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讓蕭泰然揚名國際的音樂作品:《小提琴協奏曲》
1977年,蕭泰然(1938-2015)因為太太經商失敗,被騙了鉅額金錢,全家被迫離臺到美國亞特蘭大投靠妹妹,並在當地經營藝品店餬口。
在移居美國其間,蕭泰然開始整理臺灣歌謠,並為其重新改編成演奏曲,如〈望春風〉、〈臺灣調〉、〈黃昏的故鄉〉、〈思想起-恆春古調〉等;同時也創作臺語歌謠和懷鄉歌曲,如〈出外人〉、〈嘸通嫌台灣〉、〈遊子回鄉〉。在仍處戒嚴時期的1980年,更因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而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直至1995年才解除。
小提琴/蘇顯達
鋼琴/葉綠娜
〈望春風〉
蕭泰然改編之小提琴與鋼琴版本
小提琴/林文川 & 林文宣
中提琴/曾怡嘉
大提琴/婭力木
〈黃昏的故鄉〉
蕭泰然改編之弦樂四重奏
邱君強指揮
臺中市合唱團 & 臺中室內合唱團
& 新世紀合唱團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出外人〉
聽見臺灣的聲音─蕭泰然作品演奏會
蕭泰然基金會董事長陳秀麗收藏的蕭泰然〈嘸通嫌台灣〉珍貴手稿。
辛明峰指揮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嘸通嫌台灣〉
1986年蕭泰然進入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音樂研究所進修作曲碩士,於1987年後取得碩士學位。在其指導老師金教授(Dr. B. K. Kim)的鼓勵之下,奠定其日後的作曲方向以「臺灣民謠的精神為主體,融入西方古典、浪漫、印象及現代音域的技巧,來培育現代的臺灣新音樂」。
1988年,臺灣愛樂成痴的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權威——林衡哲(1939-)醫師,因為醫學年會來到華盛頓甘迺迪中心,聆賞小提琴獨奏家林昭亮(1960-)與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 1958-)指揮瑞典廣播交響樂團所合作之丹麥作曲家尼爾森(Carl August Nielsen, 1865-1931)的《小提琴協奏曲》。
Thomas Søndergård指揮
Baiba Skride小提琴獨奏
丹麥國家交響樂團演奏
尼爾森《小提琴協奏曲》
當天晚上,林醫師到後臺拜訪林昭亮,問:「有沒有臺灣或中國作曲家的《小提琴協奏曲》,值得你在國際上推廣?」林昭亮回答:「中國有二首:《梁祝》太浪漫,杜鳴心的不夠浪漫;臺灣作曲家似乎還沒有寫出感人的《小提琴協奏曲》。」
於是林醫師得到靈感,決心催生臺灣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回到洛杉磯後,馬上去找蕭泰然,並以南加州臺灣人聯合基金會會長的名義,委託他為臺灣人、也為林昭亮寫出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而蕭泰然也勇敢接受挑戰,他不眠不休、每天花18小時,3個月後,終於在1988年歲末,誕生了臺灣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事後蕭泰然說:「我是用給臺灣人寫遺囑的心情,一氣呵成地完成此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分三個樂章,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連貫在一起,沒有中斷。
第一樂章是「中庸的快板」,剛開始是以寧靜和平的氣氛,描繪出臺灣農村清晨的田園風光,接著以比較活潑的節奏表現臺灣農村過年過節的熱鬧景象,隨後在多彩多姿的柔美旋律變化中,將聽眾帶入夢境中,彷彿在「靜夜星空」對著情人唸冥想詩,最後恰似臺灣人民從夢中覺醒,在激昂的奮鬥高潮聲中結束。
第二樂章是「慢板」,改編自臺灣民謠〈牛犁歌〉,作曲家在這個樂章最重要的企圖,是想把臺灣民謠提昇到國際水準的境界,蕭泰然以浪漫美麗的手法,巧妙地讓〈牛犁歌〉轉化成滿載著無比哀怨與美感的詩篇,在樂章結束之前,以有力的曲式表達了臺灣人堅忍的毅力,能在命運的無奈中挺力不屈,展現臺灣人特有的民族氣質。
第三樂章是「迴旋曲」(活潑的快板),在這個樂章中,我們聽到作曲家本人與苦難命運的掙扎搏鬥,以及他對生命的熱愛與永懷希望。最後像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一樣,蕭泰然終於戰勝了命運的苦難,開拓一片藝術的新天地,整個樂章在勝利凱歌的高潮聲中結束。
