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生於嘉義,13歲入公學校,再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受教於石川欽一郎。 自幼就有繪畫的興趣。當時臺灣的畫家圈普遍以作品入選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榮,因為當時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總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畫家能得到有史以來最高的聲望與地位,也是臺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於是陳澄波發想自己能成為一名大畫家。進入國語學校的第一年,陳澄波在著名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的教學指導之下,學習到基本的寫生訓練與水彩技法。 陳澄波除了以〈嘉義の町中〉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1926)[5],隔年又以〈夏日街景〉入選日本第八回帝展(1927)以外,其後也多次入選槐樹社展、春陽展、光風展、臺展、臺陽展、府展等展覽,並先後組織七星畫壇、赤島社、臺陽美術協會等重要美術團體,其於繪畫的成就,以及推展臺灣藝術文化的努力,功不可沒。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搖滾不死!皇后合唱團傳記電影首登大銀幕 神曲百分百催淚再詮釋
超馬好手陳彥博日前南極250公里超馬賽以第2名完賽,並以總積分第一取得2016年4大極地賽總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第一位同年內完成4大極地賽事的亞洲選手。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1895年生於嘉義,13歲入公學校,再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受教於石川欽一郎。 自幼就有繪畫的興趣。當時臺灣的畫家圈普遍以作品入選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榮,因為當時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總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畫家能得到有史以來最高的聲望與地位,也是臺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於是陳澄波發想自己能成為一名大畫家。進入國語學校的第一年,陳澄波在著名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的教學指導之下,學習到基本的寫生訓練與水彩技法。 陳澄波除了以〈嘉義の町中〉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1926)[5],隔年又以〈夏日街景〉入選日本第八回帝展(1927)以外,其後也多次入選槐樹社展、春陽展、光風展、臺展、臺陽展、府展等展覽,並先後組織七星畫壇、赤島社、臺陽美術協會等重要美術團體,其於繪畫的成就,以及推展臺灣藝術文化的努力,功不可沒。
陳澄波
「將實物理性地,說明性地描繪出來沒什麼趣味,即使畫得很好也缺乏震撼人心的偉大力量。任純真的感受運筆而行,盡力作畫的感覺更好!」──陳澄波
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為「臺灣美術」最具代表性人物。他是臺灣畫家中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的第一人,對藝術創作的投入與成就,以及對臺灣美術運動的推進,貢獻宏大。
陳澄波(1895-1947),臺灣嘉義人。父親陳守愚是一位精通漢學的清末秀才;儘管童年生活主要是由祖母照顧,但陳澄波仍從父親身上傳承了深厚的漢學基礎與文人特質,日後都成為他藝術生命重要的養分。1917年臺北國語學校畢業後,分發母校嘉義第一公學校、水上公學校服務。於1924年,服完六年義務教學後,前往日本留學,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1926年,東京美校三年級,以〈嘉義街外(一)〉一作,入選第7屆帝展,為臺灣油畫家入選之第一人,震撼全國;1927年,以〈夏日街景〉再度入選。同年,本科結業,再入研究科深造。1928年,作品〈龍山寺〉也獲第2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特選。
