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歌劇《魔笛》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自幼即顯露出超凡的音樂才華,是著名的「音樂神童」。
在父親的極力栽培與保護下成長,26歲前往維也納發展,致力於成為獨立的作曲家。
雖曾紅極一時,但因不諳人情世故而窮途潦倒,35歲便英年早逝。
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歌劇作品更是歌劇舞臺的長青劇目。
歌劇作品以深刻的洞察力刻畫人性與感情,但同時兼具幽默與嚴肅。
以劇作家達彭特的劇本所改編的三部義大利喜歌劇:《費加洛婚禮》、《唐.喬凡尼》,以及《女人皆如此》為喜歌劇的代表作品。
Annette Dasch
〈愛神請垂憐〉
選自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
《魔笛》(Die Zauberflöte)是莫札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也是德國歌唱劇的集大成之作。
席克耐德的劇本具有古典均衡與對立的精神:
祭司薩拉斯特羅的正義與夜之后的邪惡
塔米諾的精神情感與捕鳥人的感官愛戀
莫札特以童話故事融合即興式的喜劇,加入共濟會「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
故事背景
假想的時代。
主要角色
塔米諾,男高音:王子。
帕米娜,女高音:公主。
帕帕給諾,男中音:捕鳥人。
帕帕給娜,女高音:捕鳥女。
薩拉斯特羅,男低音:大祭司。
夜之后,女高音:帕米娜之母。
三位侍女/三位祭司/三位天使
第一幕
序曲以強有力的三和弦開始,連續響奏三次,暗喻共濟會的神祕數字。
在樹林中,王子塔米諾被大蟒蛇追趕,並發出急切的呼救聲。
此時,夜之后的三位侍女適時出現救了王子,但是當王子醒來,在他身旁出現的竟是揹著鳥籠,全身羽毛的捕鳥人帕帕給諾。帕帕給諾快樂地唱著俏皮逗趣的〈我是個快樂的捕鳥人〉。
王子誤以為是帕帕給諾救了他,夜之后的三位侍女再度出現,痛斥帕帕給諾虛偽貪功。隨後侍女們拿出了帕米娜公主的畫像,解釋公主正身處險境,希望王子能拯救被囚禁的公主。王子一見肖像,便唱出〈這畫像極其美麗〉,並決心救出公主。
當王子準備啟程時,三位侍女送給王子一支具有神奇魔法的金笛,告訴王子魔笛「可以使人得到愛情,使不幸者獲得歡樂,使單身漢找到伴侶。遇到危急時,又能使人脫離險境,是比金銀珠寶更可貴的禮物」。王子便帶著魔笛與因說謊被罰的帕帕給諾出發去拯救公主。
王子朝著大祭司薩拉斯特羅的城堡出發,決心要救出公主。
塔米諾來到了神聖森林,碰到了「睿智」、「理性」和「自然」三個神殿的考驗。在一連串的試煉中,王子以其定心、忍耐與沉默克服重重障礙,而且每當危急時刻,王子便取出魔笛,說也奇怪,魔笛發出的旋律總是會讓王子化險為夷。
第二幕
當王子塔米諾救出公主帕米娜之際,大祭司薩拉斯特羅出面說明一切均是掌握中的安排,目的在考驗這對年輕人,薩拉斯特羅唱出〈伊西斯神啊〉,並向神祈禱,希望這對戀人能通過試煉。
但是這一切的發展並不在夜之后的計畫中。原本她想利用帕米娜奪回薩拉斯特羅的太陽七重楯,她狂怒地唱出〈心中燒熾著怒火〉,要帕米娜為她奪回權勢。
塔米諾與帕米娜這對年輕的戀人,以堅定的信念與忠貞的愛情,通過了重重的考驗,有情人終成眷屬。而討喜的捕鳥人最後也尋得捕鳥女帕帕給娜,兩人幸福快樂地合唱著〈帕…帕帕給娜!帕…帕帕給諾〉的捕鳥人之歌。故事以皆大歡喜的喜劇收場!
古樂新風貌
民國68年由臺北歌劇劇場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聯合製作的莫札特歌劇《魔笛》,是臺灣音樂史上首次完整的歌劇演出。當年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共演出五場,座無虛席。《魔笛》由曾道雄導演,歐秀雄譯詞,首次以中文演出,跨出歌劇本土化的第一步。
此劇製作嚴謹,保有莫札特歌劇一貫的特色:錯綜複雜的劇情、鮮明的角色性格、幽默的對話和優美的旋律。曾道雄導演長時期投入歌劇的演出與推廣,對我國樂教貢獻良多,他以其獨到的功力,為這齣喜劇做出完美的詮釋。
曾道雄 & 陳麗嬋演唱
蕭泰然鋼琴伴奏
〈帕…帕帕給娜!帕…帕帕給諾!〉
選自莫札特歌劇《魔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