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發現天賦,創造自我,形塑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教育的重點之首是協助他們啟動夢想。華興就是老師們的最佳夥伴,不只為學生找到熱情,更提供全方位協助,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實。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第一章 我的生命之歌
學習目標
第一節
為什麼要思考未來?—生涯發展階段
啟程預備Go
《斜槓青年》:「我學會了區分兩件事,別人的生活和我的生活。兩者就像蘋果和梨,完全無需比較。」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跟我們自己一樣,是獨一無二的。但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因素,讓我們選擇過「該過的生活」、「和大家一樣的生活」或「別人期待我過的生活」,而不是「自己思考選擇後想過的生活」。
以下為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時可能會面臨的挑戰,請和同學想一想該如何破解呢?
挑戰一:如果我對我的未來還沒有具體的想法就來不及了。
我的破解方式:
挑戰二:我沒有對特定事物的熱情與執著,我的未來沒希望了。
我的破解方式:
挑戰三: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條最適合他的道路。
我的破解方式:
想一想:
①同學和我的想法有什麼相同或相異之處?
②哪些是我可以參考並運用在我對未來的規劃?
生涯脫殼秀
一、我的未來從這裡開始出發
「啟程預備Go」的挑戰一、二,是很多人面對未來的擔心。史丹福青少年研究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Adolescence)的主任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發現,12歲到26歲的年輕人中,只有五分之一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和理由。
若現在的你對自己的未來還沒什麼想法,請放心,大多數的人都和你一樣。但希望上完這堂課後,你開始不一樣:更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規劃、可以如何採取行動。
史丹福大學生命設計實驗室外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你在這裡」,這個牌子對此實驗室的學生來說別具意義,他們認為這個牌子在溫柔地提醒他們,不管你的未來要往哪裡去,記得先檢視此刻的你擁有什麼?要為什麼負責?正在為什麼掙扎?已經完成了什麼?在這堂課中,我們也會帶你一一認識自己目前的狀態,再一起想一想未來可能可以前進的方向。
史丹福大學生命設計實驗室外的牌子
二、開始之前的幾個建議
暢銷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的作者認為,要為自己設計專屬的生涯規劃,需要有五種心態,建議你在接下來的生活及課堂中,都能帶著這五種心態探索自己的未來:
接下來,要介紹一位生涯大師,幫助你了解在每個人生階段的任務。
三、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
美國生涯學者舒伯(Donald E. Super, 1910-1994)提出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是有一系列的階段,環環相扣、接續發生。
透過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 1955-2011)的生平對照,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現在經歷的高中階段對於未來的人生有多麼重要。
成長階段 0-14
透過和家人與同儕互動,建立自我概念,以及開始發展對職業的好奇與初步認知。
賈伯斯生平對照
賈伯斯的父親是設計家和工匠,他常帶著賈伯斯一起動手做器具,並教導他:「即使是櫥櫃、柵欄的背面,沒人看得到,還是要講究做工,不能隨便。」
探索階段 15-24
了解自我的特質與能力,認識周遭的職業環境和選項,逐步選擇就業方向。
賈伯斯生平對照
有一次,賈伯斯到美國 航太總署的艾米斯研究中心(Ames)參觀,這個中心是研究偵察機傳送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空偵察照。當他第一次看到電腦終端機,立刻愛上這個機器。
中學時期,賈伯斯參加了惠普工程師的「探索者俱樂部」,在活動結束後,他會提問並和工程師討論。之後在暑假期間,他進入惠普工廠當裝配員,親眼觀察工廠運作。
21歲時,賈伯斯和好朋友一起創立蘋果電腦公司。
建立階段 25-44
在一個相對合適自己的領域深入學習技能,累積經驗與工作成果,逐步取得職業環境中的信任與肯定。在工作上得到肯定與收入,也是建立家庭、養育兒女的基礎。
賈伯斯生平對照
開發蘋果和麥金塔系列電腦,個人電腦日漸普及。但是在公司內部發生爭議,賈伯斯從蘋果公司離職。
離開蘋果公司之後,賈伯斯再次創立NeXT電腦公司,生產工作站等級(功能較強,價格較高)的電腦。隨後賈伯斯又創立皮克斯動畫公司,電影《玩具總動員》便是皮克斯的經典賣座片。
維持階段 45-64
在工作環境中獨立面對挑戰,做重要決策,提攜與幫助資淺後輩,領導團隊進步革新,不斷面對挑戰。在家庭中,也見到兒女成年及獨立。
賈伯斯生平對照
返回蘋果公司,開發Mac、iPod、iPhone及iPad等系列產品,大受市場歡迎。蘋果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公司以及品牌之一,改變了人們工作、遊戲、溝通的方式。
56歲時,賈伯斯因癌症與世長辭。當天,連競爭對手Google也在搜尋首頁放上 "Steve Jobs, 1955-2011",悼念這個了不起的人。
衰退階段 65UP
生活重心逐漸離開職業,但是還是可能有10年以上的退休生涯。可能追求下一階段的人生價值,例如學習藝術、投入公益、關懷家人。
其他人物故事對照
雖然賈伯斯在56歲時與世長辭,但有許多人在65歲後才開啟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
日本有一位西本喜美子女士在72歲那年愛上攝影,並慢慢熟悉Mac電腦修圖,將作品上傳至社群網站,她搞笑的攝影風格吸引了一群粉絲。2017年底,也就是她89歲的時候,在東京美術館舉辦了個人攝影展,會場人潮水泄不通!想認識更多她的作品,可以上網搜尋「西本喜美子」喔!
