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認識建築與室內空間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第一章 親近藝術,美化生活
第六章 科技與藝術的協奏曲
第八章 承古開新的文化創意產業
第七章 綿延永續的傳統藝術文化
第四章 營造優質的生活環境
第二章 涵養品味,創意生活
第五章 動態影像的藝術美學
第一章 親近藝術,美化生活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第三章 認識建築與室內空間
一 建築與生活的對話
在我們的周遭有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建築,由於需求的不同,所以也就產生各種功能的不同建築;這些建築物可能是私人宅第、信仰建築、政府機關、學校、商業大樓、工廠、公園、運動場、公共建築,或是交通運輸建設等等,這些功能各異的建築物,為我們提供了更加豐富及便利的生活。
然而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生存的地球因為過度開發與破壞,使得大自然開始反撲,溫室效應、土石流等因為人為破壞所產生的惡果,或自然界中的地震、海嘯等相繼而生。如何在地球開發建設的同時,亦能兼顧地球生態的平衡,成了二十一世紀重要的課題。
圖3-1
1999年9月21日清晨1時47分,臺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3的強烈地震,為近百年來臺灣最大的地震災害之一。圖為霧峰鄉光復國中地震後之校舍景況,以及規劃改建之「地震紀念博物館」。此館保存地震原址、記錄地震史實,並提供社會大眾及學校有關地震教育之活教材,於2001年2月13日正式定名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以彰顯其紀念及教育意義。
二 建築的發展與演變
以下將簡單介紹傳統建築發展的過程,藉由這樣的說明讓我們在面對傳統建築時,能夠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進而能夠去辨別它們之間的差異性與特色。
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師維特魯威有句名言:「建築必須能滿足堅固、適用、美觀三大要素。」人類為了追求一個穩定安全的遮蔽空間,利用各種工具、材料、技術與經驗,慢慢地豎起一座座具有遮蔽功能的人工突起物,利用這件突起物的中空部分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也就是今天的建築物。根據我國《建築法》對於建築物的定義是:「定著於土地上或地面下具有頂蓋、樑柱或牆壁,供個人或公眾使用之構造物或雜項工作物。」
圖3-2 貝聿銘、陳其寬 /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 1956-1963年 / 臺中市
1956年貝聿銘提出「自四面向上堆砌會於屋脊」的理念,給實際設計者陳其寬「教堂像是一雙祈禱的手」的靈感。原本貝聿銘提出磚砌的圓拱造形構想,陳其寬考量臺灣多地震,多方考量最後決定採用雙曲面的薄殼建築。
由於風俗民情、地型氣候、建物材料的取得與工匠技術的差異,世界各地都發展出符合當地特色的建築技術與風格。早期的建物所使用的建材大多是木、石、竹、草、土塊等等,但是隨著新建材的發明,如:磚、瓦、混凝土、鋼筋、鋼骨、玻璃等等,建築物的造形開始有了極大的變化。
圖3-3 柬埔寨吳哥窟洞里薩湖船屋
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當地居民以湖為家,發展出船屋,舉凡生活上的食衣住行皆可在船上完成。船屋上有醫院 、加油站、教堂、學校、百貨公司、籃球場、養豬場等等,別具特色。
中國傳統建築
整個東方建築系統中,以中國傳統建築發展的最為完整,傳統中國建築在秦漢時代已經建立了「木構架」建築體系,以秦代阿房宮、漢代未央宮、長樂宮為代表。唐代國力強盛,藉由絲路交流融合各樣的建築技術與藝術,並發揚光大。宋代誕生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建築規範《營造法式》,明、清時期更吸收了中國各民族及南北方的建築藝術和技術精華,發展出以體現建築組群和空間藝術壯麗的明清建築。例如:北京故宮的宮殿建築,蘇州拙政園等等。
中國傳統建築最大的特點,在於利用柱樑構件來完成整棟建築的屋架,基本上柱樑是位於建築中不同的部位,功能也不相同;「柱」為垂直構件,主要的目的是支撐空間及傳遞屋頂重量。「樑」為架在柱上的水平橫木的通稱,為建築上方的骨架構件。這些由柱樑所形成的空間產生了「間架」的空間單位,「間」是指房屋的面寬,「架」則是指房屋的深度。為方便木構建築構件的替換、修整與拆解,於是利用「榫卯」互相銜接的方式,不用釘子就可以將一間房子組合起來。
