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修平,素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尊稱,亦有「臺灣版畫師傅」美名。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了讓民眾重新認識這位長期廣泛耕耘、探索的藝術工作者,特別舉辦「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特展,展出涵蓋他從學生時期習藝之作、各時期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和近年來的立體創作,全面性地詮釋廖氏藝術多元面向。展覽的內容包含《啟蒙.探討》、《廟飾記憶》、《符號人生》、《季節歲月》、《木頭人系列》、《默象系列》與《夢境系列》,以油畫、浮雕、雕塑及裝置為主軸,藉此展覽彰顯藝術家的畢生的熱情與理想及對藝術戮力不懈與傳承之功。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廖修平,素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尊稱,亦有「臺灣版畫師傅」美名。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了讓民眾重新認識這位長期廣泛耕耘、探索的藝術工作者,特別舉辦「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特展,展出涵蓋他從學生時期習藝之作、各時期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和近年來的立體創作,全面性地詮釋廖氏藝術多元面向。展覽的內容包含《啟蒙.探討》、《廟飾記憶》、《符號人生》、《季節歲月》、《木頭人系列》、《默象系列》與《夢境系列》,以油畫、浮雕、雕塑及裝置為主軸,藉此展覽彰顯藝術家的畢生的熱情與理想及對藝術戮力不懈與傳承之功。
福彩。 版畫 廖修平之多元藝道
台灣現代版畫之父
選擇了藝術,這是一條孤獨漫長的道路,沒有捷徑,要以堅毅的信念,懷抱熱情及理想,持續不斷地走下去。
——廖修平
廖修平,素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尊稱,亦有「臺灣版畫師傅」美名。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了讓民眾重新認識這位長期廣泛耕耘、探索的藝術工作者,特別舉辦「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特展,展出涵蓋他從學生時期習藝之作、各時期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和近年來的立體創作,全面性地詮釋廖氏藝術多元面向。展覽的內容包含《啟蒙.探討》、《廟飾記憶》、《符號人生》、《季節歲月》、《木頭人系列》、《默象系列》與《夢境系列》,以油畫、浮雕、雕塑及裝置為主軸,藉此展覽彰顯藝術家的畢生的熱情與理想及對藝術戮力不懈與傳承之功。
■ 展覽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一樓 (臺北市南海路49號)
展覽日期︰105年9月3日~105年10月23日
■ 專題演講︰我走過的藝術道路
講 者︰廖修平(藝術家)
時 間︰105.9.10 (六) 14:30~16:30
地 點︰國立歷史博物館B1遵彭廳
初三時期青田街家中
「在中學時期吳棟材老師領進繪畫之門;在畫室長時間跟著李石樵老師體悟人生藝術之道;大學時代陳慧坤、廖繼春、林玉山老師們的教導。在六○年代的台灣畫壇,還是相當保守,但歐美藝術思潮已逐漸湧入,五月、東方一些現代畫會相繼成立,那時剛從台師大藝術系畢業,自然感受到相當大的衝擊,抱持著有心更上層樓追尋藝術的信念,離開了家鄉赴日本進修。」
