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拉赫瑪尼諾夫的憂鬱症與催眠療法
1895年,年輕並獲得樂界高度期待的拉赫瑪尼諾夫(Sergey Rachmaninoff, 1873-1943)發表了《第一號d小調交響樂》(Symphony No. 1 in D minor, Op. 13),並於1897年3月15日在聖彼得堡舉行初演,由格拉茲諾夫(Alexander K. Glazunov, 1865-1936)擔任指揮。
明蘇克指揮
巴西交響樂團演奏
拉赫瑪尼諾夫
《第一號d小調交響樂》
作品於試演時,李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 1844-1908)對此曲不表好感;初演之後,各報發表的樂評更是不客氣,寫道:「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是一件尚未完全發掘自己的作曲家之作品……就這一點來說,他將來不是成為音樂上的瘋子,就是成為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這類的人……」
此曲受到各界這樣的冷酷回應,拉赫瑪尼諾夫卻不認為是外在的因素造成此曲之失敗,而將過錯歸於自己作曲才能的缺乏,逐漸走向情緒崩潰,並懷著對失敗的恐懼和對自己能力的懷疑,使他整整三年無法從事正常的創作;就連當時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 1828-1910)的勸慰,也無法治療他的沮喪:「年輕人啊!你以為我的一生都非常的順利嗎?你以為我從來沒有任何煩惱、從來不曾躊躇不前、也不曾喪失自信嗎?你有沒有認真想過,所謂信念就是種強勁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不免有一時的困難,不過,這就是所謂的人生。抬起頭來吧,勇敢地朝向你既定的目標邁進吧!」
根據拉赫瑪尼諾夫本人的回憶:「我(當時)就像一個受中風重擊的人,已好久不知如何使喚我的頭腦和雙手……」
事實上,在1897年後的三年,拉赫瑪尼諾甚至無法從那已被撕扯成碎片的心靈中擠出半個音符。長久處於精神上的崩潰狀態,使得拉赫瑪尼諾夫的親戚開始四處奔走求助,希望有人能挽救他那被重擊而破碎的心靈。最後,他們找到著名的心理學家達爾博士(Dr. Nikolai Dahl, 1860-1939)。
再次引述拉赫瑪尼諾夫本人的回憶:「我的親戚們告訴達爾博士務必不惜一切代價治癒我,直到我能再度動筆作曲為止。」
「達爾便問他們需要哪一種形式的作品?他們告訴他,是一首鋼琴協奏曲;這是因為先前我曾答應倫敦那兒的人(指的是倫敦皇家愛樂協會)要給他們一首鋼琴協奏曲,但由於心力交瘁無法完成。」
「結果是,日復一日我在半睡眠的情況下躺在達爾博士研究室的躺椅上,反覆不停地聽著催眠的處方:『你將開始寫作《協奏曲》……你將工作得非常順利……這將是一首完美的作品……』語句都是相同而不間斷的。」
「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這樣的治療卻真的幫助了我。在夏天開頭(1900)我已可以作曲;樂念(musical ideas)和素材大批大批地湧現在我腦際,多得超過一首協奏曲所需(這或許可以解釋其後的第二及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間的相似性)。到秋天時我已完成了行板(Andante,為第二樂章,後改為Adagio sostenuto)和終曲(Finale,第三樂章)兩樂章……」
讓人訝異的催眠療法功效
這大概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心理治療與音樂的結合,在達爾博士的催眠療法之下,拉赫瑪尼諾夫真的逐漸痊癒,而且寫下了經典的曲目,後來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了《第二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的二、三樂章,並在12月莫斯科的一場慈善音樂會舉行「未完成」的初演,獲得極大的成功。
翌年春天,他完成了第一樂章中板(Moderato),並在同年10月27日,在莫斯科舉行首演。後來這首曲目再經過他小部分修改,演出至今,受歡迎的程度有增無減,並成為歷史上最經典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王羽佳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王羽佳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王羽佳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