周安瑞指揮
蘇顯達小提琴獨奏
雄頌管弦樂團演奏
蕭泰然《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邱君強指揮
李肇修小提琴獨奏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1988年12月31日,此曲在南加州陳清義醫師家由郭雋音與郭雋律世界首演時,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音樂教授Dr. Francis Baxter說:「這首作品,除了描繪臺灣的優美山脈之外,也深刻地描繪作曲家本人內心的世界,因此可以說是蕭泰然本人的自畫像。他的仁慈與愛心,他的力量與追求理想的熱情,都可以從這首作品中聽出來。」
1992年11月13日,林昭亮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舉行此曲的美國首演,林昭亮事後回憶道:「當這場首演完畢時,與蕭老師同臺接受聽眾起立致敬及不絕的掌聲時,我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從未有過的美妙感覺,這也許是因為我們都是臺灣來的,我也突然意識到我終於完成一項歷史性的創舉,第一次把東方作曲家的小提琴協奏曲,介紹給西方樂壇,我很欣慰與蕭老師共享這美妙的時刻。」
樂評家林衡哲說:「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蕭泰然作曲的新里程碑,使他由民族音樂家蛻變為國際性的音樂家,並證明他有充分的能力創作大型的作品,他已經在臺灣音樂史上留下了一首不朽的臺灣人底音樂史詩。」
文字摘自蕭泰然作品精選集CD之解說
後來南加州臺灣人聯合基金會又在蕭泰然52歲和53歲時,催生他的《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和《c小調鋼琴協奏曲》,這3首國際水準的協奏曲,使蕭泰然由民族樂派的鄉土作曲家,一舉躍升為國際級的作曲家,並開始在國際樂壇大放異彩。
資料整理於林衡哲醫師〈懷念與蕭泰然同在的那些美好日子〉一文。
《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原來是三個樂章,為節省演出時間,通常只演出二個樂章。
蕭泰然的大提琴協奏曲與英國作曲大師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一樣,開門見山就打破傳統的手法,在提示部單刀直入地由大提琴先狂奏約一分鐘,而非由伴奏的交響樂先出現,這種處理馬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當管弦樂與大提琴合奏演出時,我們聽到了片斷的恆春民謠〈思想枝〉以點綴性的方式展現出來。臺灣農村溫暖、和樂、安詳與單純的景象不時地浮現。接著蕭泰然把臺灣哭調昇華為西方浪漫派大師馬勒的意境,一種無可奈何的生命悲劇 ,表現人在生命過程中的痛苦,以及「走過死蔭幽谷」的滋味,這時聆賞者強烈地感受到一股存在的孤獨感滲透到心靈深處。但當第二主題來臨時,卻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一股不向命運低頭的生命韌力油然而生,並向命運之神做最激烈的抗爭, 這時作曲家把自己生命的苦難與全體臺灣人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展現了多彩多姿的抗爭與掙扎。
第二樂章是神采奕奕的快板,先以強烈的節奏出現,他以現代樂派的手法,以充滿衝勁的舞曲形式展現出來,當演奏到鄭兒玉牧師作詞的〈遊子回鄉〉:「看見故鄉的山,感覺才無孤單,滿心不曉得通講,所受安慰解流浪,感謝,給我有根基礎,我要誇口美麗鄉土」時,達到此曲的高潮,使臺灣聽眾頓時彷彿回到精神鄉土的懐抱,達到美感與思鄉的最高境界。接著原住民的〈阿美族舞曲〉也不斷有力地出現,呈現另一種力的美感。最後定音鼓狂奏與大提琴交叉出現,並一氣呵成地往上衝,最後以〈遊子回鄉〉旋律帶入最高潮,並將有力的和聲做最後衝刺,然後悠然而止,令聆賞者在亢奮中低迴不已。
總之,在這首充滿抒情與浪慢的作品中,作曲家表達了他對故鄉的熱愛、虔誠的宗教信仰,以及他對西方浪漫樂派不可救藥的熱情。
文字摘自蕭泰然作品精選集CD之解說
邱君強指揮
歐陽伶宜大提琴獨奏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呂景民指揮
葉綠娜鋼琴獨奏
雲石交響樂團演奏
蕭泰然《c小調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