1929年,東美畢業,在日本文部省推薦及留日中國畫家王濟遠(1893-1975)邀請下,前往上海任教,先後擔任「新華藝專」西畫科主任教授,及「昌明藝專」、「藝苑研究所」等校西畫教授及主任等職。此時,也擔任上海市全國訓政紀念綜合藝展審查員、國民政府日本工藝考察團委員、上海市紀念訓政全國美展審查委員等職。1932 作品〈清流〉代表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同時入選全國十二代表畫家等。其間,作品持續多次入選帝展及臺展特選。1932年獲臺展無鑑查展出資格。
居上海期間,陳澄波教學相長、奮力創作,留下許多大幅力作,均呈現特殊的現代主義思維。同時,他也積極參與新派畫家活動,如「決瀾社」的發起及籌備會議。陳澄波生性活潑、熱情大方,與傳統國畫家和新派畫家均有深厚交誼。
1932年發生128事變(又名松滬戰爭),陳澄波於1933年返臺,全心投入臺灣的藝術發展。1934年邀集同好組成「臺陽美術協會」,每年舉辦年展及全島巡迴展,推動美術提升及普及的工作,對於臺灣30-40年代的藝術文化影響深遠。個人創作亦於此時邁入高峰,色彩濃郁活潑,充分展現臺灣林木蓊鬱、地貌豐美、人群和善的特色。
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他欣喜若狂地提議倡辦美術學校,熱心地方公益,卻不幸在228事件中犧牲,空留遺恨於人間。
年表
1895年
2月2日,生於清領時期的臺灣省臺南府嘉義縣。父親陳守愚為一私塾教師,母親則在陳澄波出生後不久去世;後因父親另娶,被送交至乳母家寄養。
1897年
改由祖母林寶珠撫養,祖孫兩相依為命,祖母以販賣花生油和雜糧維持生計。
1907年
祖母老邁不能謀生,改由二叔陳錢撫養。
13歲進入嘉義公學校(今崇文小學)就讀。
1909年
父親陳守愚逝世。
1913年
嘉義公學校畢業。
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校址位於現今臺北市立大學),受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指導,開啟對西洋美術的初步接觸和認識。
1917年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畢業。
任嘉義公學校訓導。任教期間因教學認真、表現優異,數次領取嘉冕獎金。
1918年
與嘉義南門張濟美次女張捷結婚。
1919年
長女陳紫薇出生。
1920年
轉任水堀頭公學校(今嘉義縣水上國小)。
1923年
以漢文投稿彰化崇文社第37期徵文,並獲得第六名之獎勵。
1924年
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的圖畫師範科。夜間並在本鄉繪畫研究所進修素描,前後五年。
次女陳碧女出生。
陳澄波/枇杷樹/1924年/膠彩 絹/61×51公分
此幅畫為陳澄波就讀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一年級時的習作,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作品。忠實寫生的態度,清楚地交待枝葉的轉折與交疊關係,將枇杷樹的一梢描繪得相當真實。未經剪裁的樸素感和稍嫌僵硬的質地皆是本畫的特色,但畫面中央添加的兩隻小鳥仍未能凸顯其流動的趣味。
1925年
〈南國の夕陽〉入選第2屆白日會展。與陳植棋在日本擬籌組美術團體「春光會」,但因學長黃土水反對而作罷。
1926年
〈南國の川原〉〈南國の平和〉入選第3屆白日會展。
〈嘉義の町はづれ〉(現名〈嘉義街外(一)〉)入選日本第7屆帝展。
長男陳重光出生。
陳澄波/嘉義街外(一)/1926年/油彩 畫布/約72.5×100公分(原作佚失,現存黑白照片)
陳澄波從1926年起連續三年創作〈嘉義街外〉,1926年這幅是他第一次入選日本第7屆帝展,也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人第一次以油畫入選帝展,意義格外重大。
畫中呈現出規矩方正的學院作風,為後學者示範西洋畫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所重視的透視法。畫面中活潑的雞群與人物都退避道旁,讓街道筆直地伸向遠方的地平線,並與電線桿會合。前景起伏不整的小路以及突出的人物活動,是全幅的精神所在。
陳澄波/外出/1926年/膠彩 絹/120×54公分
