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己的天賦─靜心
小時候雖然沒有喝茶的習慣,但喜歡行茶過程中那種寧靜的感覺,漸漸的茶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現代人腳步太快而忙碌,無法真的靜下心來,整個社會跟人心都處於不安與惶恐。原本與生俱來的天賦也因為繁忙而被埋沒。所以藉由茶或花的學習,人們可以更放鬆,更緩一些,被忽略的天賦自然會慢慢的浮現。「靜心」真的很重要,你會因此而更了解自己。
求學與發掘
當時電機系是熱門的科系,求學時期是主修電機,課後心總是嚮往著社團,忙著辦活動、營隊規劃,還有參加慈濟大專青年的活動去老人院、孤兒院或醫院當志工。同時也從慈濟大專青年營有了第一次的茶道體驗。
姐妹中影響我最大的是大姐,什麼都是她當先鋒,會參與服務性質社團也是因為大姐的關係。 學生時代的忙碌活動體驗造就今日我們不管是辦大小型活動都能得心應手。
轉念─不能就這樣被卡住吧!
畢業後自然而然進入了科技產業,一待就是四年,過著常常加班的日子。進去的頭幾年,我就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因為我看見未來似乎就是這樣固定的生活樣貌,但是我也不確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只知道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方式!之後存了一點旅費,便毅然決然的把工作辭了。父母當然會有些不捨,覺得「這工作也蠻穩定的、挺好的公司、也有股票、不做有些可惜。」當我離開公司時,我知道我不要什麼,但我不知道接下來我想要什麼?不過無論如何都必須做個決定,所以最後我不管它了,決定先去旅行,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再說。
不要把自己「框」住!
我們姐妹中有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每人必須去旅行兩年,看看世界。工作辭掉後,我覺得是時候換我出去走走了──其實要感謝大姐做了先鋒,過了父母那一關,去歐洲、義大利當了兩年的背包客。我們也有共識,當一人出發時,其他兩位姐妹就要留守台灣,照顧家裡、必要時也經濟資助遠在國外的那位,所以留在臺灣的可要好好賺錢啊!當然當背包客行囊要簡便,二十公斤的行李已是極限,無論帶的東西與任何消費,都要有所取捨,主要是去體驗當地生活。
體驗的開始
原本想要去印度做深度旅遊,但那時因為太興奮,把所有相關的資料與書籍都翻遍,結果反而人還沒出發、卻感覺已經去過了一樣,頓時少了點新鮮感,只是如果不去印度,我自己也沒有其他特別想去的國家。不過那時,甫遇上南亞海嘯的救災期間,法鼓山正招募國際海外義工,我心想:「好吧,既然沒有特別想去的地方就去海外當義工。」於是就出發至斯里蘭卡重災區擔任義工。
抉擇─遇到契機
半年後,我返回台灣休息,再繼續申請回斯里蘭卡當義工的機會,而那段期間,台北市三級古蹟─紫藤廬茶藝館剛好在招募兼職人員,我對茶文化一直都是熱衷的,就抱著好奇的心情去應聘。面試後不久,茶藝館的主管希望我能轉為正職,因為斯里蘭卡義工申請遲遲未有下文,我也不能拖著不給茶藝館答覆,最終答應主管成為茶藝館的正職人員。不過,上天就是這樣,當我決定的隔天,斯里蘭卡義工就回信問我「要不要回去?」,所以我正式進入和茶有關的職涯,其實來得有點莫名其妙。因為我對茶只是單純的喜歡,沒想過會變成職涯選擇,也從沒有想過最後的終點會是什麼樣貌?只是一路不斷前進,回頭一看,發現一條路已被我開墾出來。
不要等著人家給你答案
剛去古蹟茶館頭三個月,我就發現自己想要瞭解得更多,所以花了一些時間,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可以引領我的茶道老師─蘇秀慧老師。當你對任何事有興趣就會去找方法,不是等著他人給你答案,不是要求別人得提供什麼給你,當自己走過一遍,從過程當中才會發現。
後來我也學習日本茶道,因為我好奇學習日本茶道的日本人是以什麼樣的眼光、心態看待中式茶。日本抹茶道也是從唐、宋時期傳入日本,雖然現在他們的點茶形式跟過去不同了,但我覺得無論是中式茶道或著日式茶道,茶道的終極目標、精神還是一樣的,只是是兩條不同路徑而已。
停不下來的腳步!
