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緣起
1970年代,「退出聯合國」以及「中美斷交」等政治事件,激發臺灣人的民族意識與文化覺醒,因此作為對當時樂壇主流之西洋音樂反動的民歌於焉誕生。1975年,楊弦以余光中的詩集《白玉苦瓜》譜曲,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結合流行音樂與現代詩歌,被視為校園民歌時代的開啟。
民歌緣起
楊弦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為詞,為之譜曲,並在1974年胡德夫的演唱會上發表,余光中對他的創作相當滿意,楊弦受其鼓舞,繼續將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譜成曲。
影片為楊弦的〈鄉愁四韻〉。
民歌緣起
知名廣播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在聽完胡德夫演唱會後,向楊弦要了三首歌在節目中播出。陶曉清說,那時要是在節目播放中文歌曲,聽眾都會反彈,沒想到播出之後反應熱烈,有的人希望多聽到這樣的歌,有的人說自己也寫了一些歌。
後來,陶曉清就將節目重心轉為播放中文創作歌曲,鼓勵聽眾投稿。她將這些「素人」的才華配對,一一錄製、在節目播放。一時間,「民歌」蔚為風潮。於是,陶曉清成了「民歌之母」。
民歌緣起
楊弦於2015年接受大愛電視臺專訪,談及民歌的發展及他的民歌創作理念。
民歌緣起
1977年,李雙澤在淡江大學的演唱會上,丟掉手中象徵西方文化的可樂瓶,並高喊「唱自己的歌」,史稱「淡江事件」,此事亦被視為民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民歌運動的推廣
楊弦及李雙澤可說是民歌運動的重要推手,但真正使民歌傳唱風行,1977起連續四屆由《新格唱片》舉辦的「金韻獎」則功不可沒,齊豫、李建復、王夢麟、鄭怡皆為該獎的獲獎歌手;《海山唱片》舉辦的「民謠風」則力捧蔡琴與蔡佳修,皆為民歌具代表性的歌手。
民歌運動的推廣-金韻獎
金韻獎是《新格唱片》舉辦的「青年歌謠演唱大賽」的名稱,為鼓勵年輕人自己創作、自己演唱而舉辦,參賽曲目以原創為主,提倡清純質樸的校園民歌風格。金韻獎於1977至1980年間每年舉辦,第五屆則在1984年舉行,但已無往屆的影響力。金韻獎出身的代表歌手有:齊豫、王夢麟、李建復、施孝榮、鄭怡、包美聖等。
民歌運動的推廣-民謠風
和《新格唱片》舉辦的「金韻獎」分庭抗禮的歌唱比賽,就屬《海山唱片》辦的「民謠風」,當中以蔡琴、葉佳修最具知名度。
民歌四十
1975年舉辦的「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可謂民歌運動的起點,往後十年的民歌運動,不僅促成臺灣唱片工業的發展,其藝文底蘊與原創精神更成為臺灣流行音樂的根基,有鑒於民歌的深遠影響,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自2005年起(民歌二十週年),每十年舉辦民歌演唱會。
民歌四十
2015年適逢「民歌四十」,演唱會上邀請68位歌手,包含楊弦、楊祖珺、胡德夫、葉佳修、李建復、吳楚楚、齊豫、潘越雲、殷正洋、金智娟、王夢麟、趙樹海、黃韻玲等,除了演唱會之外,更規劃展覽、紀錄片《四十年》、紀念專書等活動。
民歌四十
民歌之母陶曉清,於2015年接受大愛電視臺專訪,談民歌四十。
影片為專訪上集。
民歌四十
民歌之母陶曉清,於2015年接受大愛電視臺專訪,談民歌四十。
影片為專訪下集。
民歌四十
電影《四十年》於2016年上映,由侯季然執導、陶曉清監製,匯集民歌時期最活躍的歌手和推手,楊弦、胡德夫、陶曉清、吳楚楚、楊祖珺、李建復、侯德健、李宗盛、邰肇玫......都一一現身,預告片中的背景音樂正是楊弦的名作〈江湖上〉。該紀錄片不談過多的歷史背景,反而以「人」為重點,談時代的變遷和這些人在時間中的成長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