此畫可歸入日本江戶時代以來,美人畫傳統下的作品。畫中少女的頭髮簡單地平塗,幾乎分不清是剪成短髮或者梳成髻,身著豔麗的和服,眉目間猶有幾分稚氣,但神情堅定,右手緊握洋傘,左腳略向前跨出一小步,毫不做作。她的可親性,像是現實世界中無邪的姐妹,壓抑不住外出的興奮。
陳澄波/沉思/1926年/膠彩 絹/126×111公分/私人收藏
此幅畫為陳澄波就讀東京美術學校三年級的畢業作品,與另一幅東洋畫〈外出〉為同一時期之畫作。畫中少女輕鬆而不失典雅的坐姿,形成穩重的直角三角形構圖與具體的空間感。整個畫面色彩淡雅,大面積的黃色背景,調和些許的紅色作景深的變化表現。然而人物與背景樹木之間的空氣與朦朧的距離感卻較難掌握,全幅畫也因此顯得較拘謹沉重。
1927年
〈雪景〉〈媽祖廟〉入選太平洋畫會第23屆展。
〈嘉義公會堂〉入選第8屆中央美術展覽會。
自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畢業,並入研究科繼續學業。
陳澄波/自畫像/1927年/油彩 畫布/41×31.5公分/私人收藏
32歲的陳澄波在考進東美研究科這年,特地為自己畫了一張自畫像,作為人生的重要紀錄。由於他一向非常欣賞梵谷的創作熱情,所以這張自畫像就決定借用梵谷的手法,來表達對自我的期許。也許當時創作心中湧動的情感實在太強烈了,畫面上陳澄波臉上的表情,竟然顯露出緊張焦慮的神色,在整個色調暗沉的畫面上,游移的光線正好映照在臉上,造成強烈的明暗效果,也加強了畫面情緒性張力。
畫這張圖時,陳澄波頭戴大大的寬邊帽、一頭蓬鬆的捲髮,一身陳舊的衣帽,卻掩不住瀟灑不羈的態度與一股懾人的英氣,他以炯然堅毅的目光,毫不閃避地看著觀眾,大方表達對努力奔赴未知前程的篤定。陳澄波選擇向日葵作背景,恰可映照他參考梵谷愛畫向日葵的習性。但是陳澄波畫裡的向日葵,乍看之下,畫得與南臺灣盛產的罐頭鳳梨切片像極了,這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但這幅作品除了令人感受莊嚴肅穆之外,還另有一番鄉土氣息的樸拙與趣味。
〈秋ノ博物館〉〈遠望ノ淺草方面〉入選第4屆槐樹社展。
〈秋の表慶館〉〈雪の町〉入選第4屆白日會展。
於臺北博物館個展。展出油畫〈嘉義町外〉〈南國川原〉〈秋之博物館〉〈美校花園〉〈西洋館〉〈初雪上野〉〈朱子舊跡〉、〈鼓浪嶼〉〈郊外〉〈伊豆風景〉〈雪街〉〈黎明圖〉〈潮干狩〉〈紅葉〉〈須磨湖水港〉〈觀櫻花〉;水彩畫〈水邊〉;日本畫〈秋思〉等作。
於嘉義公會堂個展,展出作品61件。
陳澄波/秋之博物館/1926年/油彩 畫布/33.5×45公分/私人收藏
直入觀者眼簾的,是一座堂皇宏偉的西式建築,從一大兩小的三座綠色圓頂與白色石磚壁面、石柱等描繪可知,畫家所繪的是東京帝室博物館(即現在的東京國立博物館)之表慶館。畫中博物館的綠頂、館前棕櫚葉、路旁綠樹叢,恰和統攝全畫的橙褐色系互襯,令整體視覺氣氛不致太過窒悶,大道兩旁的紅葉與枯枝,讓人嗅到濃濃的秋天氣息。從畫幅下緣延伸出的道路,一路往上連接到中景的前庭廣場,高明度的色塊消解了褐色調的沉鬱感受,讓中景變得明亮而開闊。藉由構圖的疏、密安排與寒、暖色對比,再佐以運用遊客點景所營造出的閒適氣氛,讓秋日的博物館看來更顯安閑靜好。
與廖繼春、顏水龍、范洪甲、何德來、張舜卿組成「赤陽洋畫會」,並於9月1-3日於臺南公會堂展出,作品120餘件。
〈街頭の夏氣分〉(現名〈夏日街景〉)入選日本第8屆帝展。
〈帝室博物館〉入選第1屆臺展。
與林玉山共同舉辦書畫展於嘉義公會堂娛樂部。
陳澄波/夏日街景/1927年/油彩 畫布/80.5×100.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陳澄波運用畫面上的二分法,由一根電線桿把畫面直接切割成二等份;而藉由圓環的造形巧妙的連結二分割畫面,這打破了傳統繪畫的構圖禁忌,形成一新的創意,與西洋印象主義的畫家卡玉.伯特的〈下雨天〉之作品,均有異曲同工之妙。創作此畫時期純以「外光派」的繪畫觀念及技法為主軸,強調要研究自己,了解自己,避免迷信名家,也就是運用了類似初期「印象主義」的形式與理念。
陳澄波/帝室博物館/1927年/油彩 畫布
在日本求學時,因為住在東京美術學校附近,陳澄波就常常以上野公園、上野美術館、帝室博物館等每日見得到的景色,作為寫生的題材。其實陳澄波在家鄉當老師的時候,已經養成喜歡戶外寫生的習慣,並且也會將一整班學生帶到郊外寫生。而勤於戶外寫生、很少在室內作畫的態度,在他成名之後,也一直持續著。此作畫面前景的左右兩棵大樹,就像侍衛一般地雄立在觀者面前,並且綻放著細嫩的枝芽,它也顯現陳澄波的性格,給人既粗獷又細膩的雙重感受。
1928年
〈新高の白峯〉入選第5屆白日會展。
〈不忍池畔〉入選一九三O協會第3屆展。
〈歲暮の景〉入選第5屆槐樹社展。
〈雪景〉入選第15屆光風會展。
個展於廈門旭瀛書院,作品40件。
〈空穀傳聲〉〈錢塘江〉入選福建美展。
