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綿延永續的傳統藝術文化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第三章 認識建築與室內空間
第一章 親近藝術,美化生活
第六章 科技與藝術的協奏曲
第八章 承古開新的文化創意產業
第四章 營造優質的生活環境
第二章 涵養品味,創意生活
第五章 動態影像的藝術美學
第一章 親近藝術,美化生活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第七章 綿延永續的傳統藝術文化
如果你曾留意藝術品拍賣的新聞,看到那迭創新高、令人咋舌的價格,或許你會覺得,所謂的「藝術」,應該只有社會上的金字塔頂端階層才能消費得起。事實上,這並不是「藝術」的全貌,其實在你我身邊,有更多早已融入我們生活之中的藝術。
圖7-1 張松蓮 / 喜臨門 / 2008年 / 書法、漆 / 30×30公分 / 私人收藏
以文字為載體的藝術作品,已經非常普遍地被運用在生活中,如此件以傳統書法結合漆器工藝所創作的作品,便兼具傳統美感與現代感。
就以每天都會用到的文字符號來說,過去的文人以毛筆書寫文字互相酬應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時至今日,書法雖然已跳脫實用層面,而成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創作類型,但是在街頭的廣告、招牌,或是書籍、雜誌的封面上,仍然有許多書法藝術應用的實例。
圖7-2 王羲之 / 快雪時晴帖 / 晉代 / 紙本 / 23×14.8公分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藝術的存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其肇始也是因為日常生活所需,研讀古人書法作品中的文詞內容,就能了解書法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快雪時晴帖〉本文部分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 。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圖7-3 各式市招書法
舉目四望街上的市招隨處可見,其製作形式也愈見花俏,不過仍有相當比例的商號或公司,選擇各式書法字體來製作招牌,以呈現出古典的藝術之美。如圖中所見即為出於當代名家手筆 ,或集古人碑字而成的市招,市招文字與其作者依次為勝大莊──張大千、臺灣銀行──王壯為、金石堂文化廣場 ──董陽孜、京城銀行──集魏碑字。
肇始於商代,結合文字與雕刻之美的篆刻藝術,在強調電子化的今日,無論是銀行開戶、郵件招領亦或是用以代表個人、商號,其仍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而書畫作品上落款鈐印或作品上綴以閒章,也都可見篆刻藝術之身影。
一 文化的意涵
文化的定義
什麼是文化?每年的春節一到,家家戶戶除了採買年貨,進行環境整理之外,總會看到每一戶人家在門前更換新的春聯,整頓門面、除舊布新,這可算是華人的一項重要文化。而在西方以基督教或天主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每年年終的耶誕節也總能看到許多的路樹被妝點得五光十色,在群眾聚集的廣場更能見到矗立的大型聖誕樹,聖誕卡片在此刻也如雪片紛飛,將親友之間對彼此的祝福,透過圖像與文字傳遞到每個人手上。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可算是文化。