早期因為自助旅行,才發現對自己的文化並不了解,在公司上班的那段期間,一有時間就透過進修了解自己的文化,像我就報名了二胡、書法和國畫課......等等。會那麼積極,是因為在旅途中被問到和自己文化相關的問題時,我發現自己即使生長在這塊土地,卻一點也不了解。所以,我是從旅行中發現了解自己文化的重要,若你要站到國際舞台,得先好好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文化背景是我們最強的後盾,誰也搶不走。所以現在在「無事文創商號」,我們三姐妹還是不斷進修,期許能深度了解自己的文化──畢竟所謂的「文創」,不是東西好看但內容空洞、沒有底藴。
這樣的想法已逐漸變成我的習慣,連經過社區的運動場時,看見裡頭所有設施都是西方國家的產物,不禁思索,那麼我們東方的運動有什麼呢?
什麼都該以平常心,得到的往往更多
在紫藤廬工作了一段時間,那時候其實很滿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又能跟興趣結合,生活中總有許多有趣的事待我學習,完全沒有想過繼續旅行。不過剛巧碰到茶館大整修,由於那邊是古蹟,工程會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難得有這樣的空檔,我想應該好好把握,所以又動念展開長期旅行。那時正流行打工度假,我心想,先去紐西蘭待3個月,若不喜歡大不了再回台灣。
我的心態一直是「沒有非得得到什麼,沒有期待、不設定去那邊一定要看到什麼、學到什麼,如果真的不適應,大不了就回來。」一開始一定會緊張,第一步比較難,但跨出去就不難了。
沒想到,這一待就在紐西蘭南島待了9個月,還放棄了原本訂好的回程機票。當我要回台灣時,還因為單程機票太昂貴,就決定看看飛往鄰近的國家,希望能找到比較便宜的單程機票。所以,我後來轉輾從基督城飛往日本,順道問了姐妹「是否要從台灣出發與我到日本會合? 」而我們三姐妹會面後,在日本一待就是三個月。
離開日本後,大姐到了韓國,說那邊的寺廟非常莊嚴,通常大姐推薦的,我都會相信,於是我從日本搭船前往韓國。韓國是唯一還保有十方叢林道場的地方,有許多古寺不用任何一根釘子建造,非常莊嚴樸實,那時看到這些古寺,我驚覺「天啊!我到底是來到那個朝代?」
面對一期一會,新的體悟!
帶著茶去旅行,以茶會友,將近兩年的旅行,藉由茶更加了解自己、因為茶的因緣,旅途中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也不知道這趟大旅行究竟辦了多少場的茶會,其中有八十歲的老奶奶、也有六,七歲的小朋友用這一把茶壺泡茶,而我的壺在旅行的尾聲也破了。 一路以來我也有想過,人終究有一天會離開這世上,而器物也追尋了同樣的道路,也有破損的一天。這個壺陪伴我上山下海,不知辦過多少茶會,如果那天到來我一定會很難過也不捨,但還是提醒自己不能太難過,因為這是必經之路。
「上天總是會考驗你」,果不其然,當這個念頭浮現後,隔天就發生了一件事。那時接近旅途的尾聲,我在北印度,一抵達宿舍發現房門大開,東西散落滿地──我的房間位於山坡地,此時,房門外一群猴子正開心的吃果醬呢!我發現旅遊書被嚙咬,壺也破了,當時看到這情形也無可奈何,不過我還來不及難過,便馬上收拾滿地的物品,再繼續當天的行程。
那天晚上就寢時,我發現眼角正在流淚,我問自己,這個淚水到底是因為痛失一把好壺而流?還是因為其他原因?當然,我的心裡難免會有不捨,但我覺得感恩的淚水勝過不捨的淚水,因為它讓我學會什麼是「一期一會」。在台灣時常聽人說起這個字詞,但因為茶友們常常碰面、一起喝茶,總覺得明天後天都還會再見,很難有這個體悟。在國外時,因為茶,讓我覺得當下的聚會很圓滿,但茶會結束後,大家也就各奔東西;有的人要回自己的國家、有的人要繼續接下來的旅程。我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 下一次是不是有可能再一起齊聚一堂喝茶?也因此,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美好的當下就留在此刻。
