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修平,素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尊稱,亦有「臺灣版畫師傅」美名。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了讓民眾重新認識這位長期廣泛耕耘、探索的藝術工作者,特別舉辦「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 特展,展出涵蓋他從學生時期習藝之作、各時期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和近年來的立體創作,全面性地詮釋廖氏藝術多元面向。展覽的內容包含《啟蒙.探討》 、《廟飾記憶》 、《符號人生》 、《季節歲月》 、《木頭人系列》 、《默象系列》 與《夢境系列》 ,以油畫、浮雕、雕塑及裝置為主軸,藉此展覽彰顯藝術家的畢生的熱情與理想及對藝術戮力不懈與傳承之功。
■ 展覽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一樓 (臺北市南海路49號)
展覽日期︰105年9月3日~105年10月23日
■ 專題演講︰我走過的藝術道路
講 者︰廖修平(藝術家)
時 間︰105.9.10 (六) 14:30~16:30
地 點︰國立歷史博物館B1遵彭廳
廖修平教授 創作階段與作品簡介
版畫學習階段:留日時期(1962-1964)
初到日本之際,驚訝於日本版畫技法的多種變化和表現領域的豐富,讓廖修平教授得以窺見版畫世界的奧秘,進而嘗試多種版畫的創作,而當時適逢抽象表現主義盛行,因此創作形是以抽象呈現,內容則以中國「回」文的曲折來表現各人的心理變化,除此之外,此時期有部分故鄉廟飾圖騰出現,總觀此時其作品之風格,留露純樸與稚嫩之痕跡。
圖: 石華、 1964
「同時,在日本百貨店首次看到歐洲巨匠版畫展,開展了對於版畫這媒材的視野,當時日本的藝術訊息多半還是來自歐洲,現代藝術發展的重心在巴黎,我毅然決然的收拾行囊,帶著妻子於1964年底航向藝術之都。」
圖:雙人 Two Person,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57 x 111cm 1963
「幼時家居台北艋舺龍山寺附近,通過門神,之後是煙霧繚繞的世界,佛像的金身反映著柔韻的燭光,善男信女虔誠進香祈禱,構架出它特有的典雅肅穆,而每年熱鬧的廟會,常常是我和幾個兄弟最盼望的日子,這段無憂無慮的時光,對我日後的藝術生涯,無形中像一條剪不斷的臍帶,離家越遠,這些圖像就越清晰。」
圖:七爺八爺 The Tall God and The Pudgy God
1964,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61×112,1964第17屆東京示現會獎勵賞
廟飾記憶:留法時期(1965-1966)
在巴黎留學時期,廖修平教授的懷鄉情懷熾熱,萬華為其兒時的根,龍山寺古老巍峨的建築、祈福的膜拜者、廟壁上華麗但古舊的裝飾,及節日的慶典遊行,對於他的內心世界產生無比的魅力,也構成此時期的主要創作素材。
1966年
蝕刻金屬版 Etching
52x25cm
「初抵巴黎,急切的趕往羅浮宮,呆立在蒙娜麗莎、林布蘭、大衛的作品前,「終於看到了真正的原畫!」最初的幾個月,幾乎天天去參觀美術館或展覽,看了許多大師的經典名畫,熱切的專研西方繪畫形式,讓我知道了空間原來可以如此豐富,繪畫可以如此多次元的表現。」
祭 Worship,1965,2011金箔,混合媒材 Mixed Media, 37×52
門文化符號的展現:留美時期(1966-1970)
此時期廖修平教授所創作之「門」系列作品,刻意取用台灣民俗與宗教的圖象記號,賦予新的包裝與質感趣味,也成為東方文化的象徵與鄉土情感的載具。「門」之系列,就元素來看,似乎只是一種「符號羅織的實驗」,就結構而言,卻明顯是一種「意象結織的工程」。
平安門,1971,油彩、金箔、畫布
東方之門 (二) Gate of Oriental Ⅱ
壓克力、金箔、木板浮雕 Acrylic & Gold Leaf on Wood,120x90,1974 (1980貼金箔)
季節之虹與雅致:追求東方的寧靜時期(1977-1983)
廖修平教授偏愛處理質樸的主題,如:花、果、茶、葉、石,一套茶具或幾個酒瓶。樸實地營造,畫面背景在純白空間上交織著細線及縱橫方格,人工的建築線條與曲線之自然物體,形成強烈對比,代表陰陽兩極的對立與調和、永恆與短暫。 同時透過彩虹色段的律動,以簡化的形式,表現一種美麗的陳年希望與祥和象徵。
木頭人的禮讚:工業化社會中人的無奈時期(1982-1986)
木頭人是二十世紀才成為藝術家的繪畫題材,廖修平教授的「木頭人連作」最大的特色為其賦予「影子」的積極角色,金箔色調的影子,不似形而上的畫家: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之憂鬱,也不似莫內的補色影子,而是與人、物並駕齊驅,在畫面中居於平等地位。此系列之作品為敘述現代人在機械文明充斥下,奮鬥工作、追求快樂與幸福、安詳與和平的種種人生經驗。
1985年
絲綢版畫 silkscreen
41x63cm
窗與牆的寓意和庭園的憧憬:人生的失落和理想世界時期(1983-1991)
廖修平教授所創作的「窗」之系列,以金、銀、紅、黑等站立的正方形象徵心靈之窗,窗中的景物透露不可思議的靜謐與祥和,「牆」則暗示人生必經的種種障礙與困難,「彩虹」則扮演連接有限生命與永恆存在的角色。
窗—春 / 夏 / 秋 / 冬 1989年版畫ED.1/38
57x76 cm (每一件)
四季之敘和園中雅聚:四季之變化、人生之相聚時期(1991-1997)
廖修平教授的「四季之敘」系列,每件作品以一個茶壺或茶杯為主題,各放置在不同的虛實背景之中,茶杯的圖象分別放置在多色彩的背景之中,讓飲茶之人,沉思自我在宇宙之中,自身的定位。
而「園中雅聚」系列,則以拼貼的方式顯現版畫的層次感,使用素材多為茶壺、茶杯,顯示廖修平教授平日以茶代酒的生活方式與人生趣味。
默象系列: 人生的省思與警惕時期(1999)
進入1999年後,廖修平教授的作品一改五彩繽紛的色調,轉變為沉重黑色的畫面,代表著其對於臺灣社會的亂象與物慾橫流,感到的不安與自省。
默象(七) 油畫 油彩、畫布
203×163cm
鎮 Trapped, 油彩、金箔、拼貼、紙 Oil, Gold Leaf, Collage on Paper 180 x 115 cm, 2005
問天 Pray,木椅、紙漿 Pulp on Chair, 尺寸不定 2008
倚 Sit,1964,紙上混合媒材Mixed Media on Paper,79x54.7
節慶之柱(六) Column of Festivity Ⅵ
2015,不鏽鋼 Stainless Steel,110×50×50 (含大理石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