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漢‧佚名〈飲馬長城窟行〉
在《昭明文選》中,本詩題為「樂府古辭」,文選五臣注:「長城,秦所築以備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飲馬。征人路出於此而傷悲矣。言天下征役,軍戎未止,婦人思夫,故作是行。」古來將士征戰,遠赴塞北,多飲馬於此,後以「飲馬長城」為清苦行役生活之代稱。「行」乃樂府詩體之一種,與「歌」的性質相似,故合稱「歌行體」。本詩寫丈夫遠役,閨婦思念心緒,詩行委婉細膩,纏綿雋永,饒富情味。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春來河畔草色青青,向遠方迤邐,直到天邊,猶如對遠方良人的悠悠思念,綿綿不絕。「青青」點染草色,「綿綿」漫寫思緒,透過眼前春草連綿,糅以幽邈思緒、情寄遠方征人。款款情深瀰漫於廣袤畫境中營造出極為動人的氛圍。「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良人行役天涯,輾轉征途而無定所,如此迢遙乖隔,相思亦屬枉然,只盼望能在夜晚的睡夢中得以一見良人,以慰思念之苦。「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日有所思,終得夢中相依相偎,誰知好夢忒短,夢醒依舊人各天涯,午夜夢回,倍感悽涼。「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與良人千山阻隔、萬水離分,思君心切,而輾轉反側,再也無法入睡,尋夢無從,苦不堪言。「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冬天的桑樹,儘管落盡葉子,仍然會感受到寒天冷風的吹襲之苦,海水雖然不會結冰,仍然感到天寒地凍的嚴冬之懾人。「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每個人回家和親人相怡相悅、享受天倫之樂,誰會為別人說些體己、安慰的言語呢?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雙鯉魚」:古代的書信,用兩塊雕刻成魚型的木板,中間夾著書信,再以棉繩捆綁後託寄。有朋友自遠方來,帶回良人託寄的鯉魚封套之信札。「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烹鯉魚」:解開捆住魚型本板之封繩,即「拆開木型信封」。「尺素書」:指書信,「素」:是白色生絹,古人慣用一尺見方之白絹寫信。心喜之餘,立刻呼喚兒子拆開信封,裡面有白絹書寫之信函。「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讓兒子恭敬長跪著讀父親手書,書札內容究竟如何呢?「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最後一聯是家書的內容,「上言加餐食」,前段先問候家裡的起居飲食,即關懷家居平安之意。「下言長相憶」,書信的下半段,說明千里遙隔,自有訴說不盡的憶念情懷。
信函只言「加餐食」、「長相憶」之類的致候,卻歸期未卜,其實婦人最渴盼的是良人歸來的訊息,然而「古來征戰幾人回」?正是良人與閨婦心知肚明而又不能明言的痛,亦是本詩留下裊裊餘音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