圖7-5-2 應景的耶誕節裝飾──校園中的耶誕樹
校園中的白色耶誕樹,提醒著熙來攘往的學子耶誕節的來臨;紅色的聖誕襪則為銀白色的耶誕節增添了些許喜氣。
文化可說是人類一切知識的總集,西方多以“culture”或“civilization”代表文化。 西方著名哲學家泰勒曾把文化定義為:「一種複雜叢結之全體。這種複雜叢結的全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任何其他人所獲得的才能和習慣。這裏所說的人是指社會的每一分子而言。」
文化的特點
「文化」一詞自古即有,綜合近代學者的研究及定義,應包含下列特點:
自覺性
文化的內容必須要有人類自覺參與的創造活動,此創造活動的背後有其目的性;也就是人類自覺地意識到有某些目的需要達成,並透過實際行動來完成。例如過年期間,民眾在門柱貼上春聯即是一種文化活動。春聯的內容多為吉語,以祈求吉祥、平安,或求納財、招福等。此張貼春聯以布置居家的行為,就是人們具有自覺性與目的性的文化。
圖7-6 汪中 / 傳統春聯 / 2003年 / 紙本 / 17×108×2公分 / 私人收藏
春聯也稱為對聯或對子,其內容十分講究上下聯的對仗工整、平仄格律及內容的相貫。一般而言,春聯專用於年節時布置門框,對子則到處可用。
精神性
精神意義的「文化」是指人們透過學習、模仿等而形塑出某些行為模式,或是形成某種普遍的現象,在這些行為模式或現象的背後有一種精神存在,並由此精神賦予現象價值。例如為紀念耶穌誕生的聖誕節,每年12月25日各地教堂與教會均有許多紀念活動,如望彌撒、團聚等,一般人也會在家中擺設裝飾的聖誕樹以增加歡樂氣氛。又如在本書第四章中提到源於禪宗,流行於日本的「枯山水」庭園文化,其以簡單的砂、石、草、木經營布置,融入象徵的手法,使原本空間較為狹小的庭園,在經過觀者的想像後產生無限的空間效果,也算是一例。
圖7-7 枯山水園林景觀
枯山水是日本式園林景觀設計風格的一種,通常以細砂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構成縮微式園林景觀。通常透過砂石表現「水」的意象,用石塊表現「山」。枯山水常被作為日本僧侶用以協助進入冥想,通常不會置入開花植物。
價值性
文化必須帶有價值性。近代學者殷海光在《中國文化的展望》中曾提及文化不是有選擇性的,好的是文化,不好的也可能是文化。文化的價值未必全然是正面的,例如某些青少年之間的次文化─飆車,在多數人的價值觀中恐怕負面印象居多。而有些文化的價值會隨時代遷移而有所改變,如過去不太能被大眾普遍認同的刺青、街頭塗鴉等,已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次文化,美國藝術家凱斯.哈林甚至因街頭塗鴉而名噪一時,而成為當代西方藝術創作者中的異數。
次文化
次文化在社會學中,是指在某個較大的母文化中,擁有不同行為和信仰之較小的文化或一群人。次文化和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差別,在於他們有意識自己的服裝、用語、價值觀或其他興趣是與眾不同的。一個文化通常包含了很多個次文化。次文化和其母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結合在一起的,然而在某些特別的面向上,兩者之間就會有極端的差別。
凱斯.哈林