圖3-5 榫卯
零件當中凸出來的地方叫「榫頭」,凹進去的地方叫「卯孔」,合稱為「榫卯」。榫卯技術早在西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就已經開始出現,它不只可以應用在建築上,還可以用在家具及一般工具的製造上面。
傳統中國建築外觀基本上區分為三部分:臺基、屋身、屋頂;依據屋主的身分地位,臺基的高低、屋頂的型式、房屋大門彩繪的顏色也會跟著不同,對於建築本身則將其視為個人身體的延續,以正廳(明間)為尊如同頭部,次間如同肩膀,廂房便如同雙手。主要建物要求依據中軸線對稱設計建造,這是因為傳統的中國社會尊崇儒術,凡事講求「禮」,所衍生出來的另一種精神。
臺灣傳統建築
臺灣早期的原住民,多以周遭環境中可以輕易獲得的材料來建築房屋,常見的有片岩石材、木材、竹材等材質。例如:魯凱族、排灣族其住屋牆壁與屋頂皆以片岩排成;阿美族、卑南族、鄒族則是草木建成的長屋;達悟族地處濕熱的蘭嶼島,半穴居草房具有避熱通風功能。其中排灣族在門楣上利用豐富的百步蛇紋樣木雕來彰顯屋主的貴族身分,最具藝術裝飾風格。
圖3-7 排灣族的石板屋 / 屏東來義古樓舊社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分散於臺灣各地的山地與平原,各自順應其居住環境自然條件的不同,就地取材搭建住屋,而住屋的形制也隨著地域的不同,而有著明顯的差異。排灣族住屋以石板堆牆,石片做瓦。
荷蘭(1624-1661)、西班牙(1626-1636)時期的建築除了形式與風格不同外,對於材料的選擇也有差異,荷蘭善用紅磚,西班牙則善用石材;而荷、西建築對清代以後臺灣建築的影響並不明顯,常見的有臺南、鹿港建築山牆邊的鐵剪刀、穿瓦衫等等;另外民間匠師以荷蘭人帶來的黑奴造形作為建築墀頭上裝飾的題材最具特色。
墀頭
位於廊牆頂端,其功能是讓屋檐與屋身牆壁兩者之間得以順暢銜接。
圖3-8 山牆上的鐵剪刀 / 彰化鹿港
此一構件主要的目的,是使外牆壁體與屋內橫樑緊密的結合,防止橫樑因外力作用而脫落。對於房屋結構來說有實際加強的作用。
自明、清以後(1661-1895)的建築形式受到中國閩南式風格影響頗大,有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築,還有狹長的街屋形式,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彎曲的正脊,目前臺灣的古蹟建築有許多是屬於這時期的建築風格,例如:板橋林家花園、臺北北門、臺南大天后宮、彰化與臺南孔廟等等。
三合院、四合院建築
臺、閩地區傳統宅第的格局有許多種形式,其中以三合院為最普遍。從最簡單的一條龍型式,到具備多院落、多護龍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等,均依該家庭中成員多寡與社經地位而定。以下分項簡略介紹:
日治時期(1895-1945),日本將傳統歐洲的建築樣式,及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概念引入臺灣,拆除舊城牆拓寬馬路,栽種路樹、架設自來水及衛生下水道管線。藉由「街市改正」運動,讓臺灣的街道及兩旁的建築物立面具有濃濃的歐洲風味,臺灣目前許多老街都是這個時期的佳作,建築物的代表有:總統府、司法院、監察院等等。
圖3-10 長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 / 總統府 / 1919年 / 臺北市
前身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華麗嚴謹的外觀屬於英國維多利亞風格,中央尖塔達60公尺,為當時全臺灣最高建築。
維多利亞風格
傳統歐洲古典風味、富含華麗浪漫裝飾色彩的設計作品或陳設。近代藝術史的觀點經常在古典、反古典之間反覆辯證,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在位期間形成了藝術復辟的風格,作為重新詮釋古典裝飾、揚棄機械理性美學的代名詞,稱為「維多利亞風格」。以室內設計而言,矯飾古典細部配合繁複線板及壁爐,搭配水晶燈飾、蕾絲窗紗、彩花壁紙、精緻瓷器和細膩油畫,這些都是體現維多利亞風格缺一不可的要素。
國民政府遷臺後(1945-),由於中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破壞傳統中華文化,為延續及強化中國道統精神,於是在臺灣出現大量的中國北方宮殿建築式樣。例如:臺北陽明山中山樓、國父紀念館等等。
臺灣在歷經多次政權交替後,逐漸散發出屬於臺灣建築文化中兼容並蓄且豐富多元的樣貌。
西方傳統建築