詳細報導見:日本90 歲婆婆當攝影師!
作品讓網友目瞪口呆(2019)。TVBS News。
取自:https://news.tvbs.com.tw/world/
1078927?from=Copy_content
舒伯認為,15-17歲是試探期,個人開始考慮需要、興趣、能力及機會,並在幻想、討論、課業及工作中加以嘗試。從接下來賈伯斯的中學記憶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賈伯斯中學中所結交的朋友、培養的興趣、嘗試的事物等,都是未來發展很重要的養分。
資料參考自:
賈伯斯的成長經歷與他未來的職涯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賈伯斯,其他人的少年時期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成就
因家境貧窮,只有小學學歷,卻被稱為「電學之父」。時常被認為是科學史上最優秀的實驗家。
少年時期
在印刷店當學徒時,會把枯燥沉悶的工作轉換成有趣的自我鍛鍊,這是培養做事效率及科學研究很重要的能力。白天工作時裝訂的各個專業領域的書,成為晚上自修的教材。
參考書籍
張文亮《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文經社出版。
查理.蒙格
Charlie Thomas Munger,1924-
成就
投資大師.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 1930- )50年智慧合夥人。
少年時期
在雜貨店打工,學會盤點存貨、上架商品、取悅顧客,了解準時上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和社區內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同一所公立學校讀書,他不只發展出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同時也認識到他們做生意的才能。
參考書籍
查理.蒙格《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商業周刊出版。
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 1931-
成就
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高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發揚傳統心理學理論,並將哲學思想融入心理治療,同時也是多本世界暢銷書的作家。
少年時期
由於父母忙於家計,無心力管教,因此圖書館成了少年歐文的第二個家。在無人引導的狀況下,歐文暗自擬定了閱讀計畫:從姓氏為「A」開頭的人物傳記開始閱讀,一週一本,並以這些人物的故事向外延伸,探索文化、歷史與世界。
參考書籍
歐文.亞隆《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心靈工坊出版。
許芳宜
1971-
成就
登上美國《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元月號封面,在雜誌評選的「2005年最受矚目的25位年輕舞蹈家」(25 to Watch)名單中名列第一。是最年輕的國家文藝獎得主。
少年時期
國中畢業後,報考國立藝專,芭蕾舞只考了3分,未被錄取,最後考取華岡藝校。剛進華岡藝校時,跟不上同學的舞蹈程度,只好請好朋友示範,並跟著愛跳舞的同學一起上課學習舞蹈。
參考書籍
許芳宜《我心我行.Salute》,天下文化出版。許芳宜、林蔭庭《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許芳宜的生命態度》,天下文化出版。
江孟芝
1987-
成就
旅美設計師江孟芝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研究所,其畢業設計A Strangers to Words不僅榮獲德國紅點視覺傳達設計大獎、美國IDA國際設計獎、Google Chrome創新實驗網站與英國流明獎等多項肯定,作品更巡迴世界展演。
少年時期
