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泰然
蕭泰然(1938-2015),台灣音樂家,台灣高雄市出生,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一生致力於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的創作,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蕭泰然作曲不輟,獲奬無數,其中包括榮獲2004年第八屆國家文藝獎、2009年第二十八屆行政院文化獎。
蕭教授用生命譜寫對故鄉的愛戀,用音樂呼喚台灣人的心靈,曾說過:「金銀我攏無,只有將我所有的給您—就是我的音樂!」以大型管弦樂曲《一九四七序曲》(1947 Overture)為代表作,被尊為「世界級的台灣音樂家」。
生平簡介
蕭泰然博士於西元1938年1月1日出生於臺灣省高雄市,父親為留日齒科醫師,母親為留日鋼琴家,亦為蕭泰然之鋼琴啟蒙者,由於家中成員多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因此從小即在充滿鋼琴聲、讚美詩與宗教音樂的環境中成長,奠立蕭泰然日後音樂生涯的良好基礎。
1959年,蕭泰然自台南長榮中學畢業後,在高錦花老師的協助下,考入師大音樂專修科,畢業後至澎湖實習一年,代理教務長及校長之職,後回母校入大學部,於1963年取得學士學位。在學期間,與留日鋼琴家李富美老師習琴,並成為甫從法國學成歸國之許常惠老師的入室弟子,免費上課,正式開啟其音樂創作生涯。此時期可稱為蕭泰然音樂創作的啟蒙時期,作品多為親近易懂之宗教音樂及兒童合唱曲。
1965-1967年,蕭泰然至日本武藏野大學深造,鋼琴師事中根伸之,作曲師事藤本秀夫。回國後,先後任教於私立文藻女子外語專科學校、高雄女師專科學校、台南家專音樂科、台南神學院音樂系,並於1973年獲聘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講師,教授鋼琴與和聲等課程。正當他以鋼琴家、作曲家及音樂教師等多重身分於台灣樂壇展露光芒之際,因家中突遭巨變,蕭泰然遂於1977年舉家遷居美國。
旅美期間,因家計之需,蕭泰然初以經營藝品店維生,但因念念不忘音樂創作,遂於1986年申請進入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就讀,主修作曲,學習現代音樂創作技法,並於1987年取得作曲碩士學位,並確立以「台灣民謠的精神為主體,融入西方古典、浪漫、印象及現代音域的技巧,來培育現代的台灣新音樂」為重要創作方向。
其後十年間,創作不輟,獲得各項榮譽,陸續完成包括《一九四七序曲》等多首大型管弦樂作品。在寫作《一九四七序曲》期間,蕭泰然一度腦血管破裂,生命垂危,但他對音樂創作之執著與堅毅,仍使他於健康狀況極為不佳的情況下,完成這部作品,其不屈不撓之精神,實在為人所感佩。
蕭泰然畢生貢獻於音樂創作上,其音樂因體驗人生苦難而展現出真摯、自然、溫和與韌性的特色,撫慰無數海內外同胞的心。音樂之價值在蕭泰然的創作生涯與對同胞的感動中得到最光榮的彰顯。
紀事年表
1938年(出生) 1月1日出生於台灣高雄市。
1943年(5歲) 由母親蕭林雪雲女士啟蒙習琴。
1945年(7歲) 第一次登台演奏。
1947年(9歲) 入高雄市鹽埕國小。
1951年(13歲) 小學畢業,考進高雄中學。
1953年(15歲) 就讀台南市長榮中學。
1955年(17歲) 求教於留日鋼琴家高錦花女士、聲樂家高雅美女士。
1956年(18歲) 長榮中學第九屆畢業生。進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
1958年(20歲) 擔任澎湖縣立白沙中學音樂教員、教導主任一年。
1959年(21歲) 進入省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鋼琴師事留日鋼琴家李富美教授。
1961年(23歲) 對作曲產生興趣,私淑於甫由巴黎返台任教的台灣作曲巨擘—許常惠教授,開始譜寫小品與合唱曲。譜下第一首合唱曲《離別》。
1963年(25歲) 由省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與出身台南望族高家的高仁慈女士完婚。獲聘擔任高雄二中音樂教員一年半。
蕭泰然於1963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1965年(27歲) 赴日留學,就讀於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鍵盤專攻科。
1967年(29歲) 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畢業,獲高等教師資格。返回台灣,先後擔任私立文藻女子外語專科學校專任講師、高雄女師專科學校(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南家專音樂科、台南神學院音樂系。