廖修平教授 創作階段與作品簡介
版畫學習階段:留日時期(1962-1964)
初到日本之際,驚訝於日本版畫技法的多種變化和表現領域的豐富,讓廖修平教授得以窺見版畫世界的奧秘,進而嘗試多種版畫的創作,而當時適逢抽象表現主義盛行,因此創作形是以抽象呈現,內容則以中國「回」文的曲折來表現各人的心理變化,除此之外,此時期有部分故鄉廟飾圖騰出現,總觀此時其作品之風格,留露純樸與稚嫩之痕跡。
圖: 石華、 1964
「留日時期進入東京教育大學,受松木重雄教授的繪畫專攻指導,課外私下與高橋正人教授學習構成原理與視覺設計;這段時期從視覺造形、色彩、構圖、空間,不斷的嘗試練習,打下基礎繪畫與視覺設計的能力。初次來到異國,強烈地感受到文化的不同;日本是個謙卑嚴謹的民族,生活文化中的色彩常是灰黑的寒色調,不同於南方島嶼-台灣的磚紅的大地色彩,如此的文化差異性,刺激著二十多歲的我。」
圖:鹿港文物館 The Lukang Folk Arts
Museum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15 x 162 cm 1963
「同時,在日本百貨店首次看到歐洲巨匠版畫展,開展了對於版畫這媒材的視野,當時日本的藝術訊息多半還是來自歐洲,現代藝術發展的重心在巴黎,我毅然決然的收拾行囊,帶著妻子於1964年底航向藝術之都。」
圖:雙人 Two Person,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57 x 111cm 1963
「幼時家居台北艋舺龍山寺附近,通過門神,之後是煙霧繚繞的世界,佛像的金身反映著柔韻的燭光,善男信女虔誠進香祈禱,構架出它特有的典雅肅穆,而每年熱鬧的廟會,常常是我和幾個兄弟最盼望的日子,這段無憂無慮的時光,對我日後的藝術生涯,無形中像一條剪不斷的臍帶,離家越遠,這些圖像就越清晰。」
圖:七爺八爺 The Tall God and The Pudgy God
1964,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61×112,1964第17屆東京示現會獎勵賞
廟飾記憶:留法時期(1965-1966)
在巴黎留學時期,廖修平教授的懷鄉情懷熾熱,萬華為其兒時的根,龍山寺古老巍峨的建築、祈福的膜拜者、廟壁上華麗但古舊的裝飾,及節日的慶典遊行,對於他的內心世界產生無比的魅力,也構成此時期的主要創作素材。
1966年
蝕刻金屬版 Etching
52x25cm
「初抵巴黎,急切的趕往羅浮宮,呆立在蒙娜麗莎、林布蘭、大衛的作品前,「終於看到了真正的原畫!」最初的幾個月,幾乎天天去參觀美術館或展覽,看了許多大師的經典名畫,熱切的專研西方繪畫形式,讓我知道了空間原來可以如此豐富,繪畫可以如此多次元的表現。」
祭 Worship,1965,2011金箔,混合媒材 Mixed Media, 37×52
「在巴黎美術學院夏士德教授的提點,繪畫技巧是可以學習的,但藝術創作根源於自身文化,增添了我心中的掙扎與矛盾,經過無數次思考,我決心:要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許多夜晚我仍一個人獨坐在畫布前思索著。而那陣子,白天在東方博物館仔細觀察研究中國青銅器上的斑駁色彩及浮雕紋理,還有陶瓷器的溫潤肌理都一一湧現眼前,這些符號語言,在台北原本是那麼熟悉,就像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古老的傳統;而身處異鄉,再回頭來看,卻讓人驚覺到東西文化的迥然不同。」