原本只是把藝術當興趣經營,但內心的渴望卻益發強烈,要升高中時,才第一次和家人表達想報考美術班,家人原本是不支持,經過許多溝通後,態度才逐漸軟化。在美術班每次能自由發揮的主題下,她奮力嘗試,累積創作能量,她也不清楚自己能憑著這股傻勁走多遠,只知道如果自己現在不走,未來肯定會後悔。
參考書籍
江孟芝《不認輸的骨氣:從偏鄉到紐約,一個屏東女孩勇闖世界的逆境哲學》,平裝本出版。
不朽
1995-
成就
女作家,2018年以《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拿下臺灣誠品書店十大暢銷書排行榜第二名,銷量勝過臺灣知名作家龍應台(1952-)與日籍作家村上春樹(1949-)的作品。
少年時期
喜歡看不同類型的書,首次創作是12歲。那時沉迷一套臺劇,不忍第二男主角遭遇太可憐,因此動筆改寫其命運,她說:「這是我的夢想萌芽的一個小故事。」
參考書籍
不朽《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悅知文化出版。
生涯實境秀:我的青春代表字
在你現在的生涯發展階段,希望自己的青春留下什麼樣的印記呢?展望你的高中生活,請選擇一個字或詞作為你高中生活的代表字,並寫下這個字所蘊含的期待和具體行動。如:
代表字:尋
期待:找到自己對未來的方向
行動:踏實完成每件事,積極參與活動
結論
對不同的人來說,在中學時期無心的插柳或是刻意地經營,輝煌的榮耀或是傷心的挫折,都可能是未來人生重要的能量。好好面對,好好感受,好好對待身旁的朋友,在往後的日子回頭看看青春年少,現在的你,會送給成年的自己什麼樣的禮物呢?
互相回饋與省思
接下來的日子中,你要如何做,可以讓你的青春代表字落實在生活中?你需要的幫助是什麼呢?
能量補給包
一、身分資本
身分資本(Identity Capital)指的是我們個人資產的總合,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累積的個人技能資源。身分資本與我們的家庭背景、先天的條件無關,而是我們對自身的投資。有些身分資本會以履歷的形式呈現,像是學歷、工作經驗、測驗成績、參加的社團等;有些則比較個人化,譬如我們講話的方式、出身、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我們的外貌。隨著時間推進,身分資本一點一滴打造出我們現在的身分。
身分資本也算是一種財富,而且是產生別種財富的基礎,會決定日後生活的樣貌。
臨床心理學家傑伊(Meg Jay)認為,每一個經驗都在為我們自己塑造理想的生活,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以感情為例,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可以在感情中「玩一玩」,認為只要年紀夠大,就能自然而然找到合適的對象。若沒有在經驗中學習如何經營感情,認真對待彼此,只是在浪費時間,只是繼續在感情中「遊戲」。
「身分資本」是一個思考教育、學習,與人生規劃的重要觀念。
資料參考自:
1. Jay, Meg(2013)。二十歲的人生不能等到三十才開始。TED。取自:https://www.ted.
com/talks/meg_jay_why_30_is_not_the_new_20?language=zh-tw#t-803506
2. Jay, Meg (2012). The Defining Decade: Why Your Twenties Matter and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Them Now. Edinburgh: Canongate Books Ltd.
賈伯斯各樣的身分資本
二、YouTube:美國大法官畢業典禮致詞,祝畢業生「遭遇不幸、被人背叛」
影片中的大法官祝福畢業生能經歷人生中看似不好的事,這些不好的經歷會幫助當事人成為更有深度、更好的人。
美國大法官祝福畢業生們「遭遇不幸、被人背叛」
第二節
生涯尋寶圖—成長歷程與生命主題
啟程預備Go
一、請小組討論,以心智圖法構思「我們學校的學生生活」,並與同學分享。
二、自己發想,或者參考黑板上「我們學校的學生生活」的眾多元素。以自己的人生為中心,試著分解梳理你的人生,再從你分解的元素繼續向外聯想。
三、想一想:
①若要為你自己的高中生活訂主題,會是什麼?
②十年後,你會如何看待你現在的高中生活?
生涯脫殼秀
一、什麼是生命主題?