凱斯.哈林是1980年代美國著名的街頭繪畫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雷丁,在附近的庫茲鎮成長,是長兄也是四個孩子中唯一的男孩子。凱斯曾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就學,他最早期的作品是在1980年創作的,當時他在紐約地鐵車站中,在海報待貼處的黑色牆面上使用白色粉筆塗鴉。其作品乍看猶如某種複雜花紋,圖中往往沒有透視,沒有肌理,只有許多象徵性的人、事、物。1988年凱斯.哈林罹患愛滋病;1989年凱斯.哈林基金會成立,以促進兒童福利為宗旨;1990年以31歲的年紀死於愛滋病,他的畫作成為20世紀醒目的視覺語言之一。
二 與年節相關的文化活動、民藝作品
迎新年賀新春
臺灣地區傳統的年節氣氛素來就相當濃厚,符合節令以祈求歡樂、財富和長壽等祥瑞的環境布置和服飾圖樣處處可見,而年畫、剪紙、窗花等亦常被用來烘托節日氣氛,並有相關的圖譜傳世。
圖7-9 邱美惠(左圖)、余書青(右圖)/ 吉祥圖案剪紙
剪紙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在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剪紙作品。及至今日許多地方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還見得到以剪紙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等處的習俗,以求祈福延壽、吉祥如意。
以下介紹與年節習俗相關的民俗藝品:
春聯
過年期間常見民眾於門柱貼上春聯,春聯的內容多以吉祥語句為主,如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求財源廣進、人和年豐等。一些單字聯如春、福、滿等也常用來布置居家並討個好彩頭。
門綵
裝飾門楣之門綵,較常見的圖案有帶吉祥喻意的福、祿、壽三仙,或具有避邪效果的八卦、太極等。
門神
門板上貼門神圖案主要是為了守護闔家平安及祈求加官、晉祿等。
門神
門神是中國民間住宅和佛道寺廟大門處的神像,亦見於韓國、越南等地。民間常見的門神人物有左右合門式的神荼、鬱壘或秦瓊、尉遲恭,及單門式的魏徵或鍾馗。門神的歷史久遠,其前身為桃符或稱桃板。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辟鬼邪,故自漢代即採桃木做辟邪之具,並在桃木上刻寫吉利文字,或刻上圖形,慢慢演變成對聯與年畫。隨著紙張廣泛應用,桃木被紙取代,並把神荼和鬱壘繪在年畫上,貼於門板,成了門神。到了唐代,秦瓊與尉遲恭取代神荼和鬱壘,成為民間最常見的門神。
圖7-10 秦瓊與尉遲恭
傳統宅院或廟宇的大門上,常可見繪製或雕刻一左一右的大門神 ,威風凜凜的鎮護著家宅平安。一般常見的門神有兩種,一是天庭神將神荼、鬱壘;一是秦瓊、尉遲恭。
年畫
較著名且具特色的為河北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江蘇蘇州的桃花塢年畫、廣東佛山的年畫。民間的版畫作品往往能直接反映民俗生活和信仰文化,展現樸拙的造形美感及饒富生趣的風俗題材,蘊藏著濃厚的民俗色彩。過年期間以帶有吉祥喻意及喜氣圖形製作的版畫即為年畫,近年來文建會為提升年畫製作水平而舉辦年畫徵選,更吸引不少優秀的藝術工作者投入年畫創作行列。
年畫(楊柳青年畫、桃花塢年畫)
年畫約起源於中國的五代、北宋時期,舊稱紙畫、紙片與畫張等。宋代鏤版雕印的發展以及春節慶祝活動的豐富促使年畫迅速發展,題材亦愈發豐富,舉凡風俗、仕女、孩童、戲曲等無不入畫。明代中後期版畫興盛,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繪製與行銷。明清時期是木版年畫的鼎盛期,清代末葉則開始流行石印及膠版印刷的年畫。