「正因為這番回首,隨著魂夢之所繫,思鄉、望鄉,孩提時歡樂的景象,就歷歷在目湧現出來。龍山寺、萬華市場,熱鬧滾滾的節慶拜拜,這一切原本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為什麼不把它表現在創作上?正巧當時我在十七版畫工作室中學習的一版多色凹凸技法,經酸蝕後所產生的不同深淺的凹凸濃淡色層,不正可以表達出歲月斑駁的痕跡?於是,在工作室裡,開始不眠不休地嘗試,當選擇以版畫做為個人藝術創作的素材時,發現版畫,沒有層次、背景、構圖空間等拘束,而透過不同的材質技法,展現出來的藝術風貌也截然不同。」
拜拜 La Fête,1966,蝕刻金屬版
Etching,39×48,巴黎市現代美術館典藏
「而多年來,自己的油畫一直侷限學院式的範疇,反而被光影透視,構圖所限制,經過一番嘗試轉化,將版畫的經驗與繪畫的基礎結合,以西方的技術結合東方民俗文化的廟飾圖騰,走出獨特的個人風格,在版畫17工作室海特教授的專業指導與鼓勵下,以獨特的東方風格作品,積極參加國際性競賽與展覽,逐漸打開國際知名度。」
門文化符號的展現:留美時期(1966-1970)
此時期廖修平教授所創作之「門」系列作品,刻意取用台灣民俗與宗教的圖象記號,賦予新的包裝與質感趣味,也成為東方文化的象徵與鄉土情感的載具。「門」之系列,就元素來看,似乎只是一種「符號羅織的實驗」,就結構而言,卻明顯是一種「意象結織的工程」。
平安門,1971,油彩、金箔、畫布
朝聖 Pilgrim 1976
「1968年法國社會動盪,鬧學潮、罷工,此時正巧應美國邁阿密現代美術館邀請舉辦個展,於是年底我和家人來到紐約。紐約,迴然不同於巴黎,它是充滿動力,講求次序、效率的工業化社會和機械文明構築出來的城市,紐約街頭人們的步調是緊張而急促的,不同於懶散而自大的巴黎。巴黎,可以讓我盡情傾吐自己的鄉愁,魂縈家園,但是在紐約,瞭解到自己必須拋棄這一切,機械文明帶給我藝術創作上另一種激盪和啟示,必須盡快釐清自己的方向。」
「儘管當時的紐約,現代藝術蓬勃又熱鬧,一波波的藝術風潮起起伏伏,如普普藝術、硬邊藝術,但都沒有動搖我對東方信念的堅持。尤其在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後,更發現版畫的技藝是日新月異,這時由一版多色兼用的銅版印法,轉入金屬或非金屬物料的拚版法。滾筒上彩虹般漸層的色彩及運用金屬板去壓印出符號圖形的浮雕手法,不論在單獨或混合使用,都逐漸運用自如,獨特的漸層套色技法亦受邀示範,漸層的彩虹色調逐漸受到畫壇的囑目;多次的參展與競賽得獎,逐漸站穩藝術的腳步,在互相競爭與激勵中成長。」
東方之門 (二) Gate of Oriental Ⅱ
壓克力、金箔、木板浮雕 Acrylic & Gold Leaf on Wood,120x90,1974 (1980貼金箔)
季節之虹與雅致:追求東方的寧靜時期(1977-1983)
廖修平教授偏愛處理質樸的主題,如:花、果、茶、葉、石,一套茶具或幾個酒瓶。樸實地營造,畫面背景在純白空間上交織著細線及縱橫方格,人工的建築線條與曲線之自然物體,形成強烈對比,代表陰陽兩極的對立與調和、永恆與短暫。 同時透過彩虹色段的律動,以簡化的形式,表現一種美麗的陳年希望與祥和象徵。
木頭人的禮讚:工業化社會中人的無奈時期(1982-1986)
木頭人是二十世紀才成為藝術家的繪畫題材,廖修平教授的「木頭人連作」最大的特色為其賦予「影子」的積極角色,金箔色調的影子,不似形而上的畫家: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之憂鬱,也不似莫內的補色影子,而是與人、物並駕齊驅,在畫面中居於平等地位。此系列之作品為敘述現代人在機械文明充斥下,奮鬥工作、追求快樂與幸福、安詳與和平的種種人生經驗。
1985年
絲綢版畫 silkscreen
41x63cm
窗與牆的寓意和庭園的憧憬:人生的失落和理想世界時期(1983-1991)
廖修平教授所創作的「窗」之系列,以金、銀、紅、黑等站立的正方形象徵心靈之窗,窗中的景物透露不可思議的靜謐與祥和,「牆」則暗示人生必經的種種障礙與困難,「彩虹」則扮演連接有限生命與永恆存在的角色。
窗—春 / 夏 / 秋 / 冬 1989年版畫ED.1/38
57x76 cm (每一件)
