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判斷事物時,有50%會從色彩開始作為判斷。對於人類的感知來說,色彩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我們是如何感知到色彩呢?光中的色彩如何被分析?
◎色彩的基本認識
色彩是人的視覺器官對可見光的感覺。人們能感知繽紛的世界主要原因就是光的存在,但是光能否形成色彩的感覺,還是需要眼睛生理的條件。所以人所能感覺到「色彩」,都是「看」得到的,也就是用視覺器官─眼睛。
◎色彩的基本認識
眼睛接受的訊息就是光線,沒有光就不會有色彩的感覺。不同波長的光,引起我們不同的色彩感覺。通常色彩可分為兩類:光色與物體色。
我們對所物體的了解從光線反射至視網膜開始,以神經傳導為基礎。這光線是純粹的自然光,到達眼睛的網膜時,它將被轉換到神經系統,再藉由神經系統傳導至腦部,因此我們可以知覺,在人類彼此之間,幾乎沒有存在什麼結構上的差異。
基本上,可以將眼睛到大腦的過程分成三階段,以艾德華霍伯(Edward Hopper ) ‧夜遊者(Nigh-thawks) – 1942為例。
第一階段:光線通過水晶體,經過轉換後聚焦在視網膜上。電氣化作用將光子轉化成神經脈衝傳送到視皮質 。
說明:我們的眼睛透過光線看到”夜遊者”這幅畫,經由電氣化作用將畫作中的色彩、造型等各元素傳送到視網膜。
第二階段:視覺刺激物會根據一些基本特質而得到分析,如水平元素、角度、曲線。這些基本特質被加以辨識並分類,透過大量平行處理分散到大腦各部位。
說明:大腦將看到”夜遊者”畫作上的各種視覺刺激進行分析,並加以辨識,分配到腦各個部門進行處理。
第三階段:信號被傳送到大腦比較偏遠的部位,並將資訊與個人知識建立連接。
說明:當各種視覺刺激被分配到各大腦功能處理完後,大腦會快速彙整資訊,並與個人的經驗、教育、認知等複雜的系統進行連結,最終,會得出你對”夜遊者”這幅畫作的感受。
◎如何從光中分析出色彩?
西元17世紀中期,約在清朝初年的時候,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做了一些有關光線的實驗。他在一個暗室中,引入日光通過三菱鏡後,日光展開成一彩虹狀的光帶,牛頓將這些虹光帶稱為”光譜”,其色彩排列為:紅、橙、黃、綠、籃、紫。
◎何謂能見光?
透過光譜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電磁波長大約在 380個奈米 (nm)(深的紫)和 780個 nm. (紅色的) (一奈米是公尺是第十億分之一)人類健康的眼睛能看見光的。 但是也有些人可以感覺出 360nm,至800nm的長波長,剛好就是從紅色到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