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簡介
在古今中外許多音樂典籍中,有關音樂發展和派別相關的論述,一定是眾說紛紜,但是論及音樂的起源時,則無不異口同聲,皆追溯至古老的民謠為起源。
民謠是一些簡短的叙事詩,情節單純、富戲劇性,通常由一串簡單的場景或者故事的片段組成,不作平鋪直叙,很少細膩的描寫。
早期出版的最著名的民謠集是18世紀下半葉波西主教的集子。
民謠的特性
持續性 : 許多歌曲多年來,一再為人們演唱。
多元性 : 由於不同的藝術詮釋方式,或地域性的差別使得一種歌曲著許多不同唱法。
選擇性 : 歌曲往往因為性質不同的團體,唱法也有所不同。
不斷地創造 和改良 是民謠歌曲的特色,也可以說民謠是群眾集體創造的音樂。
民謠的特色
民謠題材多樣,包括歷史事件、民間傳說以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故事。 民謠最初並没有固定形式,多半是歌手即興演唱,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民謠在不斷傳播的過程中才形成了幾種固定的形式。
民謠的格式
最常見的一種是每四行為一个詩節(stanza),第一行和第三行各有四个音步,第二行和第四行各有三个音步並且押韻,每行詩的格律一般都採用抑揚格(iambic),即每个音步由一輕一重兩個音節構成。英國民謠還經常採用叠句形式(refrain)來抒發情感和表現主題,通過每段詩節的疊句的不斷重覆而獲得戲劇張力,適合音樂伴唱。
西方民謠文明化
今日所存的西方民歌,絕大部份可以稱之為「文明化 」了的民歌,也就是受到藝術音樂影響的民歌。
把「原始的」民歌拿來和現今所存的西方民歌比較,發現現在的民歌有嚴格的拍子與小節,清楚規劃的樂句,明確的調性,確定的曲式,三和弦的音樂等,這些都是從藝術音樂中傳進去的。
英國民謠簡介
英國民謠 (British folk/ Ballad) 起源於12、13世紀,興盛於14、15世紀,復興於18、19世紀。
一般來說,英國民謠以講述故事 見長,帶有強烈的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戲劇性,由於民謠中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辭手段,使歌曲生動活潑、令人過耳不忘。
它以自身古樸率真的特色流傳於世,同時又受到啟蒙運動 與浪漫主義 的影響使自由主義 和人性化深植於民謠中。
背景
莊園經濟
11~14世紀是英格蘭封建莊園經濟發展和鼎盛時期,領主和農民在階級屬性上是對立的,然而, 在領主和農民在擴大自己利益範圍時,雙 方力量相互牽制,這一局面給予農民經濟 上的相對獨立與思想上的自由,這也正是 英國民謠發揚光大的重要原因。
背景
民族文化
1707年歷史上長期是獨立王國的 蘇格蘭 被 英格蘭 併吞,大不列顛全島由英格蘭統治。 在蘇格蘭高地,这片自然之地,在歷史的分 分合合之下,讓人民心靈有所歸宿的是蕩漾 在群山峽谷間的風笛聲,在它淒婉的旋律下 ,誕生了至今流傳不息的藝術—民謠。
興盛
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
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音樂不再被認為是「上帝的恩賜,只能用來歌頌上帝」,而是如盧梭所認為的「音樂應當模仿一種原始的說白歌曲,一種人類自然的語言,為人本的意識開端」。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還引起了音樂文 化的轉移,從教堂、宫廷轉移到市民階層。 每個普通人都用有享受音樂的權利 。
狂飆運動的靈魂人物 - 歌德與席勒
興盛
狂飆運動
啟蒙運動的影響延續到19世紀初。在民謠方面表現在精神上的自由色彩與人文主義特色。浪漫主義初期看似與啓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對立,但必須了解的是,啟蒙運動是開放性的,也就是鼓勵人們通過自己的視角探索新事物,因此,當崇尚理性的啟蒙運動發展之際,又出現了反理性的「狂飆運動」,這與啟蒙運動思想是吻合:允許人—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思想與情感。
英國民謠特色
傳統的英國歌謠不在音樂上做過多的力度或速度變化,只籍由歌詞平實地在訴說一個美麗的故事。若有四小段歌詞共用一個旋律時,才或許有些微的變化。
英國民謠常呈現兩種旋律特質:
短而精簡、不斷重複,這類曲子通常也配合舞蹈。
綿延不斷、段落較長的歌曲,這類曲子若不是遙遠而優美,就是淒苦的曲子了。
歌曲欣賞 長調
在英國16世紀的牧歌中,就有長調的歌曲,如《 Weep, O mine eyes 》堪稱代表作。 莎士比亞認為痛苦是偉大而美麗的,而英國的音樂就算是悲苦的内容,旋律仍是極為優美的!
