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藝術
新古典主義是指十八世紀中葉在羅馬興起並迅速擴展到歐美各地的運動。這個運動的出現,一方面是對巴洛克與洛可可的反動,另一方面也是為一些藝術家渴望重振希臘羅馬藝術的赤忱所驅。這種渴望大都是由這個運動的精神導師溫克曼所激勵起來的。
從1748年起,海古拉寧與龐貝遺址的發掘,給這個運動帶來了衝擊,有人甚至認為這兩個遺址的發掘引起了新古典運動。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件事為古代藝術的真面目提供了一些新的證據。這種知識透過一些刊物廣為傳播,其中的圖片經常被人當作創作的模式。十八世紀的新古典運動中所謂的古代藝術指的是羅馬藝術。造成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考古學家的一些重大發現。
大致說來,古典主義藝術作品中包含了完美、永恆,以及希臘人對於生活之觀念的一些價值判斷。它強調了思考的秩序和明晰性、精神的尊嚴與寧靜、結構的單純及均衡與比例的勻稱。新古典主義與早先的各種古典復興運動都不同,因為這是藝術家首次有意地從風格和題材兩方面來模仿古代藝術,而且知道他們模仿的是什麼。在雕塑方面尤其如此,古代雕塑作品流傳下來的數量要比繪畫或建築大得多,保存的狀況也比較完善。以法國為例,新古典主義繪畫的精神首先在普桑的作品出現,而為後來的大衛和安格爾的風格立下基礎。原來法國自大革命之後,洛可可風格的繪畫很快便失去魅力,其實這就是理性主義對享樂主義的反動。
新古典主義的繪畫一般趨向於靜態的構圖,注重素描而色彩趨於冷調,題材多半取自古代歷史,肩負起教育市民的功用。可惜這種繪畫除了大衛和安格爾之外,其他追隨者成就平平,無甚可觀,再加上十九世紀初,政治與經濟上的遽變和不穩定,不久之後,藝術的主流便被更加有力的浪漫派所取代。
大衛/何瑞希艾的宣誓/1784年/油彩畫布/335×427公分/巴黎羅浮美術館藏
畫中歐哈斯三兄弟向父親宣示為國犧牲的決心,表現出的愛國情操對當時的法國有教化作用。右方柔弱的婦女對比了左方三兄弟毫不妥協的堅強意志,營造一種強烈的舞臺戲劇效果。
大衛
法國畫家,為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 。生於巴黎中產階級家庭。最初的繪畫老師是他的遠親,洛可可畫家布雪。1774年獲羅馬獎;1781年,他為擁護新古典主義而放棄洛可可畫風,採用了卡拉瓦喬式的強烈明暗對比法。1784年成為皇家藝術院院士,創作了〈何瑞希艾的宣誓〉,一舉成名,這幅作品的古典英雄主義主題、莊重的色彩和嚴謹的構圖成為古典主義的代表作。1793年他創作了〈馬拉之死〉,描述馬拉在浴室被暗殺的場景。1797年拿破崙掌權,成為拿破崙的宮廷畫師,為拿破崙創作了許多大型歌頌作品,如〈拿破崙加冕儀式〉等。
浪漫主義(Romanticism)藝術
十九世紀前半,法國的藝術家們又開始尋求新的繪畫方式。當時法國大革命已經結束,而產業革命正在進行。許多藝術家們覺得像大衛那種形式化的古典派作品已經不能夠表達那種「不安的」新時代精神了。在歐洲,人權思想已經相當發達,人們要求自由和政權,藝術家也要求從古代的種種風格與教條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所以此後的藝術家一個個都是實驗者,他們為未來的種種藝術革命播下種子,而其領導者仍為法國,並以巴黎為世界的藝術中心。
一般來說,浪漫主義的藝術家都目睹了過去的秩序之崩潰,因此作為理性主義的反動,他們高揚個人情緒、奇幻和想像的地位,重視原始的自然甚於文明,憧憬那不論是在時間或空間上距離很遙遠的事物,而不關心目前的、現在的存在。表現在浪漫主義人物的精神上的特質是:孤寂、困擾、哀傷、悲觀。當然,這種劃分也並非絕對的,例如安格爾的作品便不乏浪漫派的異國情調,而傑利柯和哥雅的浪漫派作品並不避免現實的題材,至於德拉克洛瓦更是曾經熱中地模仿過米開蘭基羅,而後者無疑地是文藝復興的古典主義。
較諸以往的繪畫,浪漫主義的作風更加自由,筆法更加順暢,色彩及明暗對比強烈亦為其特色。其所選擇的題材大多為驚心動魄的戲劇性場面,如戰爭、屠殺、海灘等等,往往畫裏擠滿了人群、馬匹,而天空經常是一片風暴來臨般的不安氣氛。整體而言,浪漫派繪畫是大膽而自由的、熱烈而激盪的,充分表現了一個重視個人自由及原創力的時代特質。
一幅船難的情景,畫面中,竹筏、風帆布、惡浪,一群人擠在狹小搖晃的竹筏上,個個疲乏羸弱、面色蒼白,有人神情痛苦絕望,有人已昏厥,整個構圖維持巧妙的平衡。若自左上角向右下方拉出一對角線,可以見到明顯的氣氛對比,左下方的人們個個淒然無助,只剩絕望的氣息,而右側卻有一群人不放棄一絲絲希望的曙光,不住地振臂揮動手中的衣物,向遠方求援,展現出人們絕處求生的奮鬥意志。
