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生活中的動態文化活動
內涵深厚的傳統戲劇
在過去電視及電子產品不甚普及的年代,廟前或街坊偶爾演出的各式傳統戲劇,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的最大娛樂。時至今日,過去野臺戲性質的現場演出漸漸減少,透過電視、影碟等預製方式呈現之節目、表演反而成為多數人接觸傳統戲劇的主要管道。雖然少了臨場的樂趣,卻也使傳統戲劇可以在不受戶外場地的限制下,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傳統戲劇中的器具或場景布置,如木偶、皮影、人物服飾及道具等,其本身即是藝術品。它們的魅力往往是和戲劇演出過程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而使參與者除了娛樂的心理需求獲得滿足外,也能接觸到美的事物。
各式偶戲
偶戲的種類很多,一般常見的有皮影戲、布袋戲與傀儡戲。皮影戲偶雕刻精美,表演活潑,配合燈光變化,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氣氛,相當受到民眾的喜歡。
皮影戲
皮影戲屬民間偶戲的一種,是結合音樂和戲劇的綜合藝術,其內容多半取材於民間流傳的故事和傳說,頗能反映民間的人文精神。關於皮影戲之起源,眾說紛云,最早可追溯至漢武帝時。據說,漢武帝非常寵愛李夫人,後李夫人不幸去世,武帝傷心過度,日夜思念不已。當時有一方士李少翁,聲稱能讓李夫人之靈魂出現,於是武帝便請李少翁至宮中,利用夜間,在房間裡圍起布幕,並於幕後點起燈火。夜晚時分,在布幕上果然出現了李夫人的影子,武帝看了十分激動,忍不住走至布幕前,想看清楚李夫人的樣子,結果突然間李夫人就不見了。經過此一事件後,民間便有人利用這個原理來進行表演,此即皮影戲。至宋代時,由於都市的發展,夜間活動增加,繁華的夜市為皮影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遂使皮影戲演出漸興。皮偶的製作各地略有不同,大致可分為灤州、樂亭、筧橋、漢口、陝西、華南、杭州、四川、臺灣等幾個派別。因為臺灣皮偶多以水牛皮雕製而成,皮偶的臉部均為側面單目,看起來很像猿猴,因此臺灣的皮影戲又名皮猴戲。
布袋戲全靠操偶師的手指來操控戲偶,表演各種動作。戲偶的服飾華麗精美,角色約有生、旦、淨、丑、雜等五類,利用各種臉譜來象徵人物個性的善惡。現代的戲偶經過雕刻師傅的特別設計,嘴巴、眼珠等五官都能活動自如,演出時更能充分表達人物性格與特質。
布袋戲
傳統布袋戲的演出舞臺是一座用木頭雕刻而成的戲棚,稱為彩樓。除了人物戲偶,為配合劇情,還有各式各樣的動物、怪獸戲偶,有的凶惡醜陋,有的滑稽可愛。
傀儡戲在閩南地區民間通稱「嘉禮戲」,臺灣漳泉移民沿用至今。它實際是指懸絲傀儡,又稱提線木偶,有別於杖頭木偶和鐵枝木偶。此外,傀儡戲常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其演出往往與宗教儀式緊密的結合。
傀儡戲
傀儡戲在臺灣南北兩個地區各有不同的特色。北部較重「驅邪」的祭典功能,屬於宗教儀式性的,如消災、除疫、驅邪等性質的演出。南部稱傀儡戲為「嘉禮戲」,表演的場合主要是在「祈福」的酬神儀式如:「拜天公」和「謝土」。又因兩地傀儡身體結構及絲線數量不同,所以南北兩地也有截然不同的表演技藝,南部操縱線比北部多,操偶動作也較細膩、寫實。【引用自文建會文化資產部落格〈傀儡戲介紹〉一文】
歌仔戲
對於生活在科技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傳統歌仔戲或許較難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不過這幾年明華園歌仔戲團卻顛覆了這樣的情況。重視舞臺燈光效果,再加上劇本的改革與創新,明華園的歌仔戲演出亦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年輕人。
圖7-21 明華園歌仔戲團演出海報
明華園近年的演出除了重視舞臺燈光效果,對於劇本的改革與創新也頗為用心,加以多年下鄉演出累積出來的口碑,使每次的演出均吸引大批的觀眾。
據《宜蘭縣誌》記載,歌仔戲原係宜蘭地方的一種民謠曲調。在蘭陽地區墾殖的漢人大多數來自漳州,而原來流行於漳州一帶的民間小調─「錦歌」也就隨著移民傳入臺灣,臺灣歌仔戲的成形正植基於此種小調。後來在服裝、布景、動作、身段、唱腔、曲調、樂器等方面慢慢演變成今日的臺灣歌仔戲。
近年來,除了明華園總團及各分團外,臺灣地區還有許多民間的歌仔戲團隊,持續在地方上推展此項結合了表演、視覺、音樂等藝術之美的劇種。
多元活潑的遊藝活動
風箏
風箏又名紙鳶,過去人們喜歡在重陽入秋起風的日子到空地施放風箏。臺灣地區近年來以風箏為主題的活動,最富盛名的當數臺北縣石門鄉的「風箏文化節」。風箏以結構和外形區分,種類相當繁多,通常平面造形的最多,各式的彩繪圖形與題材皆有,近年更興起大型競技風箏,為夏、秋的天空增添色彩。
圖7-22 風箏
「風箏」因其在空中能發出像箏絃般的聲音而得名,是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閒活動。
各式童玩
童玩是老一輩人的兒時玩具,在沒有電視、電玩等科技娛樂的時代,傳統童玩是孩童課餘的最佳活動。民間玩具多帶有詼諧、活潑、古樸等的特質,如布老虎既是玩具又可當作枕頭,普遍流傳於大陸地區農村。陀螺、竹蜻蜓、彈珠、紙牌等則是臺灣地區傳統的童玩活動,前些年宜蘭縣政府推出「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活動,也吸引了想重溫兒時記憶的父母帶著孩子一同參與。
圖7-23 陀螺
陀螺是傳統的民俗技藝,需要的是巧勁而不必花費太大的力量,民俗體育致力推廣,是一種適合男女老少的休閒運動。
舞龍舞獅
舞龍
傳統中國文化對龍非常敬重,舞龍是傳統年節中常見的民間慶賀活動,最早源起於漢代,到唐宋時期已成為年節的重要活動,並流傳至今。
圖7-24 舞龍
龍是中國特有的吉獸,象徵權力、尊貴和祥瑞。舞龍自宋朝開始即已盛行,至今魅力不衰。舞龍的長度由九節到十二節不等,每節約一到二公尺間。龍的顏色各有不同,或金黃、或青綠、或五彩、或火赤。舞動起來氣宇昂揚,猶如神龍現形;可以在白天舞 ,也可在夜晚飛馳,夜晚的舞龍通常以火球開道。
舞獅
舞獅大約開始於南北朝。舞獅的形式紛呈,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獅造形寫實,南方獅則相反。舞獅最初原意為驅邪逐鬼,因為相傳獅為祥瑞的動物,也是治鬼的神獸,舞獅時通常會燃放大量爆竹,以助長獅子的威勢,取合力驅邪之意。
圖7-25 舞獅
舞獅是中華文化遺產,多為節日慶祝的前奏表演節目。強調獅子喜怒哀樂與驚疑貪慮的情狀,配合表演者具有功夫底子的步伐與走位,演出威猛剛烈的神態。腰馬與臂力對於操演者是相當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