1970年(32歲) 受教於蕭滋教授(Dr. Robert Sholz)。
1973年(35歲) 獲聘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講師。
1976年(38歲) 獲台南家專聘為音樂科專任副教授。
1977年(39歲) 離開台灣前往美國,暫居亞特蘭大。
1985年(47歲) 首度指揮北美洲台灣人文藝協會室內樂團巡迴美國十大城市演出,並赴新加坡演出。
1986年(48歲) 進入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CSLA音樂研究所。
1987年(49歲) 美國加州州立學洛杉磯分校CSLA音樂研究所畢業,獲作曲碩士學位。
1988年(50歲) 應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邀請,完成《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台灣音樂史上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1989年(51歲) 榮獲「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
1990年(52歲) 完成《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1991年(53歲) 完成《c小調鋼琴協奏曲》。
1992年(54歲) 11月13日至15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由小提琴家林昭亮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於美國聖地牙哥柯普萊交響樂廳舉行世界首演。
1993年(55歲) 因大動脈血管瘤破裂住院開刀。
1994年(56歲) 完成《一九四七序曲》。4月10日,《c小調鋼琴協奏曲》首演於加拿大溫哥華「台灣作曲家音樂會」,由年僅十六歲的鋼琴家湯崇生(Jonathan Tang)與溫哥華交響樂團於溫哥華Orpheum劇院演出。獲得紐澤西關懷基金會TAANJ「台灣文化貢獻獎」。獲得加州川流基金會「傑出貢獻獎」。
1995年(57歲) 《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於美國首演,由大提琴家范雅志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於美國聖地牙哥柯普萊交響樂廳舉行。《一九四七序曲》於美國奧克蘭市舉行世界首演,由衛斯.甘尼(Wes Kenney)指揮奧克蘭青年管弦樂團演出。
1996年(58歲) 10月2日起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禮聘為音樂研究所客座學人,講學三個月。
1997年(59歲) 6月19日《福爾摩沙三重奏》於台北國家音樂廳由蕭泰然親自演出。
1998年(60歲) 5月28日,「蕭泰然文教基金會」正式登記。12月22日,榮獲台北市政府頒發文化獎章。
1999年(61歲) 小提琴作品《台灣情.泰然心》獲得第十屆金曲獎最佳古典唱片。1月6日《福爾摩沙交響曲》在俄羅斯莫斯科市的莫斯科音樂院大廳舉行世界首演,由俄裔旅美指揮家卓丹尼亞(Vakhtang Jordania)指揮俄羅斯聯邦交響樂團演出。
2000年(62歲) 4月5日,於俄羅斯莫斯科的莫斯科音樂院大廳,再度由卓丹尼亞指揮演出《一九四七序曲》及《c小調鋼琴協奏曲》。5月20日,管弦樂版本合唱曲《玉山頌》於第十屆總統就職音樂會中演出。9月,完成清唱劇《浪子》。
2001年(63歲) 《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ILha Formosa‧Requiem for Martyr of Formosa)於「島國旋律—陳文成博士殉難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舉行世界首演。
2004年(66歲) 5月8日清唱劇《浪子》等獲第十五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作曲人獎。9月3日榮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蕭泰然博士於2004年獲總統頒發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2005年(67歲) 11月15日獲第二十八屆吳三連獎。