〈龍山寺〉(特選)〈西湖運河〉入選第2屆臺展。
油畫〈龍山寺〉奉納於萬華龍山寺,並與黃土水的雕刻〈釋迦像〉一起陳列在會議室內。
陳澄波/龍山寺/1928年/油彩
陳澄波/上野美術館/1928年/油彩 畫布/53×68公分/私人收藏
畫面左右兩側的樹木,葉片脫盡,僅剩撓曲的枯枝,呈現出冬季蕭瑟清冷的氛圍,其在構圖上也具有框架觀者視線的作用,雖然樹幹遮蔽了館前告示牌與部分屋牆,樹枝卻能將觀者目光引導至林木環繞的美術館上。另外,美術館的正面雖也被矮樹叢等部分遮蔽,但仍能辨識出古典樣式的白色列柱、紅磚壁面和登樓承階等特徵,尤其是懸掛在屋頂的日章旗,以及階梯旁的路燈與汽車等描寫,鮮明地點出了該館的官設,以及現代化特質。
1929年
〈西湖東浦橋〉入選第6屆槐樹社展。
自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研究科畢業。
〈早春〉〈清流〉〈綢坊之午後〉參展教育部於上海主辦之第1屆全國美術展覽會。
〈湖上晴光〉〈外灘公園〉〈中國婦女裸體〉〈杭州通江橋〉4件作品參加西湖博覽會。
夏,張大千與俞劍華即將前往日本,行前張大千、張善孖、俞劍華和楊清磬等4人合繪一張花果水墨軸,由王濟遠題字,送給陳澄波作紀念。
陳澄波/西湖東浦橋/1928年/油彩 畫布
1928年,陳澄波首次畫游杭州西湖,所創作的幾件作品,已顯露對中國繪畫特色的吸納與嘗試。此幅畫作被當時論者評為:「兩株柳樹帶有不少南畫清楚氣氛。」
陳澄波/清流/1929年/油彩 畫布/72.5×60.5公分/私人收藏
陳澄波受到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在運筆及構圖上均會流露出那種形式;充分的把中國水墨畫的「皴法」運用於油畫「筆觸」上,此畫的運筆,橫豎之間處處有勁。左邊前景的樹枝運用了元代倪雲林的枯枝皴法,小舟與莫內的〈印象.日出〉中的小船類似,遠山應用了塞尚的〈聖維多利亞山〉畫法,融和了中西繪畫的技巧與意境,因此有中國南派的水墨與西洋印象主義的空氣流動之感。
陳澄波/綢坊之午後/1929年/油彩 畫布/89.4×115.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畫作描繪了長條的染色布匹,從畫面的頂端向下垂掛至畫面中央,陳澄波在這裡運用了非常奇特的安排,讓原本非常傳統的景物描繪在觀眾眼中脫軌演出,創造一個看來似乎並不平靜的畫面,於是在畫作的表面與布條之中的景物之間,營造了一個空間,在此前衛的概念融入了傳統的環境之中。同樣的,這些長條的油彩垂直切割了整個畫面,左半部為了配合建築立面,筆觸十分平滑,而右半部分的水波與建築,卻是非常印象主義式的風格。兩種風格大異其趣的融合於一張畫布中,在同一個平面上運用了兩種不同的筆法,由於多種風格並存於同一個空間裡面,因此這幅畫作可以分成四個部分來觀賞。
與汪荻浪一起獲聘為上海新華藝大西洋畫教授。
參展藝苑繪畫研究所舉辦的第一次美術展覽會「現代名家書畫展覽會」上海寧波同鄉會,展出〈晚潮〉(風雨白浪)與〈前寺〉(普濟寺)。
〈早春〉入選第10屆帝展。
陳澄波/早春/1929年/油彩 畫布
〈晚秋〉(特選.無鑒查)〈普陀山の前寺〉(無鑒查)〈西湖斷橋ノ殘雪〉(無鑒查,又名〈清流〉)入選第3屆臺展。
任藝苑繪畫研究所指導員。
註:無鑒查就是免審查就可以參展。
陳澄波/晚秋/1929年/油彩
1930年
至昌明藝術專科學校任教。
〈杭州風景〉入選第7屆槐樹社展。
〈普陀山の普濟寺〉入選日本第2屆聖德太子美術奉贊展覽會。
參與赤島社第2屆展覽會於臺南公會堂。
接家人到上海同住。
個展於臺中公會堂,作品75件。
應上山滿之進前總督之囑,赴臺灣東海岸達奇里溪(今之立霧溪)寫生。
任上海藝苑繪畫研究所名譽教授。
〈普陀山の海水浴場〉(無鑒查)〈蘇州の虎丘山〉(無鑒查)入選第4屆臺展。
陳澄波/蘇州虎丘山/1930年/油彩 畫布
畫中古寺、落葉、歸鳥的氣氛,表現出中國水墨畫的意境。
陳澄波/祖母像/1930年/油彩 畫布/65×50公分/私人收藏
1930年7月18日陳澄波由上海返臺回嘉義,暑假後即迎接家人至上海定居,長年在外的他,此刻終能享受這天倫之樂,也因此畫了一系列的家人畫像,〈祖母像〉就是此時的作品。1930年的祖母已達88歲的高齡,戴著頭飾及穿上咖啡色系的臺灣衫,用鮮紅色的背景,把祖母慈愛、歷經歲月風霜,及在憂愁中卻帶有堅毅的表情顯現出來。〈祖母像〉的構圖基本上是由三個橢圓形構成,即頭部、身體及扇子三部分,這種簡潔扼要的構圖主宰了畫面的穩定,藉著手中斜15度的扇子產生了動感的變化,且這幅作品與中野そよ子於日本第8屆二科美術展覽會出品的〈自畫像〉有極類似的地方,同樣的角度及同樣三個圓構成的構圖,都是簡單而富有美感。通常由圓心往外擴張的構圖,是靠「圓」來安定畫面、來控制畫面。
1931年
辭去新華藝專西洋畫科主任的職務。
參展上海新華藝專「新華畫展」於新世界飯店禮堂。