四季之敘和園中雅聚:四季之變化、人生之相聚時期(1991-1997)
廖修平教授的「四季之敘」系列,每件作品以一個茶壺或茶杯為主題,各放置在不同的虛實背景之中,茶杯的圖象分別放置在多色彩的背景之中,讓飲茶之人,沉思自我在宇宙之中,自身的定位。
而「園中雅聚」系列,則以拼貼的方式顯現版畫的層次感,使用素材多為茶壺、茶杯,顯示廖修平教授平日以茶代酒的生活方式與人生趣味。
默象系列:人生的省思與警惕時期(1999)
進入1999年後,廖修平教授的作品一改五彩繽紛的色調,轉變為沉重黑色的畫面,代表著其對於臺灣社會的亂象與物慾橫流,感到的不安與自省。
默象(七) 油畫 油彩、畫布
203×163cm
「在藝術創作領域中,版畫,雖然佔據個人藝術生命歷程中絕大部分,但是依然持續進行油彩創作,並發展新的媒材形式,如木板浮雕、立體雕塑。而作品題材仍然擷取自生活,反映社會。記得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到九○年代末期,整個社會呈現窮奢極侈的現象,這都不是健康的生態。雖然自己在1998年獲得國家文藝獎,但當時回來領獎,看到台灣的社會群象,內心感到莫名的憂慮。1999年,一改過去五彩絢麗的畫風,而以黑色單一顏色來呈現,名為「默象系列」,只在黑白之間遊走,這種沉重的黑象,是針對當時台灣奢華紛亂的現象,做一種內省,一種無言的抗議,這一系列作品,還多次受邀參與國際性展覽。同年,台灣921 大地震,兩千多人家破人亡,真可是世紀末大浩劫。」
夢境系列
「佛說生死無常!直到自己真實面對,才會體悟這句話。2002年生命中最大的震裂,無預警地來到,一生中最親密、貼心的伴侶意外身亡,是生命中最難以言喻的痛。從台師大求學相識,到結褵,相伴我走過這一生大半藝術的生涯,其中有太多的疼惜與感恩。這份疼惜與悲痛透過創作,「夢境系列」,將心中的傷痕轉化成為生命旅途中的記憶。」
源 Fountainhead 油彩、金箔、拼貼、紙 Oil, Gold Leaf, Collage on Paper 115 x 178 cm 2005
鎮 Trapped, 油彩、金箔、拼貼、紙 Oil, Gold Leaf, Collage on Paper 180 x 115 cm, 2005
問天 Pray,木椅、紙漿 Pulp on Chair, 尺寸不定 2008
「面對人生巨變,來到從心所欲的年歲,心境更為開闊,而在藝術領域中,貫穿個人的創作歷程的「符號人生」系列,以東方特色的對稱結構和西方的抽象形式為表現風格,這一系列的象徵符號,用來探討人生旅程,思索人與宇宙間的相互關係,近年決定以聯屏或是更巨幅尺吋來呈現作品的氣魄和力量,呈現喜慶的色彩,也傳達我想透過生死之門,探求陰陽循環不息又維持和諧的精神,在和諧和安祥的境界中提昇,祈求平安,來砥礪自己能在有限的生命及動盪的社會中,開創另一人生階段。」
「自己穿梭於國際與本土之間,其間有變與不變,變的是生活環境與年歲的增長,間而影響到創作主題和繪畫語言;而不變的是-自己堅持的藝術理念。如今我再度回到童年的居所,過去的記憶和情感,就如同一頁頁停格的畫面影像,從廟飾系列、符號人生、季節歲月、木頭人、默象系列、夢境系列,致力藝術創作六十多年,我更深深感受到:世界就宛若一面大鏡子,從鏡子可以清楚地認知自己的面貌,才會發現東西文化背景的迥異,真正瞭解自己要走的路。如何去體悟生活,才能累積出個人的體驗,去建立自己的風格和觀念。今年9月在歷史博物館舉辦「福彩版華- 廖修平之多元藝道」八十回顧展,精選代表之作,呈現我所走過的藝術之路,與喜愛藝術的大家分享。」
倚 Sit,1964,紙上混合媒材Mixed Media on Paper,79x54.7
節慶之柱(六) Column of Festivity Ⅵ
2015,不鏽鋼 Stainless Steel,110×50×50 (含大理石座)
今夕何夕
拜拜
倚
憶
七爺八爺
相對
天之 慶典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