法國文豪雨果曾說:「西方建築是一部用石頭寫成的歷史。」古希臘文化(800-100B.C)被認為是歐洲文化的起源,希臘的建築是以神廟為主的柱式建築,希臘人追求比例和諧與外部的美觀,從檐部、柱頭到柱身都有特定的裝飾格式與比例,柱頭常見有三種形式: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柯林斯柱式。希臘的神廟建築物呈現出以柱式為主的優雅風格,並影響到後來的古羅馬建築。
圖3-11 帕特能神殿 / 西元前447-432年 /
希臘雅典
主宰衛城(Akropolis)的這座雅典娜神廟,是多立克柱式的典範,有樸素柱頭的排列柱支撐著山形牆,在當時這山形牆上以大理石雕像裝飾。
圖3-12 希臘柱式
左:多立克柱式,柱頭是一塊扁平的方塊,稱為頂板,在頂板和柱身之間是一個圓盤。
中:愛奧尼克柱式,柱頭是一對渦形裝飾。
右:柯林斯柱式,柱頭是毛茛葉形。
三種柱身都刻有凹槽。
古羅馬(西元前一世紀至三世紀)建築相較於古希臘建築而言,顯得較重視內部的居住性,比較不追求建築物外在的美觀精緻。羅馬建築在技術上以石頭的曲線結構來覆蓋空間,發展出「拱頂」;羅馬人利用火山土、石灰與陶瓷碎片發明了混凝土,使得羅馬人得以造出萬神廟的大圓頂、羅馬競技場、公共澡堂、水道橋樑、凱旋門等公共建築。
拱
在東西方的建築中都可以見到這種圓弧狀的建築結構,圓弧形的構造能將垂直重力沿著弧面的軸向均勻分散,因此也具有良好而穩定的承重性。
圖3-13 萬神廟 / 西元前27年 / 希臘羅馬
萬神殿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萬神殿的外觀結構簡潔明快,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一個直徑達43.3公尺的穹頂,頂部有一個直徑8.9公尺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萬神殿整座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後來常被應用在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築物上。
中世紀(三世紀至十四世紀)西歐的教會權力達到顛峰,神職人員藉由高聳教堂的興建來讚美上帝,並且極力往高處發展,依賴其複雜、精美、格式嚴謹但細膩豐富的設計,來與上帝溝通。哥德式建築起源於法國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方,其結構上有三項特徵:尖拱、交叉拱頂和飛扶壁。此外,教堂上方飛揚的尖塔,充滿視覺效果的彩繪花窗也都是哥德式建築重要的特色。
圖3-14-1 沙特大教堂 / 1194-1218年 /
法國巴黎
圖3-14-2 聖德尼修道院教堂 / 1144年 /
法國巴黎
建築群的平面以十字架的造形構成,內外部的各個細節也都充滿著宗教的寓意。
圖3-14-3 哥德式教堂的簡易構成圖
哥德式教堂由羅馬式教堂中擷取尖拱、交叉拱頂與飛扶壁,以建造更多採光的建築為目的,統合這三個要素,展現與羅馬式教堂全然迥異的骨幹構造。加在建築物上的力量,透過肋拱、柱子等線條傳達,建築物外則是飛扶壁與扶壁。
圖3-14-4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 1163-1250年
/ 法國巴黎
自空中俯瞰,可清楚看見教堂的十字交叉形與飛扶壁結構。
文藝復興起源於十五世紀初期義大利佛羅倫斯,「文藝復興」一詞源自法文的「再生」之意。其風格的形成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古典藝術形式(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風格)再度被運用;另一個是「透視法」的誕生與運用,透視法是一種可以在平面中看到深度的科學方法,利用透視法可以準確的設計建築物,「建築師」行業於是誕生在這個時代。而歐洲許多早期的建築理論也在此時被提出,例如:亞伯堤的《論建築》。文藝復興的理想建築物是一棟左右對稱的建築。
透視
透視指的是如何在二度平面空間(紙張)模擬三度立體空間感的繪製手法。常用的透視法有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等。文藝復興時期由於透視學研究的發達,使西方在繪畫與建築上都有著重大的突破性進展。
十七世紀初,巴洛克藝術誕生於羅馬,在風格上表現出動態的、標新立異的、強調光線的對比,富有華麗的戲劇性效果。此時的建築師利用橢圓形、拱形,及其他複雜的幾何圖形來構成平面造形,建築物的內外則是充滿各種帶有不同動感的波浪曲線。
圖3-16 凡爾賽宮鏡廳 / 1667-1688年 /
法國凡爾賽
凡爾賽宮在1682-1789年是法國的王宮,為法王路易十四所建。鏡廳是由四百多塊鏡子所組成,為凡爾賽宮最著名的大廳,內部裝設極度奢華,為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作。
洛可可藝術興起於十七世紀末期法國,是巴洛克藝術的延續,洛可可致力於展現注重個人的輕快愉悅感,建築的內部常用漩渦形花紋、貝殼、蕨類植物等造形,結合繪畫、鍍金灰泥的裝飾手法,讓房間變得更加活潑、更有朝氣。
