂三要素、樂音與噪音的差別、生活中常見樂音的小趣事(如上下課鐘聲、垃圾車的音樂等)。
管理自己與他人的生氣情緒
在現代劇場裡,劇場每項元素的地位,逐漸被看重,不讓「語言」或「人物」專美於前,這些元素包括空間、燈光、音樂、舞台、服裝…等等,也慢慢產生出所謂的「劇場符號學」,每一種元素都可能表現某種暗示、某種寓意在其中,供人解讀。 而默劇或所謂的非語言,往往比語言說得更多,詮釋空間也更大。
鮮花不易保存所以我們多了另一選擇, 不凋花。 不但如鮮花般柔軟與保有水分的觸感,並且可以長時間保存觀賞讓美麗的事物永久保存。
第六章 新興科技/6-3 無線射頻技術的應用與基本原理
第七章 綿延永續的傳統藝術文化/四、生活中的動態文化活動
作者於 2016年03月14日 加入吉寶系統,喜歡他的創作就關注他吧!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吶喊〉
孟克 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畫家和版畫家,是象徵派也是表現主義的先驅。5歲時,母親因肺結核而逝世,整個家庭便被死亡的陰影籠罩著。13歲時,長他一歲的姐姐又因同樣的病症死亡,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藉著繪畫創作,孟克把對疾病、死亡的恐懼盡情的宣洩出來,因而創作出知名畫作〈吶喊〉(The Scream)。
為推廣挪威奧斯陸觀光產業,由Visit Oslo上傳以孟克作品為主的宣傳影片《Edvard Munch's art in Oslo》。
詳細內容請見 Visit Oslo - Edvard Munch and Oslo
〈吶喊〉 〈吶喊〉是表現主義最知名的作品,畫面中沒有任何具體形象發出尖叫聲,只有前景中的人物雙手摀著耳朵,呈現空洞、令人毛骨悚然的表情。 從1893年至1910年,孟克一共創作了四個版本: 1893年/粉彩 紙板/74×56公分/挪威奧斯陸孟克博物館藏
1893年/油彩 蛋彩 粉彩 紙板/91×73.5公分/挪威奧斯陸國家畫廊藏 此版本最為人所知,曾於1994年遭竊,於同年尋回。 畫面中的顏色近似於自然但被誇張得富有表現性:紅色的天空、藍色的水、棕色的地,加上動盪的天地,及利用強烈透視縮小左邊兩個遙遠不相干的行人,讓人感到一股十分鬱悶的情緒,不斷地隔著一層隔音玻璃傳遞過來。孟克說這幅畫是在他散步的時候得到的靈感,他當時感覺到:「一陣無止境的吶喊聲從大自然中穿透過來。」
1895年/粉彩 木板/79×59公分/私人收藏
此版本色彩最鮮明,尤其融合了橙、藍、黃三色的漩渦狀天空,畫中人物的鼻孔則是一個藍色、一個棕色。
1895年的版本於2012年5月在紐約蘇富比拍出119,922,500美元(約台幣35億)的天價。
這幅作品連同孟克親手配置的畫框一起出售,畫框上有孟克於1892年題寫的一首詩,孟克指這首詩激發〈吶喊〉的創作靈感,中文翻譯如下: 「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桿,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裏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1910年/蛋彩 木板/83×66公分/挪威奧斯陸孟克博物館藏
此版本的人物只有眼窩,沒有眼珠。 2004年曾遭公然盜取,於2006年尋回。
1895年版畫
孟克以同一地點作為背景,創作出三幅作品,由左至右為〈吶喊〉、〈焦慮〉、〈絕望〉。
影響 20世紀後期,〈吶喊〉成為流行文化的符號,被大量的模仿及複製,無論對藝術界或是影視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
藝術作品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於1984年以孟克的〈吶喊〉複製出〈The Scream(after Munch)〉系列作品。
英國的當代藝術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1959-)於1998年創作的油畫作品〈Echo Lake〉,畫中人物雙手抱頭的動作,令人聯想到孟克的〈吶喊〉。
英國的當代藝術家翠西.艾敏(Tracey Emin,1963-)於2004年創作的〈Threr is No Christmas Tree〉。
翠西.艾敏/The Scream/2013年/霓虹燈/174.2×43.6公分
影視作品 1990年發行的電影《小鬼當家》(Home Alone),海報中主人翁的動作與表情,靈感就來自於〈吶喊〉。
1996年發行的恐怖電影《驚聲尖叫》(Scream),導演Wes Craven表示,讓劇中殺人狂戴著鬼臉面具是因為想到了孟克的〈吶喊〉。他稱〈呐喊〉是一幅經典畫作,讓人看到了20世紀存在的「純粹恐怖」,甚至是人類生存面臨的恐怖。
2011年英國BBC影集《Doctor Who》,執行製作人Steven Moffat表示,劇中角色The Silence外貌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吶喊〉。
卡通《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裡也有〈吶喊〉主角出沒。
動漫畫《名偵探柯南》在2015年播出的第774集《消失的孟克之作〈吶喊〉》(The Missing Scream of Munch),講述的是孟克名畫〈吶喊〉失竊的故事。劇中特別安排元太和步美模仿〈吶喊〉的動作。
位於羅馬尼亞的影像工作室Safeframe,將〈吶喊〉製作成短篇動畫(另有3D版)。 背景音樂:Pink Floyd -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
Winter版
向大師致敬 2006年12月12日,Google在孟克生日這天,將其首頁的doodle換成孟克的名作〈吶喊〉,以向孟克致敬。 此doodle特別將畫中人物的頭形融入英文字Google,成為第二個"o",設計感十足。
2013年,挪威郵政公司為慶祝孟克誕生150週年,發行一套四張的郵票。
各種向孟克〈吶喊〉致敬的版本
個人創意展現 巧手也能打造專屬於自己的〈吶喊〉。 (三層蛋糕、方形蛋糕、壽司、拿鐵拉花、鬆餅、Oreo餅乾、土司、食物餐盤、咖哩醬)
巧手也能打造專屬於自己的〈吶喊〉。 (汽車、房子、冰雕柱、雕像、南瓜、保齡球瓶、各式指甲彩繪)
文創作品 為了紀念孟克誕生150週年而設計開發的手機App「叫び顔 – ScreamFace」,只要使用這個軟體修圖,照片裡的人就能立刻成為「吶喊臉」。
Line貼圖也跟上「吶喊」風
〈吶喊〉圖案相關商品。 (鋼筆、瑞士刀、水晶杯、製冰盒、布鞋、手機殼、襪子、馬克杯、鏡子)
〈吶喊〉圖案相關商品。 (自行車、滑板、帽子、領帶、領結、筆電保護套、鑰匙圈、玩偶)
環保議題 「人類大量的濫伐樹木,終將對這顆地球的未來造成無法彌補的問題,我試著將被砍伐的大樹年輪與畫家孟克Edvard Munch著名的作品─「吶喊The Scream」做結合,讓這些受傷樹木心裡面的吶喊為世人所見,但願能夠提醒人類重視一下它們的心聲!」 引用自:重視濫伐問題-環境保護議題海報
動物也「吶喊」 攝影師Doug Perrine在阿拉斯加的一處海港拍攝到一隻野生水獺做出雙手摀耳的姿勢,讓人聯想到孟克的〈吶喊〉。 專家表示,當水獺把腳爪放到頭部或耳朵上時,代表牠們正在整理自己的儀容。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