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著作被譯為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頻繁演出,作品如《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馬克白》、《奧賽羅》、《暴風雨》、《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第十二夜》及《皆大歡喜》等,皆曾被音樂家們譜成樂曲。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verture, 1826 )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於17歲時受《仲夏夜之夢》的啟發創作此曲,是史上第一首音樂會序曲,此序曲時常被獨立演奏,為音樂會序曲的重要曲目。
距創作序曲的1826年,時隔17年之後,普魯士國王於1843年委託孟德爾頌寫《仲夏夜之夢》全劇的音樂,孟德爾頌配合先前寫的序曲,譜寫包含序曲在內共14曲,其中第五幕的前奏音樂為著名的〈結婚進行曲〉(Wedding March)。
柴科夫斯基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1869)
柴科夫斯基因迷戀一位法國女高音失敗,於1869年創作此曲,在當中寄託失戀的狂熱、渴望及悲痛,樂曲以表現義大利宗教氣氛的序奏開始,接著描述兩大家族的激烈衝突,其後是愛情主題,以戀人的殉情作結。
以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為題的古典音樂,著名的還有古諾的歌劇、白遼士的交響曲、普羅科菲夫的芭蕾舞劇以及伯恩斯坦的百老匯音樂劇《西城故事》等。
影片為普羅科菲夫(Sergey Prokofiev, 1891-1953)芭蕾舞劇中的《騎士之舞》(Dance of the Knights),描寫羅密歐潛入茱麗葉家所舉辦的面具舞會,意外對茱麗葉一見鍾情。
以莎士比亞的作品為創作靈感的音樂家不勝枚舉,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的作品數量更是當中數一數二之多,除了前述的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尚有序曲《李爾王》、幻想曲《暴風雨》、歌劇《無事紛爭》、組曲《哈姆雷特》以及藝術歌曲《夏夜》(靈感來自仲夏夜之夢)。
以莎士比亞的作品為創作靈感的音樂家不勝枚舉,其中,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的作品更是當中數一數二之多,除了前述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交響曲,尚有序曲《李爾王》、幻想曲《暴風雨》、歌劇《無事紛爭》、組曲《哈姆雷特》以及藝術歌曲《夏夜》(靈感來自仲夏夜之夢)等等。
白遼士《李爾王》序曲
(King Lear Overture, 1831)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角色最多、劇情也最龐雜,成功改編為音樂傑作者更是寥寥可數。此曲作於1831年,白遼士被未婚妻拋棄,盛怒之下決定殺掉未婚妻後自殺,所幸行經風光明媚的尼斯後冷靜下來,提筆寫下此曲。
奎爾特《三首莎士比亞歌曲》作品六
( Three Shakespeare Songs op.6 )
奎爾特(Roger Quilter, 1877-1953) 為19世紀英國藝術歌曲作曲家,一生致力於創作英國藝術歌曲,這三首莎士比亞歌曲創作於1905年,前兩首〈過來吧,死神〉(Come away, death)及〈哦!我的情人〉(O mistress mine)歌詞選自戲劇《第十二夜》,第三首〈吹吧,吹吧,東風〉(Blow, blow, thou winter wind)則選自《皆大歡喜》。
其中,第一首〈過來吧,死神!〉內容描述歐西諾追求奧莉薇亞卻得不到回應,請弄臣費斯特以音樂來減緩他的憂苦,尚有美國作曲家康果爾德、英國作曲家芬濟以及芬蘭作曲家曼提耶爾維以此詩譜曲。
影片為芬蘭作曲家曼提耶爾維(Jaakko Mäntyjärvi, 1963-)的合唱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