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三大集團
百老匯音樂劇朝商業化發展後,逐漸形成以製作公司 和製作人為中心 的體系,百老匯大道上的劇院各自屬於不同的企業,其中以舒伯特集團 、倪德倫集團 、朱詹馨集團 為規模最大的三大集團企業,而舒伯特集團則是百老匯的龍頭老大。
舒伯特集團
(The Schubert Organization)
舒伯特集團是美國歷史最悠久、也是規模最大的劇院管理公司,目前掌管美國境內75%劇院。除了管理劇院,集團也負責戲劇製作,四大名劇(《貓》(Cats)、《西貢小姐》(Miss Saigon)、《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和《芝加哥》(Chicago)、《媽媽咪呀!》( Mamma Mia!)皆是由他們製作推出。
集團的唯一股東是舒伯特基金會,規模約三億美元,致力於推動百老匯文化產業的發展,並為非營利性的劇場機構提供資助。
倪德倫集團
( The Nederlander Organization )
倪德倫集團是僅次於舒伯特集團排名第二的劇院管理公司,同時也成立環球娛樂公司,涉及體育賽事、電視廣播、簽約歌手等。
倪德倫家族是百老匯知名的音樂製作人世家,大兒子詹姆斯.倪德倫曾親自製作兩百多部音樂劇,在2004年獲東尼獎終身成就獎。
朱詹馨集團
( The Jujamcyn Organization )
朱詹馨集團是三大集團中劇院數量最少的,但憑藉著獨特的運作模式,平均獲利為百老匯營業額的三分之一。集團與非營利常駐劇院結盟,非營利常駐劇院有固定的劇團和自有的原創作品,不僅降低製作成本也提高對觀眾的吸引力。此外集團建立獨有的售票系統Givenik.com並結合慈善機構運作,增加宣傳效果。
產業化典範
百老匯雖然不是音樂劇的誕生之地,但卻是音樂劇產業化 的最佳典範,商業化的發展模式形成產業鏈,包含創意、融資、製作、表演、宣傳、售票等完整的體系,各個環節都有專業的公司承辦,多層次的金字塔體系促進百老匯的持續繁榮。
百老匯的盈利法則只有一個,就是儘可能增加上演次數,一般是由劇院與製作公司簽訂劇目,製作公司再與創作團隊簽訂創意版權,最後是製作人與演員簽訂演出合同。
此外百老匯很注重版權的保護 ,劇場裡設有監控系統 防止錄音、錄影、照相,有效杜絕盜版、保證品質。
創意來源
百老匯音樂劇的創意來源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製作人有製作演出的構想,而委託編劇創作劇本;另一種是編劇、作曲家或導演有創作想法,再找製作人製作劇目搬上舞臺。
有一些劇目會先在外百老匯 進行非營利演出,票房達到一定門檻有機會被製作人看中,加工修改後搬到百老匯演出。
百老匯經營體系核心:製作人
製作人是整個百老匯經營體系的核心,要負責籌資、召集演出人員、推廣劇目等。
百老匯有許多戲劇製作公司,除了三大集團以外,其餘規模都不大,有些甚至只有製作人一人。一齣音樂劇的製作費大約是800至1500萬美元,籌備製作時間通常需要三年左右。
宣傳
百老匯經營體系的運作屬於項目型製作 ,布景、服裝、燈光、宣傳、票務等皆由專業公司分工完成。其中宣傳推廣的花費一般占總投資的20%以上,通常會在上演的前半年開始宣傳銷售,採用高密度、全方位的手法,除了在大廈的牆面掛上巨幅演出廣告牌、時代廣場貼上海報,外牆還會有LED廣告播放劇目中的經典角色及標識,或是大街上有裝扮成劇中人物的宣傳人員。
經營現狀
百老匯是紐約文化產業 的重要支柱,促進紐約的經濟發展,2014至2015年度演出季(每個演出季含52週),百老匯票房收入為13.7億美元,巡迴演出票房達到9.57億美元,觀眾人數為1370萬人次,對紐約的經濟貢獻總額高達120億美元。
產業合作
百老匯在20世紀80年代後,開始國際化發展,許多經典劇目透過世界巡迴演出引發國際熱潮,百老匯因此成為全球性藝文標竿。
進入21世紀後,百老匯開始和其他娛樂產業合作,將音樂劇改編為電影,如2004年的《歌劇魅影》、2008年的《媽媽咪呀》以及2012年的《悲慘世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