楊柳青年畫為天津地區一些年畫商的總稱,從明代崇禎末年開始,清代發展到最鼎盛,風格有多種不同之變化。桃花塢木刻年畫則始於明代中葉,盛行於清初至太平天國時期,與天津楊柳青年畫齊名,有「南桃北柳」之譽。
圖7-11 徐明豐 / 平安 / 1992年 / 紙本 / 42×30公分 / 私人收藏
年畫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題材廣泛且內容多元,淳樸的形式表達樸實與知足的精神,以及求吉避凶和納福的意旨,因此能深入民間,與廣大民眾的思想感情接合。現代年畫融合現代版畫的理念與做法,以絹印或平版印刷為主,使傳統年畫產生新穎的藝術美感與趣味。
由上述可知,人們對於未來與生活的期盼,多以平安、健康、財富等為主,而各種象徵吉祥或帶有美好喻意的圖案,就成為年節時裝飾的題材,如蝙蝠、蝴蝶、老虎等皆與「福」發音相近,桃子則可用來象徵長壽。時至今日,人們雖然不再如同過去一般迷信,但仍保留了這些過年時的慶賀形式,使年節的歡喜氣氛不會因社會的現代化而稍減。
元宵夜、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名上元節,這一天除了吃元宵外,入夜後也有許多的活動,如猜燈謎、放天燈、提燈籠等。而這些天燈與燈籠的製作除了有講究的編製工法外,通常也會在其四周寫上或繪製各種裝飾的圖紋與祈福的語句。
此外,臺灣地區的各大廟宇也常以大型的電動花燈吸引觀光客並為元宵節增添喜氣,如北港朝天宮、臺北關渡宮每年這個時節都會吸引大批遊客。近年來,包括臺北、臺中、高雄等每年此時的主題燈會也漸漸打開知名度,不但有各地的民眾前來觀賞,也吸引了大批國外觀光客慕名而來。
圖7-12 平溪天燈
天燈相傳為三國孔明(諸葛亮)發明,又稱「孔明燈」。是利用熱氣上升的原理來製作燈具。放天燈成了民眾向上天祈求許願的媒介,有「放得愈高越遠,事願俱達」的說法。
圖7-13 高雄市元宵節愛河畔主燈場景
據史籍或傳說,花燈於唐代興起,又稱「綵燈」,臺灣人稱之為「鼓仔燈 」。每年元宵節高雄愛河的燈會活動都吸引大批的賞燈人潮。
慶端午、划龍舟
農曆五月初五太陽與地球距離最近,暑氣相對增強,瘟疫、百毒滋生,先民透過經驗得知香氣可強身提神,便在此一時節為抵抗力較弱的孩童佩掛香包,以防百毒。香包通常以各色綢布製成,其形狀與樣式隨著時代而有所改變,除了基本的方形包外,模擬自然界的花、鳥、走獸等圖形者也十分常見,而其內裏則放置香料,故名香包。加上是日又為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之日,因此後來便演變成一系列的端午慶祝活動,包括划龍舟、包粽子、掛香包、飲雄黃、插艾草等的端午紀念或慶祝活動。
圖7-14 鄭又慈設計 / 香包
香包又叫香囊,臺語則稱馨香,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為小孩佩掛的綴飾,有保護小孩平安的用意,類同神符。形狀多樣,有花果、鳥禽、魚介、龍虎、雞心、八卦、葫蘆等。
其中划龍舟算是端午節相關活動中的重頭戲,除了龍舟競速本身就能吸引眾人目光外,經過製舟藝師精心雕造、彩繪的龍舟競相爭豔,也為龍舟競技帶來另一種力與美的饗宴。
圖7-15 划龍舟競賽的景況
划龍船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時,當時的百姓為了要搜救他而出動船隻於江中找尋,景象宛然競逐,時至今日演變為端午節的賽龍舟。
三 與時俱進的藝術和文化
清代畫家石濤曾言「筆墨當隨時代」,期勉創作者應順著時代的脈動隨時調整腳步,以作品呈顯每個時代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因循守舊。