傑利柯
傑利柯是法國首批浪漫派的畫家之一,其生活與繪畫皆表現出浪漫派風格的活力。由於獨立而富裕的經濟狀況,使他能隨心所欲地在繪畫及馬匹兩方面投注大量的心力。
傑利柯受格羅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在畫馬和選擇當時社會題材這兩方面。他在技巧上的革新也很值得注意:他不再做許多的精細草稿或局部研究,而由模特兒依一草圖擺姿勢,然後直接在畫布上畫。
百日戰爭期間,他因不滿路易十八軍隊的倒戈投向拿破崙,而加入步兵,護駕國王逃往比利時邊界。此後又對此舉懊悔,而與復辟派反對者的立場一致。這種立場反映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如希臘獨立戰爭、反奴役、宗教審判等題材上。
1816年他至義大利遊歷一年,並對米開朗基羅的畫做深深著迷,他曾熱心地研究米開朗基羅的畫。1820~1822年間他住在英國,在這段期間內他作了許多關於馬和倫敦街道上窮人景象的石版畫。他的作品數量不多,但他對浪漫派卻產生深遠的影響,年輕的德拉克洛瓦對他極為崇敬。1822年,他回到法國,並於兩年後去世。
取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哥雅/1808年5月3日/1814年/
油彩畫布/266×345公分/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描寫西班牙馬德里1808年5月3日的槍殺事件,官兵拿槍瞄準反抗群眾,反抗者瞪大了雙眼的驚恐表情,寫實的呈現流血暴力事件。畫面中央下方的光,照亮並加強了恐怖的意象。
哥雅
哥雅於1776年開始為皇家織造廠繪製織錦的大型素描草圖,由此展開一生成功的事業,到了1799年他已經被西班牙宮廷任命為首席御用畫師。然而,1792年他因病失聰,連帶地作品也改變了,他繪製了一系列名為「幻想畫」的蝕刻作品,這些作品變得粗暴並反諷地攻擊當時的禮儀、風俗以及教會的弊陋。1819年,哥雅開始從事石版印刷的新藝術創作,他完成了許多鬥牛畫、單版版畫、利用蝕刻法和細點蝕刻法做成的銅板畫。
哥雅受到提也波洛的西班牙濕壁畫的影響後,開始大量繪製裝飾性作品。他曾潛心研究過前任宮廷畫師委拉斯蓋茲的作品,因此他的風格到最後,竟趨於印象派的形式。他對十九世紀法國繪畫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馬內,因此哥雅在西方被譽為古代大師的延續,現代繪畫之開創者。
取自:視覺素養學習網
寫實主義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畫家在其作品中雖仍表現出浪漫主義的氣質,但卻揚棄了與生活無關的神話與虛幻題材,而以忠實記錄日常生活所見為尚,走出了一條寫實主義的道路來。此期畫家以庫爾貝最具代表性。
自然主義(Naturalism)
1826年照相術發明,使得畫家們必須對於繪畫的目標重新再做一次檢討。另外一個問題是,因為工業製造顏料之大量生產,而這些早期的顏料商品品質並不好,其中深藍色及棕色都會很快變灰、變黑,所以有些畫家又開始使用純粹色。於是不論是團體或是個人畫家,都分別在尋求如何發展某種寫實的繪畫風格。
其中在巴比松村附近的楓丹白露森林寫生而得名的巴比松派,是把畫架帶出畫室寫生的一群。這在西方美術史上是第一次主張,而印象派則是繼承此精神且更堅定地執行下去,同時也執行的更徹底。巴比松畫派雖然希望把握住自然界瞬息萬變的真實性,但是他們的理想並沒有完全實現,而是由後來的印象派畫家加以完成。
米勒/拾穗/1863年/油彩畫布/81×101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在米勒眼中,農民都有著單純的心與虔誠的宗教情懷。在冷調、金黃色光線的烘托下,落日餘暉裏三位農婦因為逆光,臉部和身體遠比周遭的景色、乾草堆都要昏暗得多;在強烈的對比下構築出一個穩定的畫面。
米勒
出身農民世家,幼年時便顯露出繪畫的天才。年輕時為了生活,畫了一些浪漫主義風格的肖像與女性裸體。1849年法國政府訂製了一張〈乾草工人休息〉,他用賣畫的這筆錢到巴比松定居。當時,畫家盧梭和狄亞茲已經在那裏定居,米勒十分嚮往他們的生活。1850年受到了盧梭的影響,將注意力轉向到農村與風景的題材上。他的作品刻劃出那個時代平民的心境,表現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他一生描繪農夫的田園生活,筆觸親切而感人。代表作品有〈牧羊女〉〈拾穗〉〈晚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