生命主題就是生命中最重視的價值。舒伯認為一個人如何看待過去的經驗很重要,當一個人理解到自己過去與「我」有關的主觀經驗,如:興趣、能力與價值,這些經驗就會被轉化成生命主題。透過生涯選擇與生涯決定的過程,在未來實現隱藏著自我概念的生命主題(金樹人,2011)。
劉柏君,臺灣第一位棒球女主審,2017年獲選「美國國務院全球女性運動領導計畫」,2018年《富比世》雜誌評選全球體壇最有影響力的25位女性,她排名第19名。
劉柏君
棒球,一直是劉柏君的幸福回憶。兒時,和家人一起在電視機前看比賽;小學,球打得還不錯,很有自信;國中想參加棒球校隊,非常羨慕同學能穿著球衣去比賽;每當快要崩潰,她就躲到球場看比賽、大喊抒壓,讓全世界都找不到她。成年了,終於有機會當棒球裁判,她告訴自己,這是能為棒球付出,又能待在球場表現的機會,她要珍惜。從劉柏君的故事可以發現,對她來說很喜歡又很美好的時刻都是棒球,棒球成了她生命中的主題,即使在男性為主,又累又苦的訓練下,她仍然不放棄。
故事出處:台灣之光!無懼性別歧視 劉柏君成第一位棒球女主審(2019)。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001/3934022
二、我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主題呢?
在第一章第一節中,我們認識了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也為自己寫下了高中生活的代表字,這些都是發展自己生命主題很好的開始。在第二章中,我們會更深入了解自己的生涯信念、態度、能力、興趣、價值觀等與我們有關的重要資訊,幫我們更加清楚自己的生命主題。
在「啟程預備Go」中,我們練習將學校的學生生活和我們的人生以心智圖的方式自由分解。分解到最後,再回頭看你的生命心智圖,有沒有看到哪些部分是你特別看重或喜歡的?對目前的你來說,你認為有意義並且願意投入的行動?這些都可能為你的生命主題提供一些線索和答案。
生命主題是個範圍很廣也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這一節中會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幫助你了解自己的生命主題是什麼?也會分享不同人的生命主題,幫助你探索屬於自己的生命主題。
三、當我找到了生命主題,該如何開始行動?
寇克倫(Larry Cochran, 1944-)認為,對生命主題的澄清和理解,可以幫助每個人了解自己在過去的日子中獨特的行為模式,用以解釋現在的困境,展望未來。近代食品安全的改革先驅、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老師史華璐(Ellen Swallow, 1842-1911),希望上帝能夠引領她看見時代的需要。
她發現工業革命後,食品商為了獲得暴利,在食品中摻雜對消費者健康有害的物質,卻又無法可管,於是帶著學生分析食品的成分,在1885年出版《食材與摻雜》(Food Materials and Their Adulterations)一書,撼動食品業,促成了美國食品與藥物管制法的通過及成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從史華璐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她的生命主題是「看見時代的問題並試著解決」,而她利用自己的專長─分析技術─讓她的生命主題化為具體的行動,促進了美國人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並改善健康。
在第八章第四節中,可以根據你現在找到的生命主題,規劃屬於自己的青春故事。接下來的課程將會更深入介紹對於未來相關的資源和選擇,我們可以試著將這些內容對照生命主題,幫自己找到適合的方向。
生涯實境秀:生涯尋寶圖
你有沒有玩過一種尋寶圖?隨著卷軸逐漸開展,漸漸看到你選的那條路接下來有什麼寶藏與驚喜。在過去的日子裡,因為不同的經歷,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人,未來的你將如何前進,就從今天開始尋找屬於你的生命主題吧!
一、生命歷程回顧
(一)照著時間軸,寫下或畫出在過去的日子裡,對你來說印象深刻的事,並寫出這件事對你的意義或給你的感受。
(二)為過去的回顧訂一個主題(如:超愛粉紅色的膽小鬼)。
想一想:
過去有哪些經驗影響著現在的自己?哪些事件讓自己覺得特別開心或特別挫折?
二、未來生命展望
以五年為單位,以不同基礎出發,為自己設計兩款人生地圖。
(一)以現在正在過的生活為基礎向前開展的人生。
(二)不考慮現實條件(如:經濟、社會期待、成功機率),不預設條件和立場的人生規劃。
想一想:
你所設計的兩款以不同基礎開展的人生,在十年、二十年之後會有什麼類似或不一樣的結果呢?他們有什麼相似之處?又是因為什麼條件而有不同的發展?這些條件是自我設限還是有其他的考量呢?