圖3-17 維爾茨堡主教宮 / 1719-1744年 /
德國巴伐利亞州
維爾茨堡主教宮是當時大主教約翰.菲力普.法蘭茲(Johann Philipp Franz)所建造,建於美因河畔(River Main),位在法蘭克福(Frankfurt)東南約一百公里,內部的洛可可風格裝飾,堪稱日耳曼之最。
十八世紀中期以後的新古典主義,是對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演變為過度放縱享樂與頹廢態度的反動,以及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產生緬懷復古之情。新古典主義的表現形式雖然模仿希臘羅馬的古典規則,但它所強調是追求復古的精神及在美感上的本質,而非直接模仿古物;美國國會大廈即為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與新古典主義相對同時發展的浪漫主義,則是展現出脫離現實,憧憬久遠過去與異國情調,反映在建築的是哥德風格的再生;以英國國會大廈最著名。
圖3-19 英國國會大廈 / 1840-1867年 /
英國倫敦
原名西敏宮,1042年由愛德華所建立,原本是皇室的住所。1512年大火之後重建的西敏宮成為英國上下議院的開會場所。舊國會大樓於1834年遭焚毀,在泰晤士河畔新蓋的國會大廈是仿哥德式的建築。
三 當代建築的新趨向
工業革命替世界帶來重大的改變,為了節省成本,機器大量生產的產品成為這個時期的特徵,此時英國建築師約瑟芬.帕克斯頓為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建造的「水晶宮」,為此一時期重要的代表作。這座建築最大的特點有二:一是全部使用鋼鐵與玻璃建造;二是使用預鑄工法,先將各種單位長度的鍛鐵柱標準化生產後,再到工地將其組合起來,以達到縮短工期的目標。
圖3-20 約瑟芬.帕克斯頓 / 水晶宮 / 1851年 / 英國倫敦
「水晶宮」是專為1851年世界工業產品大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 of Works of lndustry of All Nations)而設計建造。整個建築物由3,300根鑄鐵柱和2,224根鐵橫樑結成的框架所建成,不過已經毀於大火,今不復見。
由於機械大量生產的因素,往往無法同時兼顧產品的美觀與質感,品味低劣的工業產品終究引來批判,於是有了英國以威廉.莫里斯為首強調回歸自然,以傳統工匠為主的美術工藝運動。其後所興起的新藝術運動則改良了當時流行的矯飾風格,以波浪形和具流動性的有機曲線、非對稱架構等為主要的風格特徵。
美術工藝運動
起源於英國的設計改造運動,羅斯金否定機器文明,認為以機器來生產,無法製作品質優良的產品,力倡恢復中世紀時期的建築家或工匠們的工作精神,威廉‧莫里斯崇拜羅斯金的理念,主張藝術理念必須源自於大眾,設計必須忠於材料的自然性質,親自設立工坊,製作染色、紡織品、壁紙、彩色玻璃、家具等,提倡重實踐的工藝運動。
十九世紀末期,以美國芝加哥主導的建築風潮,名為「機能主義」。此一風格之建築以鋼骨結構為主,強調樑柱忠實呈現的美感,具有單純明快等特色,反對過度濫用裝飾細節。當時的著名建築師蘇利文更提出「形隨機能而生」這句話,成為最能代表此一個風格精神的經典名言。
成立於德國的包浩斯設計學校是近代設計教育的搖籃,要求對於建築元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務求精簡沒有浪費,當時擔任包浩斯設計學校校長的密斯凡得羅提出「少即是多」的主張,形成了現代建築在外觀上展現出理性與簡潔的特色。後來在1931年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所策劃的一場歐洲現代建築展中,策展人將其定名為「國際樣式」;此後這種強調忠實材料、機能主義且無視地域性之不同,在建築形式上大同小異的建築便被稱為「國際樣式」。
圖3-22 華爾特.葛羅佩斯 / 包浩斯設計學校德紹校舍 / 1926年 / 德國德紹
德國華爾特.葛羅佩斯設計的校舍是一座實驗性建築,以簡單的外形呈現校舍的機能性需求,平屋頂、玻璃帷幕與鋼筋混凝土後來都成為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色。
包浩斯設計學校
葛羅佩斯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創立,以設計、建築與工藝的教學為主,主張設計與建築必須遵循客觀與理性的分析原則,提倡「科學式」的現代美學。包浩斯在1925年遷校至德紹,1932年再遷至柏林,1933年受到納粹壓迫而關閉,而後成員前往美國發展,將包浩斯精神帶到新大陸發揚光大。雖然這所學校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但學校成員在當時進行的設計探索中提出的觀念與設計方法,一直到了今天都還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力。
