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羅姆.柯恩
(Jerome Kern, 1885-1945)
作曲家,1885年生於紐約,是美國音樂劇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被稱為現代美國音樂劇之父 。早期作品多為喜劇和滑稽劇,且以改编居多,主要改編自英國的音樂劇並加入自創歌曲,進而引入美國。
柯恩意識到,若一味的跟随英國的脚步,百老匯音樂劇將永無出頭之日,且英國音樂劇通常節奏緩慢、缺乏活力,於是柯恩決定改革,使百老匯音樂劇逐漸擺脫英國的影子,開始提倡本土化 。
柯恩在1927年所創作的《畫舫璇宮》 (Showboat)被視為百老匯音樂劇本土化的先聲 ,此劇加強音樂與戲劇之間的關聯,深入探討戲劇性的主題,描繪密西西比河演藝船生涯,被譽為音樂劇改革里程碑 。
柯恩 曾獲2座奧利佛獎、5座東尼獎、5座戲劇桌獎、4座外圍劇評獎及劇場世界獎。
安德魯.韋伯
(Andrew Webber, 1948-)
作曲家,1948年生於倫敦的音樂世家,青年時期攻讀歷史專業,直到大學時期才踏入音樂劇劇場,23歲時以搖滾音樂劇《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征服倫敦西區與紐約百老匯,隨後推出的《艾薇塔》(Evita)、《貓》(Cats)、《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等劇更是轟動一時,其中《貓》與《歌劇魅影》名列百老匯十大賣座音樂劇之中,至今已創作13部音樂劇,被稱為音樂劇天王 。
除了音樂劇製作,韋伯也嘗試多方面的發展,包括自組音樂製作公司、買下倫敦西區的幾個劇院自行經營、創辦席德蒙頓節,他所經營的公司"Really Useful Group"則是倫敦地區最大的劇院運營商之一。
韋伯個人曾獲6座奧利弗獎、3座葛萊美獎、2座東尼獎、1座奧斯卡金像獎、1座國際艾美獎、1座金球獎以及甘迺迪中心榮譽獎。
喬治.高漢
( George M. Cohan,1878-1942)
身兼演員、劇作家、作曲家、歌星與舞蹈家,1878年生於新英格蘭,他促使美國音樂劇的創作題材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本土性 ,為音樂劇開闢新天地,一手包辦撰寫劇本、填詞、譜曲、編舞、甚至導演的工作,被譽為音樂劇全才 ,將美國音樂劇本土化的志業後由吉羅姆.柯恩承接。
喬治.高漢的 知名作品有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受歡迎的軍歌〈Over There〉 以及愛國歌曲〈You're A Grand Old Flag〉,1940年因此獲美國國會頒發國會金質獎章(Congressional Gold Medal),知名景點時代廣場上更有其紀念雕像 。
一生共創作40部以上的音樂劇,登臺超過1000次,寫作500首以上的歌曲。
柯邁隆.麥金塔
(Cameron Mackintosh, 1946-)
製作人,1946年生於倫敦,是20世紀8、90年代重量級的音樂劇製作人,1990年是其製作生涯的巔峰,當時他被《紐約時報》評為「世界上最成功和最具影響力的戲劇製作人」,因其對音樂劇的傑出貢獻,1996年伊莉莎白女皇二世( Elizabeth II, 1926-)授予勳位爵士。
麥金塔中學畢業後即進入劇場工作,早期因缺乏經驗和專業,第一部作品《萬事成空》( Vinton Freedley)慘敗,他因此暫緩製作的夢想,轉而受雇其他製作人,進而發現其過人的市場行銷 天份。在80年代和作曲家韋伯合作推出經典劇目《貓》、《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歌劇魅影》 ,而《歌劇魅影》成為兩人分道揚鑣的分水嶺;1989年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和以上三劇合稱為「麥氏四大」 ,被視為百老匯四大名劇 。麥金塔對於此四大製作的經營哲學為國際化 、標準化 、行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