結論
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曾在〈困境與抉擇〉一文中提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因此,我們的過去、現在跟未來同等重要,都在幫助我們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彭明輝
在過去的日子中,不管是快樂或傷心的事,都是我們面對未來很珍貴的禮物,這些事件也許在提示我們,想要用一生去完成或堅持的事情是什麼?如果還沒有找到答案也不用著急,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會繼續帶著你去了解自己。在課堂之外,也可以時常問自己:我喜歡的是什麼?我覺得什麼是重要的?為什麼覺得重要呢?自己生命的主題就會越來越清晰。即使已經找到暫時的答案了,也可以在每次更認識自己之後,稍微調整或修正,「享受過程並隨時彈性調整」是規劃自己未來、尋找生命主題很重要的態度喔!
互相回饋與省思
在這一節當中,我們一起探索了你的過去、現在、未來,想一想,過去的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自己?又如何形塑你對自己未來的期待?若想讓五年後的目標實現,從現在起,這六個月內你會做什麼呢?
能量補給包
人生只有一回,當你離開世界的那一刻,你希望如何被世界記得?又如何定義你的人生呢?
在風光明媚的先進國家瑞士,有一個天主教修會「白冷會」,差派修士到世界上最需要被幫助的地方。曾經,臺灣東部也是白冷會修士的落腳處。在這群修士當中,有一位錫質平神父(Rev. Jakob Hilber, 1917-1985)。
錫質平神父
錫神父來臺灣不久,便觀察到東部人民窮困的生活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其中一項是化荒埔為良田。他看到原住民的土地被騙走,只能利用枯水期的河床耕種,但只要河水一漲,農地就被淹沒。錫神父向瑞士家人募款,甚至將自己收藏數十年的寶貝郵票全數賣掉,為農田蓋堤防,也為部落居民引山泉、掘井改善生活。而最讓人熟知的,是他創辦了享譽臺灣、甚至常常在全球技藝競賽拿到木工金牌的職業學校「公東高工」。
公東高工
因為他知道,唯有培養學生的品格和一技之長,才能改善當地人窮困的生活。錫神父為了要讓學生們接受最好的教育,邀請了瑞士、德國、奧地利的教師,前後共21位,不支薪的支援技術課程,直到公東高工培育出自己的師資。錫神父也為遠道而來的學生興建宿舍,並朝夕和他們相處,關心他們的課業、生活和品格。
1982年,錫神父在瑞士募款時被檢查出罹患腎臟癌,院方預估神父只剩6個月的生命,神父一心掛記臺灣東部,要求院方讓他「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臺東」,於是不顧醫生警告,再度回到臺東。有位東工畢業、回母校任教的老師日後回憶:「神父的癌症蔓延到骨頭,每天夜裡,都會聽到從神父房間傳來的哀號、既無助又痛徹心腑。」1985年3月28日錫神父離世,享壽68歲。錫神父被鄉民迎進了臺東大武鄉、南興鄉排灣族頭目的祖墳地。錫神父的生命主題,可以用德國文學家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在小說《鄉愁》中的一句話詮釋:「只要能以愛心填滿心靈,此生將不再畏懼任何苦惱與死亡。」
資料參考自:范毅舜(2012)。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臺北:本事文化。
教案16:我的未來,從現在算起 作者:謝宇程 【教學目標】 1. 知道未來的生涯,將會被高中開始的各種行動和選擇所決定。 2. 對於從現在開始的行動和選擇,能開始嚴肅認真以對。 3. 能夠以對未來的規劃判斷為基礎,思考高中的生活。 【課程說明】 人生必然是一連串的計畫趕不上變化,生涯規劃必然會發生的事,就是會面對變局以及修改。 外在社會常給學生一個想法,認為某條人生路徑是正常的、優秀的、理所當然的、讀什麼系做什麼職業才是學以致用…。 這些想法,在今日都需要檢討。 在本單元中,要讓學生了解,人生不但是不斷累積的旅程,也是不斷應對變化的歷險。
請輸入您的會員 Email 帳號,我們將寄送重設密碼的連結給您。
密碼重設信件已寄送,請儘速前往信箱查看。
感謝您申請成為吉寶知識系統的一員,請前往您剛才輸入的信箱中查收信箱驗證信。
您輸入的電子郵件已經被註冊了,有可能是您之前已經註冊過,你可以
緣會員有意願吉寶知識系統(本系統),經註冊本系統表示您同意會員合約:
雙方合意專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