事實上,一件好的藝術作品除了具備雋永的美感,也多能表現出其所處時代的特色,文化亦然。「文化」是人類重要的知識結晶,無論東方、西方的國家、民族,對於其祖先傳留下來的文化均能善加維護,雖說「文化」有其一定的穩定性,但仍會隨時代之推移而漸漸調整改變。所以說藝術與文化其實就如同有生命之物,會因時、因地而制宜。
圖7-16 朱為白 / 臺灣夜市圖瓷瓶 / 1978年
/ 瓷 / 高40×直徑40公分 / 私人收藏
藝術作品的可貴處之一,就是透過作品能展現出創作者所處時代的特色,如圖中的刻陶作品,就將臺灣夜市小吃文化活靈活現的表現在陶瓶上。
文化與藝術的結合自古即見,在許多先民的遺址與器物上,都能看見象徵神靈與自然萬物的紋樣、圖形。今日雖然科技文明高度發展,但人們對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視未曾稍減,反而因時間的積累、經驗的增加與傳承,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在藝術性的部分均有相當程度的提升。
圖7-17 排灣族石板雕刻 / 臺中國立科學博物館藏
許多原住民都擅長雕刻,其雕刻之物通常也都是日常生活用品。排灣族人經常在自築的石板屋內外雕刻一些石板浮雕作為裝飾,人形、百步蛇或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是石雕作品中常常出現的題材。
以傳統中國及臺灣本土而言,除了與季節變遷相關者外,許多慶典活動和民間藝術都與信仰有深厚的淵源,隨著時序的推移,逐漸成為大眾認知並肯定的文化活動,如臺中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雲林北港朝天宮的祈福活動,從早期地方性的宗教活動,演變成為全臺普遍關注的文化盛事。臺灣各式各樣的節日慶典幾乎都已融入民眾的生活之中。
圖7-18 北港朝天宮媽祖遶境
媽祖信仰是臺灣民間重要的宗教習俗與海洋文化的表徵。廟會盛事頻繁的北港,其每年的媽祖遶境活動均吸引許多信眾參與,和大甲鎮瀾宮是臺灣主祀媽祖的寺廟代表。
四 生活中的動態文化活動
內涵深厚的傳統戲劇
在過去電視及電子產品不甚普及的年代,廟前或街坊偶爾演出的各式傳統戲劇,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的最大娛樂。時至今日,過去野臺戲性質的現場演出漸漸減少,透過電視、影碟等預製方式呈現之節目、表演反而成為多數人接觸傳統戲劇的主要管道。雖然少了臨場的樂趣,卻也使傳統戲劇可以在不受戶外場地的限制下,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傳統戲劇中的器具或場景布置,如木偶、皮影、人物服飾及道具等,其本身即是藝術品。它們的魅力往往是和戲劇演出過程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而使參與者除了娛樂的心理需求獲得滿足外,也能接觸到美的事物。
各式偶戲
偶戲的種類很多,一般常見的有皮影戲、布袋戲與傀儡戲。皮影戲偶雕刻精美,表演活潑,配合燈光變化,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氣氛,相當受到民眾的喜歡。
皮影戲