2006年(68歲) 1月20日,基金會計畫由蘇俄聯邦交響樂團Vakhtang Jordania指揮/Alexander Trostiansky小提琴/Kirill Rodin大提琴/Anatoly Sheludiakov鋼琴/莫斯科國家合唱團已在美國發行之CD請望春風出版社於台灣發行(此CD為台灣作曲家作品由美國唱片行在美國出版發行的第一張)。12月1日獲高雄市文藝獎音樂類。
2008年(70歲) 5月5日獲總統及行政院院長所頒二等景星勳章。11月23日獲美國加州聖工研究院授予「榮譽音樂博士」學位。
2009年(71歲) 1月7日,獲第二十八屆行政院文化獎。1月10日獲高雄市「榮譽市民」獎章。6月5日獲國立師範大學第九屆傑出校友獎。
蕭泰然於2009年獲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九屆傑出校友獎,由校長郭義雄頒發。
2010年(72歲) 1月8日接受臺東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6月5日《蕭泰然鋼琴獨奏曲集—家園的回憶》專輯中的〈家園的回憶〉獲第二十一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
2011年(73歲) 1月15日「TUF臺灣人聯合基金會」於美國洛杉磯舉辦「臺灣之夜」音樂會,由法蘭克.費塔(Frank Fetta)指揮Torrance Symphony Orchestra於James Armstrong Theater演出《一九四七序曲》、《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第四樂章〈美麗的國度〉。獲第二十二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特別貢獻獎」。
2015年(77歲) 台北時間2月25日下午1點10分病逝洛杉磯家中。
音樂成就 創作歷程
1.前期(旅美前)
由宗教歌曲及兒童合唱曲開始,逐漸進入器樂領域。
代表作品有神劇《耶穌基督》、輕歌劇《我家花園真美麗》、小提琴獨奏曲《臺灣頌》、雙鋼琴《幻想圓舞曲》等。
2.中期(1977年去美後)
主要從事於臺灣民謠的改編及民歌創作。
代表作品有獨唱曲《出外人》、合唱及管弦樂曲《出頭天進行曲》、弦樂伴奏合唱曲《媽媽請你也保重》(改編)及弦樂四重奏《黃昏的故鄉》(改編)等。
3.晚期(1985年後)
提升藝術創作的水準,並引入現代作曲的技巧,惟仍以臺灣民謠的精神為創作之根本。
代表作品有《弦樂交響詩》、《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c小調鋼琴協奏曲》與《一九四七序曲》等,為創作之成熟期。
音樂成就 成就與貢獻
1.以西方創作技法融入台灣民間音樂,開創雅俗共賞的國民音樂風格
蕭泰然大膽使用西方傳統調性音樂創作技法,融入台灣民謠,並以其獨有的天賦,創作出前所未有的音樂作品。其作品展現對鄉土的熱愛,成功地融合了浪漫派樂風與台灣民間音樂,是台灣近年來少數能在藝術上達成「雅俗共賞」的作曲家之一。
身為虔誠基督徒的音樂家,蕭泰然建立了台語教會音樂的本土古典風格、確立了台語藝術歌曲的地位、創造了典雅的台灣式沙龍音樂風格、打破了音樂政治禁忌用音樂寫下台灣史詩、並為台灣知識分子開拓了現代音樂與通俗流行音樂外的另一個選擇。
2.用音樂寫歷史
《一九四七序曲》堪稱是台灣史上第一部用音樂紀錄重要歷史事件的作品,蕭泰然於1994年抱病完成。歌詞中,期望用愛灌溉台灣這塊親近寶貴、獨一無二的土地,放下仇恨,共創台灣的未來。
以關愛台灣為出發點,蕭泰然也創作大量聲樂及管弦作品,如《台灣真正美》、《百合之歌》、《玉山頌》、《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等,為台灣的歷史留下珍貴的音樂紀錄。
3.成功地將台灣本土音樂特色傳遞至國際
蕭泰然的音樂作品於國際上深受喜愛,演出甚為頻繁。其原因在於蕭泰然大量採用西方浪漫樂派技法,其音樂語言為歐美人士所熟悉,倍感親切。
此外,蕭泰然將台灣特有風味之民謠風格,融入作品,如在《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中即採用恆春民謠《思想枝》、《台灣哭調》、《阿美族舞曲》等台灣味濃厚之音樂,使國際人士於聆賞蕭老師作品之際,感受到未曾經驗過的異國風情,成功地將台灣本土音樂特色透過西方人熟悉之音樂語法而傳遞出去,對國際音樂交流實具有重大貢獻與影響。
台灣頌.泰然情—蕭泰然教授特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與音樂系、公關室、祕書室合作,於2011師大音樂節期間4月8日至5月1日推出「台灣頌.泰然情—蕭泰然教授特展」之傑出校友系列特展,透過展覽呈現蕭教授的音樂歷程與成就,並表彰師大校友之傑出表現,作為在校師生學習觀摩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