做為背包客,其實多帶一件物品就是負擔,但旅行時期我都會攜帶茶跟一套茶具組,單純分享茶文化,並不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我自己不喝茶也是可以的,如果不喝茶不行,那就是被綁住、不自由了。
許多事物,我們可以喜歡,但是千萬別執著,若開始執著,心就被綁架了。
旅行後打開視野、調整步調
20歲那年,我跟大姐的18天峇里島自助行影響我最深、收穫良多。那時候的我,覺得能旅遊個18天相當不錯了,但在當地遇到來自世界各地、年紀又比我輕的旅人們,動輒就是展開半年以上的旅行,尤其如果身分是學生,多半是休學旅行,然後再回去繼續課業。那年代你會覺得這種情形在台灣怎麼可能發生?因為我們都是畢業後不間斷的往上求學,「休學」是很奇怪的事,除非有特別的情況,不然我們通常是不會選擇休學這條路。但在這些旅人的文化裡沒有這種觀念,他們可以自由的去了解、探索他們喜歡什麼,然後再回學校選擇他們想要的目標,繼續深造。
那時還遇到來自西班牙和法國的旅行者,我們聊到各國「年假」的天數,得知對方一年內能有兩至三個月的假期,而台灣則是以七天為基礎,請個假也很困難,這點讓我很訝異,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如果每年都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可以旅行或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我想或許就不會需要離職。
旅途中遇到的人們,對我衝擊很大,為什麼他們有辦法過這樣的生活,而我卻不行?
學會選擇做決定
父母是很傳統的,但感謝他們給予我們很大的空間,雖說他們總是老婆心切,有些時候並不屬意兒女的決定,不過卻也難左右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善知識和貴人很多,每個階段也遇到很多不同的人,因為這些機遇,而成就現在的我。
其中難免會遇到觀念和自己不同的人,但我覺得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好,不要等著別人給你什麼,要不斷的嘗試。自助旅行時,因為只有自己一人,會迫使自己丟掉慣性和依賴──在台灣,有爸媽的幫助,朋友也待我不錯,逐漸就會有習性、依賴。在外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選擇或決定,並且學會自己處理解決問題。
打工度假旅行時,若常常團體行動,獨立或學習的機會自然就少,當地人也很難融入我們。所以說一個人的旅行,會迫使自己更融入當地文化。
旅行會帶來什麼,其實「沒有人知道」,跨出去才會知道─原來是怎樣!當下不一定會有什麼太大的體悟,往往是回來後慢慢咀嚼才會了解,也有可能從大自然中得到體會。旅行中,看看人們的生活,不帶有色眼光、不設定目標,無形中會發現旅行帶來許多滋養。
無事文創
我們三姐妹是在艋舺出生長大的,社區有個很棒的老房子,整修過後,空間很適合辦活動。那時就跟里長提議,想舉辦美學相關的活動,里長認同我們的想法很棒,但覺得在這個里可能會招不到學生。「其實沒關係,沒學生,我們三姊妹也能玩的很開心。」於是,我們從「女性樂活美學」的花藝開始,陸續舉辦了與茶或電影相關的活動。
一開始是透過網路宣傳,也只有網路工作室,因為不想被束縛,所以沒有固定的實體店面。但後來有太多國外朋友來訪,表示希望能夠實際走一趟拜訪我們,才決定該定下一個實體空間。