圖3-23 密斯凡得羅 / 巴塞隆納博覽會德國館 / 1929年 / 西班牙巴塞隆納
簡潔明快的線條,搭配結構輕巧的開放空間,樹立現代建築國際風格的典範。
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師認為國際風格的建築欠缺地域特色,乏味又呆板無趣,提出應該從古典風格尋求靈感,作品中充滿隱喻的符號與拼貼,並藉由古典與現代建築素材並列的衝突,賦與建築新的風貌。
圖3-25 李祖原 / 大安國宅 / 1981-1984年 / 臺北市
大安國宅是臺北市政府國宅處於1984年完工啟用的國民住宅。建築師以傳統建築馬背的意念,結合人文與自然的意境,創造有別於一般國宅制式形象的優美環境,建築配置有臨內側的7層樓建築群,和臨建國南路的13樓到18樓階梯式組構的高樓建築群,形成別緻的天際線。
圖3-26 布洛姆 / 方塊屋 / 1982-1984年 /
荷蘭鹿特丹
建築師解釋他的設計理念:在鹿特丹這個工業城市裏,缺乏高質感的交流場所,人們一天到晚都只顧著埋頭工作,城市裏缺乏活力和生活氣息。所以他要創造一個趣味性很強的建築,為城市增添一點生氣!建築師把每棟房子當成一棵樹,整個社區群聚在一起就成為一片森林。
80年代後期,解構主義興起,建築師試圖從顛覆既有的結構來獲得新的經驗,產生一種標新立異的新式美感。
拜電腦科技發達之賜,現代建築理論與技術一直在翻新,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都是在短暫的數十年間興起,這些變化超越了以往千百年來的演進。
圖3-28 沃夫.迪.普利克斯 / BMW世界 / 2007年 / 德國慕尼黑
此建築是BMW全球最大的交車中心,建造時藉助航太工業所用的電腦軟體做精密計算,整座建築是一片透明的玻璃世界,主建物的雙錐體設計就像是一個被扭曲的沙漏,每塊玻璃大小形狀都不一樣,不但具有調節光線與室溫的功能,還有太陽能發電設備,充分顯現BMW科技與節能的造車理念。
新現代主義
最早是由一些設計期刊的總編輯(如:MODO的總編Raggi) 與皮西於1981年國際設計協會中所喊出來的,新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最大的不同在於:拒絕現代主義中的「普同性」(拒絕所謂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最好的答案)與所謂的「 國際式樣」;所以新現代主義是一種多元主義論,主義隨遇而安(如新現代主義在義大利就與義大利的寫實主義結合)。但是新現代主義繼承更多現代主義的東西,諸如「形隨機能」或「機能主義」就在新現代主義中發展成一種「使用者需求」的美學。新現代主義基本上也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反歷史主義」的主張。大約在1990年代初期的「丹麥現代主義」的再發現。新現代主義在各個國家(民族)都可找到結合的契機。 同樣在設計期刊總編帕帕達基斯的鼓吹下,解構主義就被認定是新現代主義的典型。
美國建築師萊特認為建築應該順應自然界的形態,並與周遭的自然環境相結合,相對於現代主義強調理性與科技的冷硬外表,這種強調自然有機形式的建築風格因此被稱為「有機建築」。
圖3-29 萊特 / 柯夫曼住宅──落水山莊 / 1935-1939年 / 美國賓州
這座私人住宅採用玻璃、石料及混凝土築成。建築的後半部直接鑲入山側岩石內,有一端的牆壁則幾乎全用玻璃建成。整個開口面向林木茂密的風景,完全配合周圍的環境設計建造而成。
近年來由於地球環境遭到人為的破壞,導致氣候變化詭異不易預測,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於是人們開始注重人文自然特色的地域建築,追求與地球共生共榮,「綠建築」於是漸漸為人所重視。符合從興建、使用到拆除過程中花費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就叫做「綠建築」。如何興建一座兼具環保、生態、節能、永續以及安全舒適等概念的房子,成為目前全世界建築發展的重要課題。
圖3-31 韓選棠 / 臺大綠房子 / 2003年 /
臺北市
「臺大綠房子」是國內首座環保示範住宅。建築本體所使用的建築材料,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可以再作資源回收利用,且具備隔熱、省電、隔音、耐震等功能,以及溫度的對流處理與自然採光的獨特設計。
四 都市發展與環境美化
