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源於「大眾藝術」(Popular Art),亦即對大眾傳播媒體所創造出來的,含有流行文化的意涵。
是工業化下的產物,以商品形象作為繪畫表現,內容含有工業產物、政治及明星人物等,亦有生活千篇一律、不斷重複的象徵。
強調將現實生活中的對象平面化、物體化,並將現實生活中的海報、圖片,進行分解、片段化與變色等效果處理。
普普藝術一詞源於1954年的英國,而在1962年傳到美國,並迅速發展,成為一美術運動。
盛行原因為藝術市場渴望新的畫風、且有別於抽象表現主義,使人們可具象了解這項藝術。
直到70年代的極限主義、觀念藝術等地盛行,才結束了對於普普藝術的議題。
普普藝術之代表藝術家
Typical Artist of POP ART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安迪沃荷(1928~1987)為普普藝術的代表者,亦有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他認為藝術必須商業化,大量複製的創作方式使藝術精神轉為通俗文化,肯定所有民眾皆可參與藝術。
在瑪麗蓮夢露逝世時,安迪・沃荷為她創作了一幅象徵夢露由年輕至衰老的圖像,他說:「一個人不化妝的時候,看起來最讓人想親吻;瑪麗蓮的雙唇不屬於令人想親吻的唇,卻非常適合拍照。」
他曾說:「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在那裡最有錢的人與最窮的人享受著基本相同的東西。你可以看電視喝可口可樂,你知道總統也喝可口可樂,麗斯·泰勒喝可樂,你想你也可以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沒有更好更貴的可樂,你喝的與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樣,
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好。」這樣平等的概念也顯露在他的創作中。他喜歡用「絲網印刷技術」保證了藝術品的大量可重複性、以及價格的低廉性。他認為可複製的商品品是在工業時代對自由與平等的最好饋贈。 將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無界化是沃荷藝術中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部分。
李奇登斯塔
(Roy Lichtenstein,1923~1946)
為美國普普藝術代表人物之一,受過高等藝術教育,35歲以前從事商業藝術家與設計師,早年的普普風格具有網點、粗黑線條及原色的特點,作品形式多模仿並放大漫畫、雜誌廣告的畫面,喜歡利用眾所皆知的事物,產生出獨特的創意。
普普藝術之現代應用
Nowadays Application of POP ART
菲利普 · 科爾伯特
(Philip Colbert)
被喻之為「安迪沃荷教子」,是英國普普風品牌The Rodnik Band創意總監,其品牌特色為將普普藝術家的作品,提取元素、轉化為服裝。
他認為普普藝術帶有幽默、直觀性的特徵,能直接闡述他的訊息,這樣將藝術化為可穿戴的方式,與賦予作品價值,使他在時尚界備受矚目,其服裝更是許多名人爭相擁有的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