油畫〈人體〉參展藝苑第2屆展覽會。
第3屆赤島社展於臺北舊廳舍舉辦,展出〈上海郊外〉〈男の像〉等5件作品。
至江蘇無錫寄暢園、太湖黿頭渚、惠山等地寫生。
與倪貽德、龐熏琴、周多、曾志良在上海梅園酒家召開決瀾社第1次會務會議。
〈蘇州可園〉入選第5屆臺展。
三女白梅出生。
辭去新華藝專西洋畫科主任的職務。
陳澄波/蘇州可園/1931年/油彩 畫布
畫中筆觸線條具有草書的書法筆意。陳澄波的油畫,不論是主題意境亦或使用草書筆意的線條,都顯示其在作品中表現出有別於西洋風格,而創作出具有東洋藝術意味的油畫。
陳澄波/我的家庭/1931年/油彩 畫布/91.5×117公分/畫家家屬收藏
此畫作為陳澄波一家旅居上海時期的作品,畫面安排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自右起分別是長女、長子、夫人、次女與畫家本人。在餐桌上散放著陳澄波經常閱讀的書籍與雜誌,背面牆上有兩幅畫作,畫家本人手執調色盤與畫筆,十足顯現這是畫家的家庭。陳澄波本性真誠樸實,有敏銳的感性,他的畫友認為他有一些神經質。他一生最崇拜的畫家是梵谷,在其藏書中,《梵谷小傳》及其書信,他都一再細讀體會,而他的一張自畫像,是以向日葵為背景,足見其信服梵谷的程度,這件作品的人物神情與梵谷〈吃馬鈴薯的人〉近似。當時上海的局勢頗為吃緊,隔年便發生918事變,他們全家經常避居法租界,不安的情愫蘊釀其中,此作以兩種視角構成,餐桌上的擺設是俯瞰的角度,但周圍的陳澄波家庭則以平視的角度呈現,加上前述的因素,更給人極不安定的感覺。
陳澄波/運河/1931年/油彩 畫布/45.8×53.4公分/私人收藏
此畫充分表現陳澄波「高俯視透視圖法」的技法,把所有景物帶入畫面一覽無遺,這種「高俯視透視圖法」通常把地平線放置於畫面的上方,前景擴大拉廣,所以讓觀者更覺畫面的開闊,因此此畫前景的來往舟船,顯得絡繹不絕。1929年正是陳澄波自東京美術學校接受完整的西洋繪畫階段,所以此畫運用梵谷的流動粗獷的線條來繪製樹群,運用前期「印象主義」的互動漸暈色彩來表現水面,以及「野獸派」的對比色彩使畫面生動有力,加上他用「多重分解的綠色」增加畫面的許多層次,這也是許多藝評家常讚美陳澄波的作品中「綠色」的變化為其他畫家所不及。
1932年
參與決瀾社第2次會務會議。
〈西湖風景〉入選第7屆春臺展。
128事變發生後,將家人從上海送返臺灣。
受推薦代表中華民國參展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33-1934)。
參展第1屆決瀾社展覽。
〈松邨夕照〉入選第6屆臺展。
1933年
由上海返臺定居。
〈西湖春色(一)〉入選第7屆臺展。
陳澄波/西湖(一)/1933年/油彩 畫布/37.5×45公分/私人收藏
畫面中的主題──橋,仍然是〈清流〉(1929)中的斷橋,但此畫描繪的季節可能是早春。橋的造形顯目大方,左下角近景的坡角縮小,而樹木與人物的畫法竟然相似於水墨畫的作風,緊貼畫面,顯得有點單薄。水中的映景光色明亮,與藍天相對,占畫面的一大部分,反映出春天一般的綠意與生氣。
1934年
〈西湖春色(二)〉入選第15屆帝展。
〈八卦山〉(特選.臺展賞)〈街頭〉入選第8回臺展,並獲得5年的「無鑒查」資格。
參加在鐵道旅館舉辦的「臺陽美術協會」成立大會。
次男陳前民出生。
陳澄波/西湖春色(二)/1934年/油彩 畫布 /91×116.5公分
陳澄波自上海回臺,畫風上卻還沒有放棄借用水墨畫的線條趣味。此幅近景的幾根細瘦樹幹的畫法,不難令人聯想及他所推崇的倪雲林山水。全幅描述斷橋附近的西湖早春,頗富粉妝玉琢的裝飾意味,細節較豐富。從樹間望去,湖上白篷的小船悠游自在,前景右方的人物走在林間小徑,整個畫面充滿悠閒輕鬆的趣味。
陳澄波/街頭/1934年/油彩 畫布 /91×116.5公分
畫作裡的商店都是兩層樓以上,門面掛有直式和横式招牌,中文、日文的招牌都有,右邊西式建築物有涼亭仔腳,也就是騎樓。大樹的面積占去三分之一畫面,是一棵古老大榕樹,樹蔭下有一小攤販,停在電線桿旁做生意,這是當年留下來的温馨畫面。右邊有一個持拐杖的人,表現出來的動作是畫家很少描繪的動態。此作品原作可能遺失,所以用翻拍黑白照片,沒有彩色版。
陳澄波/農家/1934年/油彩 畫布 /91×117公分
畫中低矮的農舍,起伏的地貌,加上一個有著美麗曲橋的前院庭園,一派農村景緻;右前的大樹,順著畫幅邊緣,大大地伸了一個懶腰,樹上的葉片較為稀疏。但相對的,由左方沿著池塘邊延伸過去的一整排樹,都是葉叢茂盛、色澤明亮,猶如攤晒在陽光之下;同時屋前庭院還整齊地種了一排尚為低矮的小樹,而在這些綠樹包圍下,另有兩顆枯木,分置前景(左側)與中景(中央),裸露的枝幹,毫無葉片的襯托,但線條曲扭,猶如舞蹈的人形,增加了畫面的視覺流動感。
陳澄波/嘉義街景/1934年/油彩 畫布 /91×116.5公分/私人收藏