類別 民間傳說
多是神怪、林間神仙與人的交往,如《歌手托瑪斯》。
動物的故事,如《兩隻烏鴉》。
《厄舍井的婦人》中,三个淹死了的兒子的鬼魂每晚來看望母親,雞鳴就消逝,在一個看似迷信的傳說裡表現出純樸的母親深切的喪兒之痛。
類別 家族悲劇
多是家族成員間的悲劇故事 :《兩姊妹》中姊妹間的仇恨;《愛德華》中兒子在母親指使下弒父。
家族悲劇 兩姊妹
講述一對姐妹間因仇恨而將對方溺死的故事,此首歌曲有多個別名《 Minnorie 》,《 Binnorie 》, 《 The Cruel Sister 》, 《 The Wind and Rain 》 , 《 The Two Sisters 》
連結:歌曲介紹-兩姊妹
家族悲劇 愛德華
兒子在母親指使下殺害父親的故事。
歌詞片段:
'Your steed was old, and we have got more, Edward, Edward: Your steed was old, and we have got more, Some other evil ye fear, O.' 'O, I have killed my father dear, Mother, mother: O, I have killed my father dear, Alas! and woe is me, O!'
連結:歌曲介紹-愛德華
類別 愛情故事
大多也是悲劇結局。
《瓦特斯少年》中痴心的女子,懷著對愛人堅定的愛,接受了近乎殘酷的考驗,反映了封建時代女性不幸的命運。
《美麗的巴巴拉·阿蘭》中的青年男女雙雙殉情。
類別 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和英雄業績 描寫了英國與蘇格蘭之間的戰爭 著名的有: 《徹維山追獵》、《俄忒本戰役》。
類別 滑稽歌謠
此類歌謠充滿了民間幽默、輕鬆的風趣的 性情,活潑自然,著名的有: 《一個農夫的妻》、《起来去開門》(以劇本形式呈現)
連結:歌曲介紹-起来去開門
經典名曲介紹
羅賓漢
有關羅賓漢的民謠是最受歡迎的-羅賓漢聚集一批自耕農,集結成強盜,劫富濟貧、仇恨仕紳,只搶劫騎士和僧侣。
1450年爆發了農民大暴動,抗議重稅、勞役政策,反對貴族迫害。羅賓漢的歌謠反映了被欺壓者的反抗情緒和理想。
民謠内容豐富、風格自然,對後來的文學有很大影響,特别是在18 世紀後半興起了「歌謠復興」,成為浪漫運動的先驅力量之一。
經典名曲介紹
綠袖子
綠袖子(Greensleeves)為一首傳統的英格蘭民謠,在16世紀期間開始流行於英格蘭民間,屬羅曼尼斯卡(Romanesca)系歌曲。 這首曲子,曾被改編為不同的版本,或填入其他歌詞。
佛漢·威廉斯的「綠袖子幻想曲」(Fantasia On Greensleeves) 19世紀英國聖詩創作家威廉·查特頓·狄克斯的《是何嬰孩》(What Child Is This),後者被重新填詞。
亨利八世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被證實的說法是,這首曲子是由英王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作給其愛人安妮·博林王后。
「自己的衣袖上套著情人的袖子」便是意味著「向世人宣告自己有心儀的對象」,也就是當自己穿戴著情人的衣袖,便像是向世人廣為宣傳對她的愛意。
連結:歌曲介紹-綠袖子
經典名曲介紹
史卡博羅市集
史卡博羅市集是一首清淡感傷的英國民謠,與「綠袖子」並列英格蘭最有名的民謠,這是一首古老的「謎歌」(riddle song)-用一些很難達到的要求,來考驗對方對自己的感情。這其實是一種含蓄的愛的表現。
連結:歌曲介紹-史卡博羅市集
歌詞中唱到荷蘭芹 (parsley) 、鼠尾草 (sage) 、迷迭香 (rosemary) 和百里香 (thyme,其發音同「time」) ,分別代表愛情的「甜蜜」、「力量」、「忠誠」與「勇氣」。
歌詞中也出現了另一種香藥草:石楠花(heather),則是象徵著「孤獨」。
此曲因賽門與葛芬柯(Simon and Garfunkel)為電影《畢業生》改編為主題曲而走紅全球(當年曾超過了披頭四,登上了1968年暢銷歌曲排行榜的榜首),至今已經有無數的翻唱版本。
價值與影響力
英國民謠將是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寶 英國民謠以清新、自然的風格,迎得了世界人們的關注,民謠以貼近生活的語言,包含敬意和熱情歌頌他們純良的品格和堅韌的意志,展現了真實的生活的人們的精神狀態。
奠定英國音樂界的影響力 在此背景下,英國音樂界的創造力與潛力都不容小覷,許多風靡全球的音樂風格皆是發原於此地,如:重金屬、鼓打貝斯、車庫搖滾、迷幻浩室、龐克、塵垢、金屬、英倫搖滾、新浪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