皮影戲屬民間偶戲的一種,是結合音樂和戲劇的綜合藝術,其內容多半取材於民間流傳的故事和傳說,頗能反映民間的人文精神。關於皮影戲之起源,眾說紛云,最早可追溯至漢武帝時。據說,漢武帝非常寵愛李夫人,後李夫人不幸去世,武帝傷心過度,日夜思念不已。當時有一方士李少翁,聲稱能讓李夫人之靈魂出現,於是武帝便請李少翁至宮中,利用夜間,在房間裡圍起布幕,並於幕後點起燈火。夜晚時分,在布幕上果然出現了李夫人的影子,武帝看了十分激動,忍不住走至布幕前,想看清楚李夫人的樣子,結果突然間李夫人就不見了。經過此一事件後,民間便有人利用這個原理來進行表演,此即皮影戲。至宋代時,由於都市的發展,夜間活動增加,繁華的夜市為皮影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遂使皮影戲演出漸興。皮偶的製作各地略有不同,大致可分為灤州、樂亭、筧橋、漢口、陝西、華南、杭州、四川、臺灣等幾個派別。因為臺灣皮偶多以水牛皮雕製而成,皮偶的臉部均為側面單目,看起來很像猿猴,因此臺灣的皮影戲又名皮猴戲。
布袋戲全靠操偶師的手指來操控戲偶,表演各種動作。戲偶的服飾華麗精美,角色約有生、旦、淨、丑、雜等五類,利用各種臉譜來象徵人物個性的善惡。現代的戲偶經過雕刻師傅的特別設計,嘴巴、眼珠等五官都能活動自如,演出時更能充分表達人物性格與特質。
布袋戲
傳統布袋戲的演出舞臺是一座用木頭雕刻而成的戲棚,稱為彩樓。除了人物戲偶,為配合劇情,還有各式各樣的動物、怪獸戲偶,有的凶惡醜陋,有的滑稽可愛。
傀儡戲在閩南地區民間通稱「嘉禮戲」,臺灣漳泉移民沿用至今。它實際是指懸絲傀儡,又稱提線木偶,有別於杖頭木偶和鐵枝木偶。此外,傀儡戲常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其演出往往與宗教儀式緊密的結合。
傀儡戲
傀儡戲在臺灣南北兩個地區各有不同的特色。北部較重「驅邪」的祭典功能,屬於宗教儀式性的,如消災、除疫、驅邪等性質的演出。南部稱傀儡戲為「嘉禮戲」,表演的場合主要是在「祈福」的酬神儀式如:「拜天公」和「謝土」。又因兩地傀儡身體結構及絲線數量不同,所以南北兩地也有截然不同的表演技藝,南部操縱線比北部多,操偶動作也較細膩、寫實。【引用自文建會文化資產部落格〈傀儡戲介紹〉一文】
歌仔戲
對於生活在科技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傳統歌仔戲或許較難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不過這幾年明華園歌仔戲團卻顛覆了這樣的情況。重視舞臺燈光效果,再加上劇本的改革與創新,明華園的歌仔戲演出亦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年輕人。
圖7-21 明華園歌仔戲團演出海報
明華園近年的演出除了重視舞臺燈光效果,對於劇本的改革與創新也頗為用心,加以多年下鄉演出累積出來的口碑,使每次的演出均吸引大批的觀眾。
據《宜蘭縣誌》記載,歌仔戲原係宜蘭地方的一種民謠曲調。在蘭陽地區墾殖的漢人大多數來自漳州,而原來流行於漳州一帶的民間小調─「錦歌」也就隨著移民傳入臺灣,臺灣歌仔戲的成形正植基於此種小調。後來在服裝、布景、動作、身段、唱腔、曲調、樂器等方面慢慢演變成今日的臺灣歌仔戲。
近年來,除了明華園總團及各分團外,臺灣地區還有許多民間的歌仔戲團隊,持續在地方上推展此項結合了表演、視覺、音樂等藝術之美的劇種。
多元活潑的遊藝活動
風箏
風箏又名紙鳶,過去人們喜歡在重陽入秋起風的日子到空地施放風箏。臺灣地區近年來以風箏為主題的活動,最富盛名的當數臺北縣石門鄉的「風箏文化節」。風箏以結構和外形區分,種類相當繁多,通常平面造形的最多,各式的彩繪圖形與題材皆有,近年更興起大型競技風箏,為夏、秋的天空增添色彩。
圖7-22 風箏
「風箏」因其在空中能發出像箏絃般的聲音而得名,是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閒活動。
各式童玩
