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修?
為了將老舊劣損之文物作品盡量回復到創作原貌,少不了修復師的協助,他們除了以客觀熟練的修護技術,延續藝術品的歷史價值外,更必須要結合修護所運用的工藝材料與技法,讓文物保存的精神推廣至藝術創作中。
修什麼?
經過歲月的洗禮,書畫難免出現破損、受潮、甚至被蟲蛀蝕,而器物也可能因為歷經時空環境諸多因素,有所損壞與殘缺,但很多珍貴的藝術品卻因保存或修復的觀念不正確,讓作品遭受二次傷害。因此,如何忠實地恢復它們的原貌可是一門大學問~
怎麼修?
修復師主要透過修補、繪圖、塗裝、缺件、與材質的應用進行修復。
以畫作為例,當修復師拿到一幅需要修復的作品時,會先去判斷需要何種修復,包括畫布霉爛、膠底霉變粉化、顏料層分離、變暗,或降低色彩飽和度等,並使用不同的工具處理。
一、修補
當器物的材質因時間、氣候、蟲蛀等狀況產生多處破裂,這樣的情況在單一物件少則二、三十處,多則達上千處,必須先對材料做研究,瞭解材料的屬性與時間,盡可能尋找相同或最接近的材料來細膩地進行填補還原。
二、繪圖
傳統民俗文物常有平面墨繪或圖案彩繪,但其格外脆弱、常因為各種損壞與缺失,造成圖案局部消失或全面褪色,修復師得經由文獻資料收集搭配殘存的痕跡,推估圖案當年的樣貌,再反覆調色嘗試,一筆一畫地還原。
三、塗裝
物件上的老漆常發生氧化變色情況,必須透過修復師自身經驗佐以文獻資料的收集,去推估物件在當年的原貌,先是耗費大把功夫細心將氧化變色的老漆除去,再反覆調和嘗試色料在木質上的顯色反應,一旦追求到最靠近的效果,便全面重新塗裝。
四、材質
修復物往往複合著多種材質,單憑修復師一己之力,也難應對五花八門的材質,遇上不熟悉的材質,必須向專家請教和討論,瞭解後先做嘗試,直到效果順利才應用於物件上。有時狀況得仰賴多年的經驗,若超過自身能力,便需要商請專家配合共同修補。
五、缺件
損壞狀況較嚴重的物件往往是缺損,像是古董木椅上華美的雕刻硬是缺去一塊,又或是只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櫃子,這類難度較高的案必須考證大量文獻資料和殘存部分,有時還得請顧客翻找家族的老照片,藉由這些線索去推敲,若雕刻斷缺的,就以相同材質再雕一個吻合的缺件補上。
修之後?
藝術修復還是一個相當新的行業,有許多未知的領域還未開發。每個修復師都有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些修復師喜歡用棉花棒清潔表面,有些喜歡用日本的衛生紙把破洞的方法補起來等等……。
接著再來看幾幅畫作修過後的局部細節,觀察修復前後的差異吧!
你曉得在台灣也有一群專業的文物修復師嗎? 修復師蔡舜任在過去十年間,走遍義大利、美國、荷蘭等地,不斷累積修復實作經驗。直到2011年返台,有感於修復人才的不足,遂於台南成立TSJ藝術修復工事,專職油畫及木構件彩繪的修復工作。
他們自2011年開始修復台灣傳統彩繪大師–潘麗水(1914-1995)所繪製的四扇門神。 這四扇門神作品,因過去曾遭前人重繪重描,及使用不適當的物質覆蓋,造成原作表面保嚴重褐化暗沈。而未能顯現其氣韻生動、筆觸線條與用色的獨到之處。
蔡舜任與修復團隊首先利用科學儀器檢測,建構了門神的健康檢查表。透過不斷的試驗模擬後,終於尋得一帖為此組門神量身配製的處方。在費時近三年後才重現門神原有的細節筆觸與飽滿色澤,完整保留其原始樣貌。
台灣門神走出去!
蔡舜任團隊因為成功的修復成果,獲邀參加2014年在瑞典舉辦的第五屆國際建築彩繪裝飾藝術研討會。在讓世界看見不同的福爾摩沙之美時,更希望,身處台灣的你我,能同樣珍惜我們特有的文化與藝術之美,並了解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修復,只是個開始
台灣廟宇的修復工程並不罕見,但在台灣,廟宇修復這件事往往把完工看得比完整更加的重要,於是廟宇的修繕工程裡,最常被忽略的是廟宇本來的樣子,只忙著把廟宇「修好」。
請觀察你家附近的廟宇或歷史建物,有沒有留下任何修復的痕跡?
如果有的話,觀察一下修復的塗料、材質等,你分辨得出來哪些是原有的,而哪些又是後來才新增加的嗎?
如果沒有的話,你覺得未進行修復的原因可能是什麼?而你又要如何改善這種情形呢?說說看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