近年來,因著高速鐵路的啟用通車,高速公路與快速道路的不斷增建,及連接臺北、宜蘭的雪山隧道等交通建設的完峻,使得生活在臺灣的人們可以在短短的數個小時內,由南到北、從西往東,盡攬寶島的山川之美,並能隨著鐵道、公路,看到各個城市的不同風貌。試著想想,臺灣的都市中有哪些都市形象讓我們印象深刻?而其中哪些是會讓我們感到愉悅的?是純樸的田野景色,還是與天爭高的都市建設。哪些又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是林立的工廠、煙囪,還是隨處可見的違章建築。如何經營這美麗的寶島,營造出理想的生活環境,或許唯有透過提升國民對於都市審美的能力,我們才會有一個美觀的城市風貌。
圖3-32 新加坡魚尾獅像公園
魚尾獅像座落於新加坡河畔魚尾獅公園內,是新加坡的標誌和象徵。該塑像高8公尺,重40噸,獅子口中噴出一股清水,由林浪新(Lim Nang Seng)用混凝土製作於1972年完成。登上魚尾獅像公園向下眺望海港,船影朦朧,千萬盞燈火閃爍,一幅海國風光。
都市的起源與發展
早期的都市是人類集居的聚落,都市的產生往往是本身具有某種特殊的資源或是特點,例如是商業聚集、貨物集散中心,或是戰略地位重要的防衛據點,或是位於交通便利的轉運中心,或是政治、宗教的行政中心等等。不同要素所形成的都市,呈現出來的面貌各具特色;都市往往也能夠具體而明確的反映出當時該地的文化面貌。
古希臘文化由於強調人本主義,城鎮的建設多配合當地環境地形,自然形成不規則的配置形式;晚期才引進巴比倫棋盤式矩形街廓形態,並於都市的中心設置廣場,成為當地經貿中心。
羅馬帝國興起後,城市的興建主要是因為軍事需要,城市周圍界線清楚,以高大圍牆為憑藉。經過嚴謹規劃設計的都市我們稱為「計畫型都市」。受到希臘人喜愛公共生活的傳統影響,公共浴場、劇院、競技場等公共建築發達。混凝土的使用,讓古羅馬的城市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中世紀時,城市強調防禦性,道路曲折狹窄,只有通往城市中心的城堡或是教堂路面較為寬廣以便識別。建築物立面自然和諧且富有韻律,戶外空間則由分散各地的小廣場以人行步道串聯起來,景色活潑且多樣。
文藝復興時期將人性尊嚴的價值反映到城市中,形成了以直線放射型道路為架構。為強調視覺效果的宏偉感覺,在交通節點設置凱旋門、噴泉水池、紀念碑等地標物。由於思想發達,諸如理想城市、烏托邦等新的觀念或是理論也在此時被提出來。
圖3-34 城市俯瞰──呈放射形的今日羅馬街道
古羅馬的市街原為棋盤式街道,隨著時代的演進,現已修正為放射形的市街,如圖即為今日羅馬街道的鳥瞰。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受到《周禮.考工記》的影響,許多重要城市採取棋盤式里坊的架構,參酌自然地形與傳統風水堪輿學說的概念來建造,中國北京的城市規劃可視為代表,其中紫禁城建築以幾何與軸線手法呈現出高度的秩序美感。
圖3-35 中國北京紫禁城空照圖
北京紫禁城為中國明清建築群的代表作,其間街坊的規劃按照周禮以棋盤方式分配,整體展現出幾何與軸線之美。
工業革命以後,大量的人口湧進都市,導致住屋不足衍生出房價高漲,交通擁擠,公共空間狹小等生活品質低落的現象。如何將人類在都市的生活環境優質化,如:適當的公共設施、良好的交通規劃、合理的住宅政策等等,正考驗著都市規劃者的智慧。
都市環境的美化
現代都市的架構可以就平面結構與立體結構兩方面來討論。
平面結構是由街廓空間、開放空間、街道三者組成。
街廓空間」是指由街道所封閉起來的空間,依據街廓尺度、類型、街面連續程度,及其中活動特性的不同而有不同面貌,是都市組成的細胞。
開放空間是市民可以自由進入、使用的空間,為視線可穿透、可到達或可活動的地方,包含市集、公園、綠地、廣場、河流等開放空間,是市民活動、休憩與社交的場所,也是防災避難的地方,是城市的肝肺。
街道是運輸及貫穿城市各區的動脈,包括了高架道路、一般道路、巷道、防火巷、徒步區等等,是維繫都市活力和機能主要的因素,是城市的血管。
立體結構就是都市的天際線,多由建築物與天然地形所塑造,是人們辨識一個都市特色的捷徑。
建築是構成都市的重要元素,統一、秩序與和諧是都市整體景觀發展的重要原則,若都市中充斥著各自為政的建築,那麼這將是一個凌亂不和諧的城市。此外,位於市中心、幹道交會處等重要位置且造形特殊、高度較高、具功能性的特色建築也常是都市的地標物。
開放空間可分為自然與人為兩種,河川是都市裏珍貴的資產,它帶給人們水資源與美好的記憶,可以說是孕育都市的母親。近幾年來,政府已開始注重河川的維護與整治,以提升河川的休憩功能。例如:規劃綠地、自行車道、運動場、親水區等,讓人們能於閒暇時前往,紓解緊張與壓力。公園與廣場在人口密集的都市中相當重要,可提供市民各種活動與社交休閒,在規劃時應注意使用者(市民)的需求及整體美觀的追求。
圖3-37 高雄愛河
高雄愛河經市政府多年的整治,已成為高雄市重要的觀光地標,沿河兩岸除了具有特色的商店外,腳踏車專用道的設置,提供市民另一種接觸愛河的方式。
街道整體的規劃影響市容甚鉅,好的設施與適當的美感設計會帶給我們舒適的生活環境,如公車專用道的規劃與站牌的設計,街道招牌與騎樓鋪面的統一也會提升整體的美感。此外,綠化植栽也是讓環境更宜人的一種方式。
圖3-38 臺北中正紀念堂外圍人行道