童玩是老一輩人的兒時玩具,在沒有電視、電玩等科技娛樂的時代,傳統童玩是孩童課餘的最佳活動。民間玩具多帶有詼諧、活潑、古樸等的特質,如布老虎既是玩具又可當作枕頭,普遍流傳於大陸地區農村。陀螺、竹蜻蜓、彈珠、紙牌等則是臺灣地區傳統的童玩活動,前些年宜蘭縣政府推出「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的活動,也吸引了想重溫兒時記憶的父母帶著孩子一同參與。
圖7-23 陀螺
陀螺是傳統的民俗技藝,需要的是巧勁而不必花費太大的力量,民俗體育致力推廣,是一種適合男女老少的休閒運動。
舞龍舞獅
舞龍
傳統中國文化對龍非常敬重,舞龍是傳統年節中常見的民間慶賀活動,最早源起於漢代,到唐宋時期已成為年節的重要活動,並流傳至今。
圖7-24 舞龍
龍是中國特有的吉獸,象徵權力、尊貴和祥瑞。舞龍自宋朝開始即已盛行,至今魅力不衰。舞龍的長度由九節到十二節不等,每節約一到二公尺間。龍的顏色各有不同,或金黃、或青綠、或五彩、或火赤。舞動起來氣宇昂揚,猶如神龍現形;可以在白天舞 ,也可在夜晚飛馳,夜晚的舞龍通常以火球開道。
舞獅
舞獅大約開始於南北朝。舞獅的形式紛呈,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獅造形寫實,南方獅則相反。舞獅最初原意為驅邪逐鬼,因為相傳獅為祥瑞的動物,也是治鬼的神獸,舞獅時通常會燃放大量爆竹,以助長獅子的威勢,取合力驅邪之意。
圖7-25 舞獅
舞獅是中華文化遺產,多為節日慶祝的前奏表演節目。強調獅子喜怒哀樂與驚疑貪慮的情狀,配合表演者具有功夫底子的步伐與走位,演出威猛剛烈的神態。腰馬與臂力對於操演者是相當大的考驗。
五 生活中的靜態文化資產
傳統工藝之美
觀察民眾居住的宅舍或聚落,各種磚、石、木製的飾品與室內的家具陳設,及生活中富有造形意義的器具,如生產工具、交通工具、生產器具與日常用品等,處處都可見到民間藝人的巧思,也可以見到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起居文物
居家生活中,家具主要是供人們生活起居作息和收納之用。家具的製作是一門相當專業的技藝,從木工師傅選定材料、加工成形、雕刻裝飾、塗裝髹漆等一系列繁複的過程,才能完成一件件典雅細緻的家具。臺灣地區傳統家具的製作工法多承襲自大陸藝匠,以木製居多,其形式有承續明清者,亦有受晚清時期外來之文化影響者。
圖7-26 木製傳統家具
傳統家具多以較為堅實耐久的木料製作,其組構是透過卡榫的榫接方式來完成,與現代以釘接的方式截然不同。其造形則多呈現簡潔大方的風格,尤以明式家具最為經典。
各式器用品
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器物相當繁多,概略介紹於下:
木雕
木雕工藝的運用範圍極廣,包括傳統住屋窗戶上之窗花、樑柱上之雕飾,或是一般生活用品如筆筒、收納盒等等。帶有裝飾性質的木雕藝品,在臺灣民間也常被當作家庭擺設,苗栗縣三義鄉、彰化縣鹿港鎮均是著名的木雕重鎮。排灣族等原住民族的木雕藝品亦頗富盛名。
圖7-27 張鋒 / 擦鞋 / 1997年 / 木雕 / 40×50×80公分 / 私人收藏
木雕創作者張鋒的作品以表現臺灣早期民間習見之傳統行業為主 ,擦鞋者就是過去在街坊市肆常見的勞動者形象。透過簡樸的刀工使全作更顯拙趣。
竹雕
竹雕因受原料竹子纖維紋路方向固定的特性所限,較不易鑿刻,且容易斷裂。加上其材質耐久性、材料大小及形狀均不如木料,在應用上不如木雕來得廣泛。目前臺灣地區竹雕藝術多與茶道結合,故以茶藝相關器具居多。
圖7-28 翁明川 / 竹雕茶具
當代竹雕藝術家翁明川擅長以竹片為基材製作生活中的器物,尤其是與茶飲相關的茶具。以簡練的造形呈現豐富的視覺美感,讓竹子本身的素樸特質不被過於繁複的刀工所遮掩。
陶瓷
