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克利 (Paul Klee,1879年12月18日-1940年6月29日),是一個德國 裔的瑞士 籍畫家 。他曾在慕尼黑美術學校 習畫,並制作了許多以黑白為主的版畫和綫畫。後來,成為一位彩色畫的畫家,創作出極為優異的作品,知名的作品包括Fish Magic(鱼的魔术)、 Zitronen和 Viaducts Break Ranks等,畫風被超現實主義 、立體主義 和表現主義 大大影響。
他也曾執教於魏瑪 ,德索 和杜塞爾多夫 等地。他對色彩的變化有獨特的鑒賞力,成熟時期的作品更大量采用多種多樣的混合媒材,比如沙子或木屑等,創作出具有特別張力畫作。他和他的朋友,俄國畫家康定斯基 ,都是當時包浩斯 的名師。
克利在 1920 到 1930 年之間,任教於威碼的包浩斯學院,認識了康丁斯基、費寧格等人,這對他的藝術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他也開始利用丁字尺、角度尺、圓規來輔助畫畫,在包浩斯任教的末幾年,產生許多優秀作品。到了1931年,他因反對主事者因公用主義將繪畫視為多餘以及學校落入政治的騷動中,便離開了包浩斯學院,並進入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擔任教職。這時他進入一生最後的創作階段,它讓自己的手自由運作,進行本能似的創作方式,減少智性的參與,也逐漸加入非理性的和形上的東西,因此產生錯綜的線條,面面相疊的輪廓。總而言之,克利一生的作品油畫、版畫、水彩都表現得富有韻律性,畫面佈滿各種象徵與符號,看似兒童畫著力於使記憶抽象化,與線條攜手同遊。克利的畫處處都充滿音樂性。
保羅-克利(Paul-Klee)又被歸類於「幻想的表現派」,按表現派的說法「繪畫是表現自己的心靈和自己的精神,繪畫不是說明書,而是表現我們的感情。」這其實也說明其藝術內涵是十分難以描述和界定的。他的作品有種柔弱的特質且充滿童稚的色彩,許多畫面看起來都有如幻境。不過他曾界定自我的風格形式為「與線條擕手同遊」,他的藝術理想之一即如他所言是「使記憶抽象化」。
保羅-克利(Paul-Klee)從小就沉於幻想,時常拿著鉛筆在大人丟棄的紙上亂塗鴉,夜晚也經常作怪夢。據稱他的手往往隨著自己內在情意的激動而移動,在無意識中把潛伏的情意抒發出來,繪製成各式各樣的形象世界。他的世界有純樸幻想的兒童世界,妖魔鬼怪的世界,荒誕的禽獸世界,奇異的花卉世界,還有音樂的世界等等,而這些世界也漸漸成為現今較為我們所熟知的保羅-克利(Paul-Klee)的代表性作品。
吱吱叫的機器Twittering Machine
吱吱叫的機器,保羅·克利,1922年,水彩和墨水、油彩在紙上作畫,周邊用水粉和墨水,63.9 x 48.1厘米,現代藝術館,紐約
保羅·克利在這幅作品中融合了生物和機器。幾隻隨意草繪的鳥的線條停在一根或線或樹枝的東西上面,右面連著一個手柄。這兩個元素,就是自然和工業世界的熔合。每隻鳥的喙都張開著,它們的樣子彷彿在宣告:迷離、清冷、藍色的夜,將要讓位於光亮、粉紅的黎明。這場景令人想起田園風光的一角,但是鳥兒們被捆縛在那枝幹上。
靠近觀看,會感受到一種隱約可見的威脅,並造成緊張之感。這些由金屬線條構成的生物,只是在喙和羽毛輪廓上接近鳥,它們更像是自然的變形。手柄會讓人聯想:這機器看起來像是音樂盒,那些鳥彷彿誘餌,要把受害者吸引到機器下面的深坑中去。我們可以想像出:這些鳥發出尖叫,聲音如惡魔般刺耳,它們的腿細而緊繃,自己與熔在一起的機器之間盡顯張力。
克利的藝術有著出色的技術和富有表現力的顏色,令人想起諷刺漫畫、孩子的繪畫,以及超現實主義畫家的自動式繪畫。在這幅《吱吱叫的機器》中,他將兩種對立的情感——幽默與殘暴——融為一體,同時集中正式的元素,創造出一幅迷人的作品,其中既有技術性的構圖,又有多重意義。
