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音樂
古巴音樂是西班牙民族音樂和黑人歌舞文化的混合產物。早期的印第安原住民在殖民統治時期幾乎消失,唯一留下的音樂遺跡是一種叫做“沙槌”(maracas)的樂器,它也是現在拉丁音樂的主要樂器。
- 內容來自維基百科
古巴非洲音樂:古巴非洲音樂的突出特點是:
①節奏複雜,變化多端,極少有三拍子的樂曲。音樂中強調節奏勝於旋律,有時節奏自成一種獨立的線條式的進行。聲樂和器樂之間,各種樂器之間,以至鼓手的雙手之間的節奏變化,都可以形成錯綜複雜、疏密有致的音響效果。同時樂手還常以身體擺動和跺足等動作來表明節奏的進行和變換。由於重視節奏,膜鳴和體鳴樂器豐富,特別是造型多樣的鼓,能敲擊出不同音色。
②最典型的音型是「長短長短長」的五音列音型(也常寫成)。這種音型從鄰國海地的黑人傳入。它不僅被古巴的民間音樂體裁所吸收(如「松」、「倫巴」、「丹松」等),也為拉丁美洲許多作曲家所採用。
現今古巴的音樂形式有:由宗教儀式演變而來的倫巴(Rumba),早期倫巴純粹只有人聲和節奏。然後為了簡化音樂形式,發展出了先領唱再答唱的形式Montuno。通過吸取歐洲古典音樂元素,又發展出少節奏,多旋律的Danzon。最主要的古巴舞蹈音樂是「頌」(Son),它源自古巴東部(即古巴東方省,Provincia de Oriente),形成於1880年,融合了拉美眾多地區音樂元素。
著名的古巴音樂人還包括塞里納·岡薩雷斯、卡洛斯·普埃布拉、羅伯托·聖瑪麗亞、希爾維奧·羅德里格斯等等。
一般常聽到的古巴音樂,幾乎都是頌樂(Son)。頌樂的起源和古巴的歷史息 息相關。時至殖民時期起,古巴的經濟便建立在農業上,農人彼此呼喚吶喊, 塑造成詩歌和歌曲,吟唱的主題由同伴間的問候,至農村景色的描繪。
再者, 解奴運動和獨立戰爭跨越種族藩籬,使白人和黑人的文化融合,相互模仿 學習,因此,頌樂不需要龐多的樂器伴奏,只要弦樂的一個音符響起或鼓 聲隆隆作響時,不論白人或黑人都能立即展現音樂天賦,譜出撼動人心的 音樂曲調。
最有名的是 20 世紀時在紐約和邁阿密,由古巴裔樂手創造出的一種新樂曲- 莎莎(Salsa),藉由媒體傳播因而在世界成為一股古巴音樂風潮,自此莎 莎成了古巴音樂和舞蹈的代名詞。
倫巴(Rumba)
又被稱為「愛情之舞」、「拉丁舞靈魂」。是古巴音樂中最為即興的重奏取式和最自 然的肢體語言。舞曲節奏為 4/4 拍,「舞步曼妙有愛,纏綿,講究身體姿態,舞 態柔媚,步法婀娜款擺,若即若離的挑逗,是表達男女愛慕情感的一種舞蹈」
嘉年華會
嘉年華會的由來與黑奴的引進有關,自 16 世紀以來,古巴的統治者開始從中、 西非運來奴隸以供應農產所需的勞力,黑奴經年累月的被當地政府欺壓,只有 在每年的集會,才被允許集會狂歡,他們用歌舞宣洩積壓已久的情緒。
音樂的復活
分為業餘和專業藝人兩種,並支付專業藝人國家級的薪資,以確保古巴音樂 的文化傳承,只可惜在硬體設備上無法提供相對的支援,過於破舊的機器令那 些想灌唱片、錄卡帶的藝人望機興嘆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電影
約略知道其實中南美洲的文化本質大抵相 同,雖然受地域的影響,而發展出各個地方獨有的民俗風情,但都仍擁有 拉丁式熱情的一貫作風,其人民熱情奔放的性情也跨國界聯繫了整個中南 美
隨著電影及專輯的轟動,《樂士浮生錄》專輯中部份已上了年紀的樂手們與當地年輕世代樂手組成了「樂士浮生錄─記憶哈瓦那」樂團,到世界各地巡演,真情傳唱屬於古巴的音樂。
古巴情歌天后 歐瑪拉
古巴樂史上形容歐瑪拉是古巴情歌的最佳詮釋者,引借古巴國寶級樂人賽根多(Compay Segundo)的形容:「歐瑪拉是古巴女性歌者中的『好中之最』。」歐瑪拉的情歌,低迴中游動著生命的呼吸,聽者自然地應予性感的、呼之欲出的愛情,那是古巴情歌的魔咒,更是歐瑪拉嗓音的魔咒。
一部紀錄片有關古巴老樂手的生活及音樂「樂 士浮生錄」 ,
導演文‧溫德斯,以淡彩繪出古巴與美國間的愛怨糾結,更凸顯 老藝人在音樂的飆放。這部備受好評的影片深刻而自然地紀錄了古巴老樂手 們的生活,也讓古巴音樂自此進入世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