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電子音樂指的是以電子設備所創造的音樂,包含電子合成器、效果器、 鼓機、電吉他…等,而臺灣所簡稱的「電音」,實際上代表的是電音舞曲,也就是國外所稱的 EDM (Electronic Dance Music),為電子音樂的種類之一。
關於電音的發展歷史,需追溯至電子樂器的起源,最早的電子樂器於 19世紀末期,伴隨著電器產品的出現而產生,其中以合成器(Synthesizer)為早期創作電音作品的重要推手。
合成器
Theremin
俄國科學家特雷門(Léon Theremin, 1896-1993) 於1920年10月發明第一個合成器,以其名命名為特雷門琴。
左邊的水平金屬管控制的是音量,而右方的垂直金屬管控制的則是音高,演奏者完全不需要接觸到樂器就能彈奏。
合成器
Hammond Novachord
1939年問世,外觀像鋼琴但裡面並沒有琴弦,取而代之的是用以產生聲音的振盪器。
合成器
Moog Modular
1963年問世,透過電壓改變聲波的特質,使聲音產生無限可能,發明者羅伯特·穆格(Robert Moog, 1934-2005)因此被稱為電子合成器之父。
知名樂團 Pink Floyd、The Beatles等皆為穆格合成器之愛用者。
1960年代起,用來製作電子音樂的電子樂器例如合成器、取樣樂器…等逐漸普遍,許多團體也在樂團編制中加入電子樂器。
被稱為電子音樂先驅的德國團體Kraftwerk率先創作全部由電子樂器製造的電子音樂。
1974年Kraftwerk發表《Autobahn》,長達24分鐘的作品,完全使用電子聲音模擬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的一段旅程,是當年的熱門金曲,電子音樂也因此在音樂市場中普及。 Kraftwerk最大的貢獻是使電子音樂成為獨立的音樂分類。
1980年代起,美、英、德三國開始迅速發展電子音樂,不斷出現各種電音種類,例如House、Trance、Techno…等,自1990年代起,電音開始在大眾活動中被使用。
電音的種類十分多元,一般以BPM來做為種類的區別,BPM指的是每一分鐘鼓的節拍速度總數。
浩室音樂(House)的BPM介於120~130,風格源自disco,在1980年代初期的美國芝加哥盛行。目前發展出多種子類型,包含Deep House、Future House、Tropical House…等。
Tropical House
風格與Deep House近似、平易近人
搭配vocal後易被誤認為流行音樂
出神音樂(Trance)的BPM介於125~150,風格融合工業音樂、鐵克諾音樂,在1990年代的德國盛行。注重合成器的旋律性,結構單純,較受歡迎的類型有Vocal Trance、PsyTrance…等。
Vocal Trance
結合人聲的出神音樂,增加聲音的共鳴性,更能引起聽眾的悸動
Psy Trance
音樂風格沉靜、神祕,引領聽眾進入音樂的迷幻旅程,彷彿涅槃境界
鐵克諾音樂(Techno)的BPM介於120~150,風格融合Funk、浩室音樂,在1980年代中期的美國底特律盛行。節奏感強烈、旋律性較弱。
鼓打貝斯(Drum n’ Bass)的BPM介於160~180,風格融合牙買加舞蹈(Jamaican Dub) 以及雷鬼(Reggae Sound)元素,在1980年代的英國盛行。
以快速節奏、零碎鼓點,加上厚重的貝斯聲線(Bassline)呈現。
ULTRA MUSIC FESTIVAL (UMF)
超世代音樂節
TOMORROWLAND
明日世界電子音樂節
ELECTRIC DAISY CARNIVAL (EDC) 雛菊電音嘉年華
MYSTERYLAND 奇幻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