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文學的關係
音樂與文學的創作邏輯相似,就像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曾說的:
「用聲音創作音樂,就像用字構成文章。」從創作的角度來看,音樂與文學兩者能夠相互襯托,文學作品透過音樂的輔助使讀者能更快地進入文字的情緒,許多音樂家則是在閱讀文學作品後受到啟發,進而以音樂來描繪內心的感動。
音樂結合文學作品
音樂結合文學的案例在音樂史上自浪漫樂派起蔚為風潮,以藝術歌曲與標題音樂為最佳代表,當時許多音樂家和當代文學家關係友好,例如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與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 1749-1832)、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與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皆有大量的合作。
除了詩人,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的劇作也啟發許多音樂家的創作靈感,著名的作品有:
- 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爾王》序曲
-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仲夏夜之夢》序曲
-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交響詩《哈姆雷特》
- 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歌劇《奧泰羅》
- 柴科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 1840-1893)《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 理察.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交響詩《馬克白》
柴科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此曲完成於1879年,柴科夫斯基以幻想序曲的形式創作,樂曲一開始的齊奏和聲如同聖詠般哀悼著兩人的悲劇,柴科夫斯基以明顯的速度變化、音樂氛圍區別代表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旋律及兩家世仇的紛爭旋律,兩個極具對比的旋律互相交融,象徵兩人與家族阻撓的對抗。
《羅密歐與茱麗葉》最大特色在於音樂與情緒的交織,能引發聆聽者的想像,尤其在閱讀原著後更能領會此曲表達的情緒,其中以街頭鬥爭與窗臺幽會的場景最能引起聽者共鳴,最後莊嚴的結尾代表羅密歐與茱麗葉以死化解兩個家族的世仇。
拉威爾《加斯巴之夜》(Gaspard de la nuit)
此曲完成於1908年,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 1875-1937)在友人的推薦下閱讀法國詩人路易‧貝特蘭(Louis Bertrand, 1807-1841)的詩集《夜裡的加斯巴─對林布蘭以及卡洛的印象的幻想》,對詩集中的幻想世界大感興趣,於是創作這首鋼琴曲,並在樂譜上附註原詩作,以示其靈感的來源。
此曲由三首樂曲組成,分別是〈水妖〉(ondine)、〈絞刑台〉(Le Gibet)、〈史卡波〉(Scarbo),彈奏技巧相當艱深,堪稱是鋼琴曲目當中困難度排名前三的作品,拉威爾在寫作上以音域極端的對比、不諧和的和弦堆疊、多變的音色等,呈現詩作中詭譎、黑暗、神秘的氛圍。
荀貝格《昇華之夜》
(Transfigured Night)
荀貝格(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於1898閱讀了德國詩人Richard Dehmel的詩集《女人與世界》,隔年根據詩集中的詩作《昇華之夜》創作同名樂曲。
此曲編制為弦樂六重奏,樂曲架構為單樂章形式,呼應詩作的五個詩節,可分為五個段落,其中第一、三、五段代表敘事者,第二、四段分別代表女主角與男主角。在荀貝格的眾多作品當中,《昇華之夜》是少數浪漫風格的作品。