我們大概花了五年的時間,一直沒有找到屬意的空間,直到2015年,去美國辦茶會工作坊,友人介紹了吳興街的一個空間。那時還想「離艋舺快一小時的車程,有些遠」,但還是去看看吧!殊不知大姐一看到場地,四四方方的格局,不太需要整修, 只要家具搬進來就行!就這樣,我們開始有了實體的活版印刷小茶館。
其實我們沒有正式的開幕活動,只是默默搬入、慢慢地開始活動,也沒特別規劃一年要辦幾個展。當然我不清楚其他兩位姐妹是否有其它的想法,但我們只是想保持"Open"的狀態,隨著因緣,繼續做茶文化工作。
家家有茶席
記得小時候家裡常常有所謂的「辦桌」,很多親朋好友到家裡聚會, 媽媽會準備一桌子的菜餚還有茶水、茶點等。賓客們大概十點半、十一點左右抵達,先在客廳裡聊天喝點飲料,之後準備上桌用餐,在家輕鬆的環境,邊吃飯邊了解彼此的近況。用完餐後,聚會還沒結束,一定會吃點水果,然後小孩喝喝飲料、大人泡泡茶,到三、四點才結束,大致是一個完整的聚會內容。
現在「辦桌」的機會少很多,可能社會環境不同,大家較多的選擇是約在餐廳吃飯,我覺得也很好,但現在太多餐廳有用餐限時的制度,整個聚會下來,只能匆促的邊吃邊聊、趕時間,而且也只能跟座位左右邊的朋友談話,離我們遠一些的朋友,只能打個招呼,沒辦法好好聊天。聚會的意義不如以往有溫度。
透過「茶宴」的方式,是否也能像「辦桌」文化,辦有溫度的聚會,讓人與人的距離更近?所以我們才會推出「家家有茶席」的想法。不需要誇張的擺設,簡單的一塊布、一個小托盤、幾個杯子就好。稍微整理一下家中(場所)環境、挑一款小點心,備好茶、去巷口買一朵雅致的花,就能好好招待朋友,聊天敘舊。既不用一邊吃飯趕時間,造成消化不良,結束時主人也不會太累,又能辦一場有「質感」的聚會,一切不急不徐。
不用刻意,放鬆身心, 只是好好泡茶、喝茶,暫時遠離手機、網路......
透過茶,眼觀行茶、耳聽滾水泡茶環境的聲音、鼻聞茶香、舌嚐茶的滋味,身體感受整個環境的氛圍,過程中心慢慢地也平靜了。
要不斷投資自己
雖然學習電機相關知識,對我現在的工作似乎沒什有太多的關係,但是我要感謝那份工作讓我能償還貸款、並且能夠去旅行。人生每一段都具意義,不管做什麼、成功或失敗都會是生命很好的糧食。
學習很重要,要不斷投資自己。投資在自己身上的,別人搶不走,經驗也是不斷堆疊上來;越去接觸、嘗試,會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所在。
結語
其實我是屬於安靜的人,而且溝通能力不算好,但是茶是很好的溝通媒介, 透過茶,能幫助我快速敞開心胸並且融入人群。 在國外時,通常我只要拿出一個壺跟幾個杯子,話都還沒開口,就有人會自然靠過來。 西方人可能不常看到中式茶席,所以一開始問題會很多很雜,所以我會告訴他們「前兩泡我們只是放鬆身心,不會說話,就只是好好喝茶」,而這樣大家也就變得輕聲細語。當心靜下心來後,問題也就特別不同,不是劈哩啪啦一次問很多,會有更深層的問題。如果本身是比較內向安靜的人,不用特別去改變個性迎合他人,但可試著用某種媒介,像是花、茶等等,幫你創造機會。
Physical store:無事生活Letterpress Tea House
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461號 +886 2 27205070
營業時間:13:00~20:00 (週一、二公休)
No.461, Wuxing St., Xinyi Dist., Taipei City 110, Taiwan (R.O.C.)
Open Time: 13:00~20:00 (Closed on Mon. Tue.)
Online store:無事文創商號 Caketrees Studio
1.Email : caketrees@gmail.com
2.TEL : +886 973205123
3.FB 私信 https://www.facebook.com/caketrees.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