此幅作品中,前者頗似鳳凰木的樹種,由兩棵並生而起,粗大的樹幹,明暗突顯,色澤接近後方房舍的褐色系,枝葉婆娑,成為畫幅上方的框景,樹下的人影,更突顯了樹木的高大;而畫幅左方則是另一棵屬於中景的中型樹種,也有兩層樓高,但樹幹細如電桿,明顯透露還屬年輕,葉叢層次分明,疊疊上升,和近景大樹完全不同的表情,兩相對照,再加上遠景的山影與樹冠,帶著藍調,形構出由近而遠的畫面景深之感。
陳澄波/嘉義公園一景/1934年/油彩 畫布 /73×91公分
此畫描繪一家人來到公園內,觀看籠中猴子嬉戲的畫面,在翠綠的樹叢、綻放的花朵及明亮的陽光下,顯露全家和樂融融的氣氛。陳澄波以白色及高明度的色彩來刻畫三度空間的獸籠,在昏暗的樹叢中,確立了主題的重要性。人物的配置有高低、有大小,衣服的色彩相襯,使畫面活潑可愛。人物的面向與猴子相向,形成一組「人」與「猴子」對話的景象。遠處的亮光處與前景的花圃,把畫面的層次增加,景深拉遠。
1935年
〈南國街景〉〈不忍池畔〉入選日本第22屆光風會展。
〈樹蔭〉〈夏日〉〈芍藥〉〈たそがれ〉〈街頭〉〈西湖春色〉〈新高の殘雪〉參展第1回臺陽展。
〈春の阿里山〉(現名〈阿里山之春〉)〈淡江風景〉入選第9屆臺展。
陳澄波/琳瑯山閣/1935年/油彩 畫布 /73×91公分/私人收藏
本畫描繪嘉義地方名士張錦燦醫師之私宅庭院──「逸園」。陳澄波曾說:「逸園是嘉義醫師張錦燦氏庭園的一部分,此為一幅南宗風格畫,模仿中國古來的畫風表現東洋的氣氛。」張錦燦夫婦將自宅「諸峰醫院」二樓題為「琳瑯山閣」,除了作為日常起居處,並定期舉辦雅集,成為當時嘉義地區重要的藝文活動據點。陳澄波本著融貫東西藝術的創作理念,將中國南宗文人畫的筆意、取景概念應用在油彩作品上,其色調恬淡、筆法具有拙趣,庭園有小橋流水造景,涼亭懸有題匾,名為「澹亭」,透出宅邸主人的儒雅品味。
陳澄波/淡水風景(淡水)/1935年/油彩 畫布 /91×117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淡水是陳澄波熱愛的小鎮,在1934-1936年間,他幾乎每年至淡水寫生。對於淡水的風光,他是這麼說的:「淡水風景,重點在許多年代久遠而古味十足的建築物。又,這裡的風景,應該選擇雨後,或陰天的翌日,或濕度高的時候描寫,因為濕潤的屋頂與壁面所呈現的色澤、樹木的青綠等,使淡水風景更加美麗。」(據1936年10月19日《臺灣新民報》報導)
在此作中,畫家以居高臨下的鳥瞰視點描繪傳統閩式瓦房與洋樓夾雜的景象。畫面由前景小徑出發,沿路兩側林立著各式磚紅色的樓房與屋舍,其中包含白樓(馬偕博士故居)與紅樓(達觀樓)兩棟著名的建築,櫛比鱗次的樓房,呈現出高低錯落的層次,與穿插在其中的綠色樹木及遠方觀音山形成對比,蜿蜒而成具有動勢的景色,一路綿延至右後方的淡水河中,布局看似凌亂無章卻又有自成一和諧的秩序。
陳澄波/淡水夕照/1935年/油彩 畫布 /91.5×116.5公分/私人收藏
據研究,陳澄波的淡水系列作品,為數超過10幅,尺寸從小型的4-8號,到大型的30或50號不等。與其他大幅淡水之作一樣,畫家採取了俯瞰視點以及山水併陳的對比性構圖,不同的是,畫家其他多幅淡水畫作都是採屋舍樓房在左、江水在右的構圖,此幅則完全相反,收藏界因而習稱為「右淡水」。 畫面右半,紅瓦覆蓋的各色紅磚建築像積木層層堆砌著,雖然方向各異,卻不顯雜亂,突出於其他建築物的淡水教會尖塔,是其中最顯著的地標。掩映在屋舍間的小徑曲折蜿蜒至右後方濃密的樹林中,充滿綠意的陸地突出伸展,與水面相接。相較於畫面右半的擁擠,畫面左半則顯得天朗水闊,一派空曠。寬廣的水面上,僅點綴著三兩艘小船,波光粼粼閃耀著夕陽溫煦的光線。江海交會,無邊無際的景色,賦予觀者更多的想像。畫家以構圖與色彩的對比,造就出強烈的視覺印象,並將淡水這座山海之城特殊的自然風貌與歷史人文,融會在畫作之中。
1936年
〈淡水の達觀樓〉入選第23屆光風會展。
臺灣文藝聯盟主辦綜合藝術座談會,於昭日小會館舉行,陳澄波、林錦鴻、楊佐三郎、曹秋圃等參加。
〈觀音眺望〉〈淡水風景〉〈北投溫泉〉〈逸園〉〈芝山岩〉參展第2屆臺陽展。臺灣書道協會主辦,第1屆全國書道展於教育會館舉行,陳澄波長女紫薇、次女碧女、長男重光皆以楷書入選。
〈岡〉〈曲徑〉入選第10屆臺展。
因連續10年入選臺展而受表彰。
陳澄波/岡/1936年/油彩 畫布/91×116.5公分/私人收藏
陳澄波畫作場景,故鄉嘉義之外,淡水最多,而且在國外拍賣市場迭創天價的,都是淡水風景。此作品所畫的地點是淡水郊外的丘陵地,是淡水中學的舊地。淡水中學的八角塔位於整個畫面崇高的地位,左方是起伏有秩的高岡坡地,民舍田地分散其間,田中有工作的農人,路上有持傘、擔物、背小孩的行人,還有一位站在門口階梯上的婦女;右方坡地田埂上,則是幾隻休憩、啄食的白鷺鷥。畫面有著一種扭曲、旋轉的活力,綠意盎然而多變、生活平實而自足,而那遠方高處的淡水中學,更是平實生活中提升的精神力量與仰望的對象。