說明:以上文字內容由鄭柯-Bryan 編寫
老年將至 (塞內西奧)Senecio,1902
克利成功的將抽象與具象並置,並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緊張關係,畫中的臉在圖畫的空間中擴大,而空間的行成全憑色彩之能量,臉部的輪廓有數處不連續,巧妙的確保臉以及背景之間的互動,扁平的鼻子可看作正面或側面,綠色的彎眉則配合著紅眼睛,紅綠兩色及具流動感,而眼睛的輕微錯置,令我們的視覺不由自主捲入一種迴旋的左向運動,和頭部完整的圓周恰好相稱,正面和側面之間微妙的來回交替,彷彿將人從青年過渡到老年的視覺化結果。
這幅精美的作品,乍一看上去,似乎只不過是在由平行線條構成的、不均衡的細柱形圖案上襯託了一個圓形而已,這似乎簡單得連兒童都能面得出來。但是,這是克利最富技巧性的作品之一。畫家描繪出圓和四辦形的幾何圖形的同時,還創造出激起人們好奇心的令人迷惑不解的人物。人物的臉部越看越感到具有魅力,鄭重其事的表情看上去帶有微微的笑意。錯位的眼睛和眉毛以及鼻子的位置產生了轉向右刪的奇妙感覺。至少存一個側而可以將這個人物視為小丑,其蒼白的臉上像是化了妝,不同顏色相間的方格花紋令人聯想到小丑的傳統性服裝。
另外,標題也暗示出其它的含義。這是克利所擅長的諧音遊戲。“SENECIO”一詞源於表示“老人”之意的拉丁語,人物臉部的不穩定結構也許是暗示對無常和死亡命運隱含的關心。
《魚的循環 》是保羅克力在1922年創作的,是為了紀念他的亡友馬克。從充滿仇恨到希望重生,彷彿看透了世界的本質。從思想上有一點:“還有後來人的味道”。從表現手法上:幾何結構與點彩派的色彩直接溶入童真的夢幻,克利用心中的激情和宗教般的感悟,溶解了外部世界的表象,這和中國的國畫精髓“似與不似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魚 ,象徵耶穌基督
日本是全世界最愛吃魚的民族,自古就將魚視為重要食材,但在歐美,肉類的需求量卻遠勝魚肉。
自古以來,魚就是耶穌基督的象徵,取希臘文「Iesous Christos Theou Huios Soter(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主)」的第一個字母,就能拼出魚(Ichthus)這個單字。在基督教遭到迫害的羅馬時代,魚的圖案就像暗號一樣被當作基督教的象徵。那時,十字架還未成為基督教的象徵。
在以色列北部加利利一帶活動的耶穌,收了不少在加利利海邊捕魚的漁夫作為門徒,所以新約《聖經》常出現吃魚的場景。在捕魚的神蹟中,耶穌命令彼得捕魚,結果漁獲豐收到連漁網都破了;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中,耶穌僅靠兩條魚和五塊餅就餵飽了五千人。耶穌和使徒們算是中東、近東地區少見吃魚的居民,所以魚也被視為神聖的食材。復活節前四十天是稱為「四旬期」的齋戒期,期間禁止吃肉,但可以吃魚。直到現在,義大利和瑞士等地仍保有週五吃魚的習慣,因為耶穌被處刑的當天正好是週五,所以週五被訂為聖日。在藝術方面也是如此。魚被當成是耶穌的象徵,所以在基督徒的地下墓室壁畫中,魚常是最後的晚餐的主菜。耶穌與門徒們在耶路撒冷共進最後的晚餐時剛好是逾越節,照理應該是吃羊肉,但在以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為首眾多畫家的作品中,餐桌上畫的卻多半是魚。
保羅.克利(Paul Klee)的〈環繞著魚〉(Around the Fish)以及其他作品都有著難以理解的深意。畫中魚的四周畫著十字架,或許這條魚暗喻的就是耶穌。
http://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10/19/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