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
Sergey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 Sergey Rachmaninoff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於俄國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1943年臨終前入美國籍。他的作品甚富俄國色彩,充滿激情、旋律優美,其鋼琴作品更是以難度見稱。
出身 系出名門,家族是俄羅斯的貴族,父親擔任皇家禁衛隊的隊長,擁有分封領土,後來共產黨興起,農奴獲得解放,一家逐漸沒落,母親帶著他與父親分居,並遷往聖彼得堡,當時他只有九歲。
生平 1873年4月1日,拉赫曼尼諾夫誕生於俄國的大諾夫哥羅德附近的謝苗諾沃(Семёново),出身於地主家庭,家境富裕,父母皆為業餘鋼琴演奏家,母親是他的第一位鋼琴教師。
拉赫曼尼諾夫從四歲開始習琴,然而最初並無突出的表現。由於家道中落,拉赫曼尼諾夫一家遷往聖彼得堡。1882年,拉赫曼尼諾夫入讀當地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1885年經介紹往莫斯科拜師尼古拉·茲韋列夫(Никола́й Зве́рев/Nikolai Zverev)門下接受嚴格的鋼琴訓練。
艱苦的訓練,令拉赫曼尼諾夫不久便展露出他的天份:他編寫的歌劇《Aleko》獲獎;19歲時,編寫了著名的《升c小調鋼琴前奏曲》,成為他於樂壇上的代表作。
同年更完成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1892年,拉赫曼尼諾夫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第一榮譽畢業,並開始他的作曲生涯。
1897年,拉赫曼尼諾夫《第一交響樂》的首演招來劣評如潮,令他受到很大打擊,他亦因而無法集中精神作曲。後來經了解,由於當天的指揮亞歷山大·康斯坦丁諾維奇·格拉祖諾夫並無充份練習,再加上指揮於演奏時醉酒,以致整個首演表現得一塌糊塗。
但拉赫曼尼諾夫並未因而振作起來,往後的數年更因此停產,直至得到心理治療師尼可萊·達爾的醫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曼尼諾夫完成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並以此獻給尼可萊·達爾,他更親自於首演中擔任鋼琴獨奏。該次演出為大眾所接納,令《第二鋼琴協奏曲》成為大眾喜愛的作品。
拉赫曼尼諾夫除作曲外,亦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家,他於1904年擔任莫斯科大劇院(Bolshoi Theatre)的指揮。在俄國,他被譽為最傑出的歌劇指揮。1906年,由於俄國政治上的動盪(見「1905年俄國革命」),拉赫曼尼諾夫舉家離開俄國暫居義大利,後來再遷往德國德勒斯登,期間他編寫著名的《第二交響樂》,並於歐洲多國巡迴指揮。
1909年,拉赫曼尼諾夫第一次往美國表演,他為表演更編寫了被譽為最困難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令他在美國大受歡迎。回到俄國後,拉赫曼尼諾夫擔任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成為當地樂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1914年,俄國政治十分動盪,不少劇院為免受暴民破壞而關閉,最初拉赫曼尼諾夫並無離開祖國之意,但由於他出身富裕家庭,又曾是地主,拉赫曼尼諾夫開始意識到周圍的危險。
1917年,拉赫曼尼諾夫獲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此良機舉家離開俄國,最終於1918年移居美國。為謀生計,拉赫曼尼諾夫開始其鋼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餘下的廿多年裡,於美國及歐洲各地演奏,但卻再無踏足祖國的機會。
1931年,拉赫曼尼諾夫於瑞士琉森湖邊置業,按照舊居模樣佈置,並編寫了以鋼琴及交響樂演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拉赫曼尼諾夫曾經說過:「我感到我工作時比閒散時更強,所以我祈求上帝讓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七十歲時,拉赫曼尼諾夫仍不停四處演出,直至於1943年2月才因身體不適被逼停止下來,然而不久卻診斷出患了黑色素瘤,他返回美國治療。同年3月,拉赫曼尼諾夫病情惡化致無法進食,到了3月26日更陷入昏迷狀態。一群音樂家聯名以電報預祝他的七十歲大壽,可惜他卻無緣慶祝自己的誕辰,最終於1943年3月28日於加利福尼亞辭世。
在拉赫曼尼諾夫離開俄國前,曾編寫彌撒曲《Vesper Mass》,這亦是他為自己喪禮編寫的作品,當中一句歌詞(英譯版本)如下: Lord, now lettest Thou Thy servant depart in peace. 主,現在就讓你的僕人在平安中離去。