良好的人行道規劃,除了可以提供行人安全的保障外,藉由綠色植物的栽種讓街道充滿生意,對於提升市容美觀有極大的幫助。
都市是人類為了生活而建立的,所以市民的活動是都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觀。具有特色的活動與特殊的人文風貌,使人們更容易想起這個都市的風貌,如臺北市西門町的假日人文活動、鹽水蜂炮、士林夜市、高雄愛河畔的表演藝術、臺中精明一街的藝術造街等。所以都市不只是建築與街道等人工構築的集合,更是居民廣泛的文化表現,透過建築的形式,融入當地居民的情感與文化,都市將展現其獨特的景觀風貌與性格。
圖3-39 假日的臺北三峽老街
三峽老街充滿著古典的美感,每到假日總是吸引大批人潮,提供遊客體驗傳統生活空間的經驗。
五 室內空間與生活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建築內部的空間裡度過,這些室內環境無論是在家中或是學校,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個良好的室內環境,往往能夠影響我們情感健康的發展。
圖3-40 校園一角 / 屏東來義高中
校園環境是同學們白天活動停留時間最久的空間,校園安全和景觀的美化與同學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提供良好身心健康發展與環境教育最好的場所。
室內設計的目標
室內設計在結構層面上有兩大目標:一是藉由改善室內環境的物質條件,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水準;一是利用增進室內環境的精神品質,讓我們心靈更豐富美滿。
室內設計可以說是一種結合機能、結構與美學表現三面向的創作。對現今室內設計的要求早已不再僅是滿足遮蔽、安全與舒適的基本需求,而是希望經由精神面要求更加精緻、符合生活機能且具有美感的生活空間。
圖3-41 室內空間設計
挑高的室內環境可以減少生活的壓迫感。以現代手法來捕捉古典風情,利用復古布質沙發加上柔和的光線,營造出舒適而優雅的居家生活。
理想的室內設計,需要考慮的是使用的「人」對於這個空間個別的心理與生理需求。利用空間與動線的適當規劃,讓生活其中的人得到精神壓力的紓解與安全無虞的活動環境。在有形的物質設計方面,應重視人體工學與機能性,針對不同使用者的習慣與身高來挑選適合的材質與尺度,如果是針對身心障礙者,則必須考慮完善的無障礙設施。
人體工學
人體工學也稱為人因工程,是指研究人體活動與空間之間的正確合理關係,以求人們在空間中最有效率的生活機能表現。人體工學包括生理學、心理學、工程學,及人體測量學等學科的整合,佐以相關之生物力學、心理及環境壓力之各方面考量,讓人類工作經驗更有效率,同時確保身體的舒適健康。
在無形的心理層面上,除了可以參考社會習慣的風水禁忌外,還可以利用造形、燈光、色彩、家具及材質的選用,營造出放鬆、活力、愉悅、寧靜等心理的感受。以兒童房為例,在人體工學與機能性上,兒童所需的尺度和安全設施與成人不同,除了要考慮兒童的視覺高度外,針對幼兒來說可能還要加裝護欄與安全軟墊。在心理層面上,亮麗的色彩與可愛的圖案,都能給予兒童創造力的啟發及情緒的穩定。
圖3-43 室內空間設計
室內空間的規劃可以考量自然採光,利用繽紛的色彩提升居家的情趣。
圖3-44 融合自然材質之建築與植栽之空間設計
使用自然材質的建材與植物的栽種,舒適無化學殘留的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實際功能。
圖3-45 臥房設計
兒童房的設計除了安全的考量外,收納空間的規劃,對於室內環境整潔的維護有極大的幫助。
室內設計的範疇
室內環境的類型依使用性質的不同可分為兩種:住宅室內與公共室內。
住宅室內
對象主要是家庭的居住空間,無論是獨戶住宅或是公寓住宅,由於家庭生活具有特殊的性質、組成分子年齡、職業和各種不同生活機能的需要,例如:廚房、餐廳、客廳、書房、臥室、衛浴等等,於是住宅室內設計變成專門性的領域,主要的目的是解答家庭生活問題,為個別家庭塑造理想的生活環境。
圖3-46 室內空間設計
居家的室內設計要考量家中成員的使用需求,利用活動的懸吊彩繪玻璃拉門,可讓室內空間更加靈活運用。
公共室內
除了住宅以外所有建築物內部空間都包含在這個領域中,例如:公共建築、商業建築、工業建築、旅遊及娛樂性建築等等。由於各種公共室內的形態因服務對象不同而性質各異,必須充分考量其中不同的機能需求與適當的形式,方能展現出和善且溫馨的環境。
圖3-47 美國舊金山加州科學博物館熱帶雨林館
加州科學博物館熱帶雨林館,在寬闊的室內空間中,利用大片玻璃穹窿創造出雨林生態,讓參觀者能夠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圖3-48 公共室內空間設計
服務空間的室內設計是旅客接觸的第一印象,針對服務對象不同而性質各異,例如展示空間為兒童設計的展示臺必須符合兒童的身高。