在接受記者的訪問中,陳澄波如此描述自己創作〈岡〉的用心。他說:「面對的右方出現小高岡,左方山崗前面為農村,其間挾著蜿蜒有趣的田圃。背景為曾經引起問題的淡水中學校舍在最後,利用前景水田田埂的曲線,表現全畫的線條韻律感,斜行的到路斷前景與中景,並且利用道路的色彩增加前景明朗的快感。然後配置兩、三位點景人物,田圃的蜿蜒加上幾隻白鷺,全畫的精神中心便在於此,這是我努力的結晶。」
陳澄波/曲徑/1936年/油彩 畫布
畫裡的「曲徑」,其實是今日淡水的馬偕街,一些老照片的取景與這幅畫幾乎相同。中間開著兩扇窗的大房子,以及左側淡水禮拜堂的高聳尖塔,在畫裡清晰可見。尖塔的左後方,依稀還有紅樓的輪廓。沿著曲徑旁的階梯拾級而上,則通往傳教士馬偕在小鎮裡的第一個租屋處。
這幅1936年在臺展得獎的油畫,是目前仍未現蹤的重要作品之一。幸虧當年臺展總是為入選畫作出版圖錄,因此才得以見到這幅畫的黑白照片。
1937年
〈淡江風景〉入選第24屆光風會展。
〈野邊〉〈港〉〈妙義山(金洞山)〉〈赤い家〉〈阿里山〉〈白馬〉參展第3屆臺陽展。
〈劍潭山〉參展皇軍慰問繪畫展。
1938年
〈嘉義遊園地〉入選第25屆光風會展。
〈裸婦〉〈ダリヤ〉〈劍潭寺〉〈新高の日ノ出〉〈辨天池〉(現名〈嘉義公園(一)〉)〈嘉義公園〉〈鳳凰木〉〈妙義山〉參展第4屆臺陽展。
〈古廟〉(無鑒查)入選第1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
陳澄波/嘉義公園(一)/1937年/油彩 畫布/130.2×162.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舘藏
此作是陳澄波遺作中最大的作品,一半的畫幅畫上一棵大老樹,除了像飛龍盤旋富有變化的樹枝之外,樹葉的明度、彩度、色相都沒有變化,甚至連天空都沒有亮點,主要目的在於強烈對比水池面和丹頂鶴、白鵝的明顯度。白色的鵝和鶴成為主體所在,遠景路面的乳黃色只是呼應白色。丹頂鶴足立水中,可見水不深,白鵝還能悠遊其間,園區圍籬笆外,有遊客、有大人、有小孩、有木橋、有紅色路燈,使主題更強烈明顯。
陳澄波/古廟/1938年/油彩 畫布/97×130公分/私人收藏
畫幅中央寬闊的路面,將構圖切分為左右兩半,造形簡單的平房一棟棟排列在畫面最右側,本畫主題「古廟」則安排在畫面左側,形成左大右小的強烈對比。古廟磚紅色的屋瓦、向兩端挑起的飛簷、鴟尾和屋脊上的綠色雙龍拱塔交趾燒裝飾,在藍天的輝映下,顯得甚為醒目。近大遠小、層層推進的建築,以及一路延伸最後消失在建築物後方的路面,帶出畫面的景深與透視感,也將視線導引至遠方的青綠又生氣勃勃的山景。在樹葉遮蔽下,前景出現一小片陰影,其後則是大片明亮的地面,反映南國熾熱的艷陽氛圍,行走其間,彷彿就會燙傷雙腳。畫家刻意凸顯人與建築的懸殊比例,讓為遮蔽烈陽撐傘而行走的路人,步伐顯得更為艱辛。
本幅具有60號左右之尺寸,在陳澄波畫作中屬最大等級者,甚為少見,可能是因為作為無鑑查之榮譽身分受邀出品第1屆府展之故而特別製作的。
1939年
〈椰子林〉入選第26屆光風會展。
〈祖母像〉〈南瑤宮〉(現名〈水邊〉)等5件參展第5屆臺陽展。
〈濤聲〉(推選)入選第2屆府展。
陳澄波/水邊/1939年/油彩 畫布/72.5×91公分/私人收藏
陳澄波以中景池邊的灌木叢為界,將畫面一切為二,以一泓池水和翠綠的樹木為前景,中景的廟宇和民居則沿著池邊平行橫列。相對於櫛比排列於池邊的建築,映照出樹影的清澈池水恰與擁擠的背景,形成虛實對比的視覺效果。水岸弧線與直立的樹木為規律的構圖帶來變化,並引領觀者視線由前景池岸一路蜿曲前進。陳澄波不採正面視角入畫,反從側面平視的角度,捕捉岸邊屋舍的建築景觀。他巧妙地將清代古廟南瑤宮和諧地融入同色系的民宅之中,再藉著屋頂的山牆、重簷、燕尾與脊飾,清晰呈現廟宇建築的特色。
陳澄波/濤聲/1939年/油彩 畫布/91×116.5公分
陳澄波擅長畫樹和紅色建築物,紅與綠是對比色,很難相配,所以他習慣用黑色來統一紅綠兩色。這幅作品沒有建築物,也沒有茂盛的綠色樹葉,而是以藍色和褐色搭配,表現海景和岩石,他也很少以海為主題,何況是汹湧的浪,海面上有一波巨浪衝向海邊岩石,好像可以聽到海濤與岩石的撞擊聲,這就是為何他把畫題命名為〈濤聲〉的原因所在,這幅作品的最大效果就是波浪的表現。據說此作是描繪臺灣最南端的貓鼻頭附近的海岸,南國的海邊植物,枝幹非常堅硬,雖然不是高大植物,但很堅強有韌性,樹葉則稀疏點綴些許而已,岸邊草也淺淡微少,岸石則以暗褐色呈現剛硬的感覺,岩上還有一位佇立的釣魚客,享受孤獨的美感。
1940年
〈水邊〉入選第27屆光風會展。
〈牛角湖〉〈日の出〉〈江南春色〉〈嵐〉等6件參展第6屆臺陽展。
任青辰美術協會特別會員,負責指導嘉義的洋畫家,並於8月29日至9月2日舉行第1屆展覽。
〈夏之朝〉入選第3屆府展。
陳澄波/夏之朝/1940年/油彩 畫布/91×116.5公分/私人收藏