作品 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以鋼琴為主,但是他也有為數頗多的管弦樂、室內樂以及聲樂作品。他的三首交響曲、管弦樂作品「鐘」、交響詩「死之島」、重現俄羅斯東正教合唱傳統的作品「晚禱 」、以及大提琴奏鳴曲等等,都相當受歡迎。
重要作品 拉赫曼尼諾夫編寫了五首以鋼琴及交響樂協奏的作品,分別為四首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其中以《第二鋼琴協奏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膾炙人口之作,被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採納為背景音樂。
《拉赫曼尼諾夫》作品列表
鋼琴獨奏方面,最著名的包括有《升c小調前奏曲》。拉赫曼尼諾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樂作品改編成鋼琴獨奏版本,較著名的有巴哈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大黃蜂的飛行、弗里茨·克萊斯勒的愛之悲及愛之喜等。
拉赫曼尼諾夫曾編寫多首交響樂作品。《第一交響曲》對拉赫曼尼諾夫而言是失敗之作,他甚至把手稿撕毀,直至他死後,整份樂譜被才發現收藏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中,至1948年才於美國作第二次公演以紀念拉赫曼尼諾夫逝世五週年。
然而,《第二交響曲》及《第三交響曲》仍是較出名的作品。拉赫曼尼諾夫亦曾編寫多首交響詩,如:Isle of the Dead、The Rock、Symphonic Dances等。拉赫曼尼諾夫亦有編寫聲樂及合唱作品,包括有彌撒曲Vesper Mass、The Liturgy of St. John Chrysostom及The Bells。短歌Vocalise更被改編成不同樂器的獨奏曲。
評價 拉赫曼尼諾夫雖然是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可是他沿續的仍然是十九世紀由柴可夫斯基留下的浪漫傳統。
根據密爾斯坦的說法,拉赫曼尼諾夫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除了保有了蕭邦音樂中的浪漫元素、李斯特大鋼琴家的巨匠風範,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旋律是俄國式的,悲切、哀傷、優美而富於旋律,雖然有時候稍嫌冗長,但卻是真摯情感的流露,聽他們的音樂,不能用貝多芬那種德國式的邏輯去要求或衡量。
曾經一度有人批評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只是多愁善感的沙龍音樂,是專門討好聽眾的二流作品,可是時至今日,他的名聲卻是愈來愈響亮,因為他的音樂中充滿了真摯的情感,每個樂句都是從心底深處發出來的,而能引起共鳴。
Symphony No.2 , Ormandy conducts (48:45)
《Sergei Rachmaninoff》
The Bells. Op. 35 (40:41)
協奏曲
1.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2. 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8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3 Full (30:10)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2 in C Minor, Op. 18 (34:02)
宗教音樂
1. 徹夜晚禱,作品37
藝術歌曲
1. 無言歌
《Sergei Rachmaninoff》 All-Night Vigil, Op. 37 (52:26)
《Sergei Rachmaninoff》 Vocalise played by Igor Roma & Harmen Fraanje (09:51)
奏鳴曲
1. 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
管弦樂
1. 交響詩「死島」
《Sergei Rachmaninoff》 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 19 (35:25)
《Sergei Rachmaninoff》 The Isle of the Dead / Dudamel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03:03)
鋼琴
1.音畫練習曲,Op.33
2.音畫練習曲,Op.39
3.C小調前奏曲作品3之2
《Sergei Rachmaninoff》 Etudes-Tableaux Op.33 (25:37)
《Sergei Rachmaninoff》 Etudes-Tableaux Op.39 (36:04)
《Sergei Rachmaninoff》 Prelude in C-Sharp minor Op.3 No.2 (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