陶瓷工藝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必需品,除了本身具有高度的實用性外,並蘊涵豐富的藝術性。著名的傳統陶瓷窯藝品造形美觀、紋飾精緻、釉色考究, 較具民俗色彩的石灣陶及交趾陶等也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近年來,臺北縣政府在傳統的陶瓷重鎮鶯歌陸續設立職業學校、陶瓷博物館、陶瓷觀光大街等,將此地方傳統文化與民眾生活做了更深廣的結合。
圖7-29 陳宏勉、林淑女 / 蓋杯 / 2006年 / 瓷器 / 高12×直徑13公分 / 私人收藏
陳宏勉、林淑女伉儷合作的青花杯組。杯身為陳宏勉所書茶詩,杯托則有林淑女繪製之寫意花卉,作品集書藝、畫藝及陶藝之美。
石灣陶
起源於廣東佛山的石灣窯,石灣地區的陶窯有上千年的歷史。常見的以白釉為主再間雜各種釉色,最大的特徵是釉色區域中出現開片,類似冰裂、龜裂的紋路,燒製的溫度較高,較少自然損毀的情況。
交趾陶
同石灣陶一樣是來自廣東佛山,多應用雕塑的技法,是一種陶塑藝術,較常見於寺廟建築裝飾上。交趾陶常以青釉、黃釉、綠釉、赭石、胭脂和紅釉等搭配出繽紛的色彩,外觀亮麗,色彩繁複。燒製的溫度較低,且只燒一次即完成,故長期曝曬在外容易褪色,不易長久保存。
圖7-30 石灣陶
石灣陶藝是民間工藝,題材包括人物、動物、器皿、瓦脊、壁畫等,皆不脫寫實風格,充滿日常所見的民間情趣。陶土及釉彩構成的成品數百年不會改變,亦不懼日曬雨淋,極具典藏價值。
藤器與竹器
藤器與竹器是先民生活中重要器具,由於材料取得容易,又可自行編織,舉凡居家建築、家具用品、農漁等生產工具都會用到藤竹器,在民間的生活中相當普遍,如謝籃、燒金籃等皆甚精美。
圖7-31 謝籃
民間竹編禮器主要是禮籃,又稱為謝籃,彰化地區則稱為霞籃,是早期臺灣禮籃中最精緻的。禮籃大致上可分為媒人籃、層籃、謝籃,層籃和謝籃較大,多用於喜慶與祭典時。
金屬工藝
金屬工藝品在民間使用狀況相當廣泛,大至耕種的農具、鋤具,小者金銀手飾,全用手工鍛鑄打造,種類繁多,金銀細工亦受一般民眾喜愛,銀樓比比皆是,另外也有較為精緻的金屬、珠寶設計工作室,設計師結合金匠純熟的打造技術,使得各式金工、銀器等皆具特色。
圖7-32 臺灣民間藝師所創作之銀壺
彰化鹿港地區工藝風氣鼎盛,除了名聞全臺的傳統木雕外,在金屬工藝方面亦有許多民間藝師投入此一領域,其所創作的多為具實用價值的日常器用品。圖示之作品即為以純銀打造之茶壺,壺身並有龍紋裝飾,壺底則標鑄出產地等字樣。
圖7-33 王淑芬設計 / 花木蘭系列金工作品 / 臺灣藝術大學文創處.水鳳凰設計有限公司提供
以傳統中國風的圖騰為本,結合金屬工藝,創作出自然柔美的白色銀雕花朵,充滿厚實與古樸質感的幾何造形,搭配戰袍上的金色鉚釘,構成強烈對比,也隱含了嬌柔中的執著與堅強。
玻璃工藝
玻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當的重要性,除了實用的門窗之外,還有兼具審美與實用功能的杯、盤製品。而以玻璃創作而成的各種擺飾物件也是許多家庭用以妝點家居的選擇之一。玻璃的原料相當適合彈吹成各種造形的工藝美術品,而玻璃本身具有的透明性與晶瑩的光澤,更是他種材料所難以取代的。臺灣地區推動此工藝最具成效者當推風城新竹,每年固定舉辦「國際玻璃藝術節」,廣邀各國名家參展,並成立玻璃工藝博物館,作為玻璃工藝展示、教育及推廣中心。
圖7-34 翁意忠 / 蝴蝶系列玻璃瓶燈 / 臺灣藝術大學文創處.嘉美彩色鑲嵌玻璃藝術工坊提供
以使用過的酒瓶為材料加以改造裁切,燒黏上蝴蝶翅膀的造形 ,並內加燈泡及線路,便成為一個兼具美感與環保概念的燈具。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