戰時不景氣的生活,使陳澄波更仔細地體會、觀察鄉間農民的生活。此畫取景一對佇立於農舍水塘前的父子,小孩拉著父親的手,父子二人背對著畫面,望向水塘的對岸。水塘中湛藍的水色朦朧地映現著綠樹與屋舍。全畫樸素而富有感情,但可惜原畫已不知去向。
1941年
〈池畔〉入選第28屆光風會展。
〈風景〉等參展第7屆臺陽展。
臺灣文學雜誌主辦的洋畫小品拍賣會上,與李梅樹和李石樵等捐贈作品50件。
〈新樓風景〉入選第4屆府展。
陳澄波/新樓風景/1941年/油彩 畫布/91×116.5公分/私人收藏
長榮女中由於創立時學校位於新樓醫館內,所以又稱為「新樓女學校」。陳澄波將畫面主題置於前景的兩樹之間,圓弧般的小徑有效地製造出空間深度,小路盡頭、翠綠林木掩映下的是一棟帶有西式拱門的洋樓建築,屋頂紅瓦上附著煙囪。中庭裡草木扶疏,青綠茂密的草皮,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光芒。一對母女手牽手走向後方的教室,為恬靜的校園風光添加溫暖情意。
1942年
〈お花を摘む女達〉(摘花的女孩們)入選第29屆光風會展。
〈新樓風景〉等4件參展第8屆臺陽展。
〈初秋〉(推薦)入選第5屆府展。
陳澄波/初秋/1942年/油彩 畫布/91×116.5公分/私人收藏
此畫又名〈嘉義老家〉,畫中所指的老家位於蘭井街與國華街交錯的住處,此乃長子陳重光出生後所遷移的位處,由於馬路拓寬,房子被切割了大半的景深,形成縱深不到3公尺的十幾坪房子;也因此客廳不到3坪,往往在作畫時需退至馬路上才能看到整幅作品的全貌,以至於陳澄波說:「我的畫室是在大自然裡,家裡是不需要畫室的。」
此作品在構圖上以建築物屋頂造形的錯置,形成一多重空間的畫面,富有變化與節奏。翠綠色的樹叢也是他後期擅用的色彩特色,畫面中間強烈的光線照射在壁面與屋頂形成畫面上的焦點。此畫也充分呈現了他後期作品中那種「肯定」、「明確」的特色。
1943年
〈嘉義公園〉等作參展第9屆臺陽展。
〈新樓〉(推薦)參展第6屆府展。
陳澄波/新樓/1943年/油彩 畫布/72.7×90.9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此畫是長榮女中(新樓)系列作品之一。回顧此系列作品的風格,陳澄波大抵採取相似的構圖方式:以之字形或弧形曲折小徑的推移,製造出畫面的空間感,並將主要建築物安排在花木扶疏的的庭院之中,再配置合宜的點景人物,為畫面增添情趣與意境。此幅〈新樓〉的構圖大抵也是如此,只是將前景兩樹高度加大並且縮小主體建築的比例,讓絕大部分的建築物掩映在繁盛的枝葉下。幾位穿著制服的女學生,或倚在樹旁,或兩兩走在小徑上,綠意盎然的校園裡,充滿平和幽靜的氣氛,完全隔絕外界戰爭的緊張與肅殺,成為一方寧靜悠然的世外桃源。
1944年
〈參道〉〈鳥居〉〈碧潭〉〈防空訓練〉〈銃後の樂しみ〉〈新北投を望む〉參展第10屆臺陽展。
1945年
二次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
任嘉義市各界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任嘉義市自治協會理事。
1946年
當選嘉義市第1屆參議會議員。
擔任第1屆臺灣省美術展覽會審查員,並展出作品〈慶祝日〉〈兒童樂園〉〈製材工廠〉。
陳澄波/慶祝日/1946年/油彩 畫布/72.5×60.5公分/私人收藏
此畫以嘉義市舊警察局為場景,描繪當時民眾慶祝臺灣光復節的情景。畫家採慣用的「兩樹構圖」模式,將畫面主題安排在前景的兩樹之間,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迎風飄揚在畫面中央兩層樓半高的棕色建築上,與後方朗朗的藍天白雲相互映襯,顯得相當醒目。站在屋頂上的慶祝民眾亦手持小國旗,振臂歡呼,沉浸在歡欣的氣氛之中。前景小徑上,慶祝民眾三兩成群,身著鮮豔的衣物,或撐傘,或持小國旗,路旁還有賣小國旗的攤販。建築物旁的小徑以及窗戶邊,亦點綴上小小的點景人物,使得整幅畫作顯得顏色豐富又層次分明,充分表現出歡慶的熱鬧氣氛。
1947年
228事件發生。
3月25日,受228事件牽連,在嘉義車站前遭公開槍決,得年53歲。
陳澄波/玉山積雪/1947年/油彩 木板/23.5×33公分/私人收藏
此畫是陳澄波的絕筆之作,他所捕捉的是以家鄉臺灣的景物為主題,亦即把「本土」的景物融入繪畫作品中。在嘉義市蘭井街陳澄波的故居,每當天氣晴朗之際,能遠眺玉山積雪之景。此畫在低明度的暗色調裡作了許多明暗相近的多重明度變化,物體與景物之間除了立體感的表達外,更呈現了反光色的綿密層次,這種低明度高變化的效果透過紅褐到藍色的層次。表現了臺灣本土的固有色彩,透過「樸拙」的筆觸,顯現了他的「真」與「美」。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