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孜
中國文字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字 - 隨著心情、環境、時代的不同,可以有數十種、上百種、甚至上千種寫法;而毛筆 - 透過字體的運用可以創造出很多的樣貌,發展成一種藝術。
董陽孜女士於1942年出生於上海,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師大美術系的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麻州大學藝術碩士的學位,回台灣後,全心投入書法藝術的創作,從臨摹古代碑帖入手,精研魏碑和顏體,深入書法藝術的殿堂,創作中溶入西洋構圖的理論,兼具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書法的美學,創作巨幅的草書作品,展現雄渾攝人的氣勢。
拿筆是一種感覺、一種心情,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動筆,每個人都能寫書法,得到和我一樣的喜悅。
1942年 出生於上海。 1952年 小學開始,由其父親指導臨寫顏真卿『麻姑仙壇記』,並開始寫二王體系之行書,一直寫到就讀北一女中。 1995年 畫壇前輩『張毅年』學畫。 1959年 參加中日親善書畫展獲金賞獎。 1960年 第五回中日親善書畫展獲特選獎。 1962年 就讀師範大學藝術系,此時除了繪畫技巧之學習外,受當時傅申.張隆延.丁念先.臺靜農等前輩書家指導臨習漢隸與宋四家書跡。 1963年 開始到1966年連獲中日親善書畫展及國際婦女會藝術比賽獎項,畢業後獲美國布魯克林大學博物館獎學金主修油畫。 1968年 進麻州大學碩士班,主修油畫旁修陶藝,在這一年他接受西方藝術理論開始嘗試用西方構圖方式表現在書法創作上。 1970年 在紐約雜誌社擔任美術設計工作。 1971年 返台省親,何懷碩鼓勵他回台展覽。 1974年 與和懷碩結婚,開始常常夫妻聯展。 1995年 以書法獲第四屆『雄獅美術創作獎』。
董陽孜「字在自在」的中國書法
大紀元記者李貞億根据新唐人“海外華人”電視節目編輯整理。
傳說倉頡仰觀天象,俯查鳥獸足跡,定下了書字的形象,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誕生如天地造化般撼動人心。五千多年來,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楷書,從實用到藝術,各種字體的演變,在文人的筆下,化為藝術的表現。董陽孜的書法不只是藝術,更是心靈與意志的展現,正以宏大的氣勢,湧現沛然的生命力,召喚觀者共鳴。
董陽孜女士於1942年出生於上海,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師大美術系的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麻州大學藝術碩士的學位,回台灣後,全心投入書法藝術的創作,從臨摹古代碑帖入手,精研魏碑和顏體,深入書法藝術的殿堂,創作中溶入西洋構圖的理論,兼具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書法的美學,創作巨幅的草書作品,展現雄渾攝人的氣勢。
董女士認為,書法是用毛筆書寫的文字,那一定是要人家看的懂的,假如這個字不可讀,或者看不懂,那是一個水墨創作畫,董女士所追求的便是以文字為主觀的意念,呈現視覺和空間的意境,在字的律動與筆勢的抑揚頓挫之間,編織深遂曠遠的視覺意像與心靈空間!
董陽孜的草書,敢於創新,其運筆能超越摹古,自創新局,超越行列與筆劃的限制,字形結構相互交錯,虛實相映,構成整體的新意像,她注意形體和氣韻的變化,在深思熟慮之後,驟然下筆,將意志投注在作品中,將力度蘊藏在筆畫中,如行雲流水般的掌握了文字的精神律動,揮灑與墨色濃淡潤燥的變化之中,湧現出沛然的生命力。
她說:自己的創作的方式,是讓我自己內在盡量地發輝,從其中我得到好多的快樂,這就是這次主題叫『字在自在』!就讓生活很自在,董陽孜的作品,在特殊的空間之中展現,以最簡潔的文字,泛起你我心湖的漣漪,展現出如詩般攸遠的意境,作品中留白的部分與空間呼應,在尺寸的方圓之外,展現更大的遼闊。她說:「我寫所有的字,多半都是站著寫的,每一張都是在地上寫的,幾乎是人站在紙頭上提著筆寫的」。
在雲門舞集林懷民的邀請下,董陽孜書寫了『雲門舞集』這四個字,也在她的祝福下,雲門舞集到世界各地,去傳遞中國的文化,與台灣的舞蹈之美,而董陽孜的筆勢起落,與墨色飛舞,正是最美麗的舞蹈。
近百年來,書法在現代生活中,失去了實用性,中國文字的意義與美好,在人們心目中被逐漸地淡忘。董女士秉持著對中國文字的熱愛,有著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她說:「我最惋惜的就是中國的文字,要怎麼樣去保留中國文字他所具有的時代意義,要把最好的書法呈現出來,讓大家看到了,感動了……然後書法的生命才能維持下去,才能世世代代地流傳下去,我也是希望年輕人可以看到我用一隻毛筆,可以呈現出讓你覺得很能認同的視覺,也覺得認為喜歡,那我已經達到目的了」她不像為自己辦展覽,好像是在為未來的許許多多代人,在留下一個記錄,想要讓未來的人…