在注重形象推銷的今天,室內設計常會將展示的概念融和其中,例如家中的主人會將自己的喜好、收藏利用牆壁或是角落櫥櫃展示出來,除了可以顯示出家庭品味外,也給予家中成員一種美的環境氛圍,達到紓解壓力並充實美的涵養。此外,在公共室內的展示設計,因為目的不同,展示的方式也各有特色,例如各式各樣的展覽會場、商業空間的商品展示(賣場)、櫥窗設計等等。好的設計除了考慮展示品的特色外,會場展區和動線的適當規劃,也能提供一個友善的購物環境,並常會提升商品的正面形象及價值感。
圖3-49 展場空間設計
明亮乾淨的展場,加上專屬的形象色彩規劃,對於位在開放空間中的展售點,能夠明確的傳達產品訴求。
六 室內空間設計的形式與原理
室內環境設計的內容
室內環境設計主要的服務對象是「人」,因此室內設計與我們的聽覺、視覺、嗅覺、呼吸與觸覺等有著密切關聯,室內設計是包含了建築學、人體工學、生理學、心理學、結構學、美學等的一門綜合藝術。常見的具體內容有下列幾點:
空間配置
在原有建築的設計基礎上,利用事前規劃,將大空間依使用需求重新加以分隔、調整與組合。
圖3-50 室內平面設計圖
利用原本的室內平面設計圖,將需要的空間分配加以規劃設計,完成一張平面的室內設計圖。
界面處理
是指對室內空間的牆面、吊頂、地板的表面,利用不同材質、色彩創造出所需要的肌理與氣氛,是室內設計的主體。
圖3-51 室內空間設計
藉由牆壁及地板磚頭的粗糙質感,加上白牆木質門窗、簡單木條吊頂的搭配,產生強烈樸實自然風格的室內空間。
圖3-52 室內空間設計
光滑的材質選擇,使整個空間產生簡潔明快的現代簡約風格。
家具陳設
利用選購或是現場設計施工的方式,依照我們實際使用需要與美感的要求來加以配置,創造出一個便利且具有風格的室內環境。
圖3-53 室內空間設計
利用原木色系規劃加上榻榻米的地板鋪設,所形成具有日式風格的室內設計。
圖3-54 室內空間設計
水晶吊燈加上具有巴洛克風格的烤漆家具,整體統一的色系,營造出華麗的歐式風格。
照明設計
室內環境設計中最常運用燈飾與燈光的變化來創造豐富多變的環境氛圍,適當的燈光照明規劃能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與生活情趣,對於視力健康的保護也有極大的幫助。
圖3-55 室內空間設計
利用各種色光投射,產生有如彩繪玻璃般繽紛的色彩,豐富的燈光使用對於室內氣氛的營造有重要的影響。
圖3-56 室內空間設計
對於室內重要的特定物件,可以利用投射燈光加以聚焦,產生劇場效果。
裝飾美化
利用掛畫、書法、工藝品、雕塑、織品、壁紙等各種裝飾品來美化牆壁、角落,達到增進室內藝術的氛圍,是展現室內藝術風格重要的方式之一。
圖3-57 室內空間設計
牆壁上適度利用壁飾加以裝飾,可以在室內空間中展現自己的喜好或是風格。
綠化布置
為了感受自然景色,有些室內設計會根據實際空間規模的大小,利用石景、水景與綠色植物創造出一個具有自然情趣的環境。
圖3-58 室內空間設計
綠色植物利用借景的方式帶入室內,可以讓室內產生綠意的生氣,又可以免去因為植物室內澆灌而產生的潮濕感。
室內風水
在一個長時間生活的環境裏,空間中的各種元素,都會對人的生理及心理狀況產生日積月累的影響。在講求風水中的許多觀念與做法,其實是根據人們心理與生理的需求,對身心健康、舒服愜意的生活品質有實際的助益。其實,明亮整潔、不壓迫,都是人們身心舒適需求的基本條件,更有益於環境中的互動,因此不只在東方,有些風水的內容對西方人來說也是合理的。一般室內設計師會將風水納入考量,使用者自行規劃時也可做為參考。但在考量風水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實際的美感與機能,這樣才能營造出最適合生活的環境。
圖3-59 室內空間設計
廚房在風水上代表財庫,通風明亮的廚房設計,對家庭生活的便利與安全有極大關係。
尋找屬於你的室內風格
室內空間的風格形成在於使用者的喜好、性格、思想背景等內在因素,同時也受到社經地位、文化傳統及時代精神等外在因素所影響,品味室內設計史中的中國古典風格、希臘風格、中世紀風格、巴洛克風格、新古典風格等等,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普普風格、現代極簡風格,都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風采並深深影響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室內風格往往也深受藝術思潮的影響。現今室內設計風格多元並存,無論是承襲歷史元素的新古典風格、都會奢華風格、現代混搭風格,還是悠閒的峇里島風格、返璞歸真的田園鄉村風格,不同的風格設計散發著不同的氛圍,滿足身處其中的人們。
圖3-60 室內空間設計
利用黑白的搭配,素白的牆面顯現出簡約的風格。
圖3-61 室內空間設計
融合原木家具、古典線條家具、實木地板,呈現出鄉村風格。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