她創作三十多年來,在台灣的美術館和世界各大城市的書法展覽,她都沒有缺席,不但用書法來傳達她的內心世界,更將中國文字之美展現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從古典文學中汲取菁華,用長時間去閱讀,去琢磨,讓心靈達到飽滿的狀態之後,將形式轉化為精神意象,在作品中展現出,文字內蘊的本質與縝密的心思,她內心充滿了熱情,像陽光一樣灑在你身上,如泉湧一樣的意志力,自自然然地流露在紙頭上。
「董陽孜的書法作品在表現上有意識的超越行列格局、字形架構,追求一種平面疏密與黑白變化的效果,讓書法跳脫傳統的點與線,成為必須兼顧四面、無前無後、無上無下的整體經驗。」 -----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石守謙
董陽孜書法展 - 經典作品
《Anger of An Emperor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
取毛筆筆觸剛與柔,衝突的特質與結構,化為頭髮般的細絲為表現手法。在影像的詮釋上,由「靜」開場,在看似平靜的表相之下,逐漸堆疊的情緒然後瞬間爆發,以侵略性的視覺佔據觀者的眼睛,傳達筆中之意﹣「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直到影像的最後,一切再度回歸平靜的黑色草原,今日種種譬如昨日死,傷痛終將被平復。
《Anger of An Emperor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 國美館360度展場
董陽孜書法展 - 經典作品
《Wind Before Mountain Rain 山雨欲來風滿樓 》
風為無形,卻暗喻即將來襲的風暴,以風引領影像中的視覺路線,開始的微風像是徵兆,城市建築隨著風崩解流逝,緩速飄散於空間,原本隱藏於表面之下的不安訊息逐漸漫延。強風吹至,城市碎片聚集,下個瞬間,迅速爆發出新生的枝幹,粗暴佔滿螢幕,直到全部變 為黑色。風是徵兆,而枝幹則喻為事件的爆發。黑色世界沈默5-10秒後,象徵事件後的 平息,白色的雨滴開始輕輕落下,直到染為全白,留下「山雨欲來風滿樓」七字。
《Wind Before Mountain Rain 山雨欲來風滿樓 》| 國美館360度展場
董陽孜書法展 - 經典作品
《Ageless of Insentient Nature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以「時間」為影像發展的主軌,由兩種不同角度的面相觀看。第一個視角,單純由天地不變的循環來觀看「時間」,因為天地維持周而復始的定律,天地得以永恆。影像上,將「時間」具像化,以緩慢扭轉的線條化為時間的軌跡運行於墨色空間。第二個視角是加入「人」的觀點,人與天地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人類是有情感、有思考的,經過時間的累積,人類成長、轉變、衰老,漫游人生之路。影像的表現,將人類比喻為光點,透過光點產生的影子由原本生硬的長方體轉化為活潑且柔軟的墨流,像是人類的思性與情感,跟隨墨流,展開生命的旅程。
《Ageless of Insentient Nature 天若有情天亦老》| 國美館360度展場
這期展覽中還有項特別數位藝術特展「天地眾生的對話–董陽孜+蔣顯斌 」,副標題是「一場文字基因的風雲際會」。蔣顯斌運用董老師的五件書法作品,創作出最能表現出該詞句意境的數位動畫,觀眾可拿取其中一篇書法捲軸放在數位平台上,360度環繞展場則會出現該書法文字的數位動畫影像,其壯麗浩蕩的景像不斷地挑戰您的視覺神經。
對話:董陽孜書法作品展
時間:2009.02.21 ~ 2009.04.26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 創作 / 董陽孜 空間設計 / 姜樂靜 數位創作 / 蔣顯斌
行政院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的「對話-董陽孜書法作品展」,自開展以來吸引了許多的觀眾前往欣賞,在馬英九總統於4月2日來館參觀後,總統夫人周美青女士也在今(14)日結束上午公開行程後,於下午3點多至國美館參觀,享受一個輕鬆愉悅的午后。
跨界對話、跨域創作、跨平台的展演合作,是當代藝術很重要的一個發展趨勢,也是當代藝術引人興味之同時,每能引發議題思考的原因之一。 跨界,有助於擴大「專業」的視野;跨域,有助於超越自我的侷限;跨平台,有助於掙脫框架開創新局。「無中生有:書法、符號、空間」展基於這個理念而成型,參與這個展覽的藝術家,包括董陽孜、楊岸、阮慶岳、劉小康、胡恩威、胡德如、簡學義、黃永洪、陳瑞憲、以及Rainbow team+工研院的組合。本展以書法為引,希望在這「文字氾濫、書寫式微」的資訊時代,探討書法融入當代視覺文化環境的各種可能性。「無」是董陽孜以書法家角色 與不同領域人士相互激盪的起點,「有」是一種史無前例的「期約創作」的成果。
無中生有:書法.符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